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8-05-06 00:00 来源:市教育局 字体:[ ]
          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
   《365体育投注: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已报市政府领导审阅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据此认真修改本地、本校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教育 事业 发展 规划 通知              
抄送:省教育厅,市委、365滚球盘:、市政府、365体育投注:,市发改委、市财
   政局、市物价局、市审计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
365体育投注:教育局办公室            2006年3月3日印发
共印100份

365体育投注: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结构调整和各项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关键时期,为保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均衡、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以来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五”以来的盐城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解放思想、创新创业、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为在苏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好基础”目标,以改革和创新总揽全局,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狠抓教育质量生命线、学校安全保障线、教师学生权益线“三条主线”,大力实施教育协调化、教育均衡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法制化“五化”战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十五”期间,始终将巩固“两基”成果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双高两基”(即高标准、高质量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完善“两基”年审和控制流生制度。2001年,我市被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表彰为全国实施“两基”先进地区。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市、区)、129个乡镇达到“双高两基”标准。开始启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合格乡镇工程。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9.4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8%。小学年巩固率达99.39%,初中年巩固率达98.8%,初中毕业生毕业率达99.19%。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招生规模从2000年的5.3万人扩大到2005年的12.6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00年的52.89%上升到2005年的86.12%。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从2000年的1∶0.71发展到2005年的1∶1.12。“十五”以来,进一步拓宽初中后升学途径,一是在条件较好的普通中专以及职教中心开设五年制高职班,使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学习后可直接获取专科毕业证书;二是允许条件较好的乡镇成教中心、职工学校等成人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三是鼓励苏南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到我市招生。全市普通高考和职教对口高考录取总数多年来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2005年,全市共有49925名考生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共有35056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录取率达70.22%,录取总数列全省第三位。职业中学对口招生本科录取994人,专科录取2474人,录取率为77.8%,录取总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有较大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00年的13216人增加到2005年的39104人。“十五”以来,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0余万人。仅2005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3.9万人,其中“两后”培训转移2万多人,技能性培训5.5万人次。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教育富民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全市评估确认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6个、市级农科教示范基地35个。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两后”实用技术培训率达97.5%。
(二)教育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展较快。到2005年底,全市共撤并初中230所、小学2221所,新建小学160所、初中22所,初中、小学校均覆盖人口分别达3.14万、1.16万人,均超过省定标准,提前两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与此同时,全市各地还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消除中小学危房41.1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全部消除中小学所有危房。2003年全市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工程的投入达1.66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18万平方米。省连续两年在盐城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危房改造现场会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现场会。从2004年7月份开始,用一年半时间投入资金4.46亿元,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新建、改扩建卫生食堂18.55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学生宿舍29.7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水冲式厕所9.69万平方米,添置学生双人床6.52万张,完成校园整治投资11166.37万元,在冷热饮用水方面投入538.62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教育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365体育投注:技工学校、365体育投注:工业学校、365体育投注:物资职工中专三校合并为盐城技师学院;盐城农业学校与365体育投注:南洋职中合并组建成365体育投注: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纺织工业学校与365体育投注:轻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学校升格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65体育投注:第一职业中学升格为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师范学校升格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阜宁师范学校升格为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一批窗口示范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江苏省盐城中学、建湖中学、东台中学、大丰中学、365体育投注:一小、钟庄中学等一大批窗口学校异地建设新校区,有100所学校经全面创建通过市教育局、财政局、规划局组织的“百佳校园”验收,创建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34所,省级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4所,省实验小学35所,省级示范初中67所,四星级高中11所,三星级高中22所,二星级高中14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2所,省级重点职中14所。各地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强化软件建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高,基本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教育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新体制新机制框架初步形成。
一是新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本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增加,2005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达32.84亿元,比2000年增加16.6亿元,增幅为102.22 %,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9.86亿元,较2000年的9.99亿元增加9.87亿元,增幅达98.8%。二是办学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多元化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全市已有民办教育机构428个,其中高等学校1所,中专2所,高中18所,初中35所,小学7所,幼儿园365所,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204个。民办学历教育在职教师5888人,在校学生12.66万人。三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易校调配和选拔学校领导干部,选派年轻同志到基层挂职锻炼。2005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5500多人。四是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2003年我市小学起始年级开始全部进入新课程,2004年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2005年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完成了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二级师范教育体系的过渡,将中等师范学校三年制中师全部改办成五年制大专,使全市新补充的小学师资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全市教师学历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11%、93.11%、80.3%、69.81%、96.77%。全市已有中小学特级教师109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近千人。“十五”期间,全市有500多名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入学考试,近200人在职攻读硕士、博士。100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000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20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教育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建设了365体育投注:教育信息网、盐城教育督导网、盐城职教网、盐城教师教育网、盐城德育与法制网等重要网站,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丰富。全市“校校通”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5年底,全市所有学校达到“校校通”工程基本要求,有近120所学校建有校园网,所有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素质有了新提高,有5万多名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全市已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每年组织近百人次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国考察学习。积极支持各类学校与国外学校开展校际间人才流动,带动学校和重点学科发展。有24所学校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具有聘请外籍教师的单位资格,聘用40多名外籍教师来我市任教。教育服务市场和留学中介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有110名学生赴境外短期修学考察。全市学校与市外、境外、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办学班级15个,建立校际友好学校4所。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十五”期间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抵顶挪用教育费附加和教育收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后,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现。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障碍。办学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依法治教力度还须进一步加大。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须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师资队伍建设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比例虽然有了提高,但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广大教师校长的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教学手段亟待改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的水平亟待提高。结构性缺编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高中教师尤为严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
(四)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加剧。教育的南北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呈扩大趋势,部分农村学校甚至面临正常运转困难。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差别也呈扩大趋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就近入学原则的实施。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农村定点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水平不高。全市教育负债高达19.98亿元,部分学校存在开门难、还债难、资金运转难的“三难”现象,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五)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地区之间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保留的小学教学点和初中分部偏多,教育投资效益难以得到提高。高中入学高峰的过渡困难很大,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波动影响,在2006年增加到145145人后,从2007年开始初中毕业生总人数将逐年下降,2007年为121780人,2008年为95164人,2009年为81308人,2010年的77870人。学龄人口的大幅度波动,给高中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如要升学率达到90%,将使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2万人左右,给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校舍、设施和师资都带来很大压力。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建设教育强市、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和育人质量为重点,继续实施均衡化、多元化、协调化、法制化、国际化五大战略,多元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普高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精心打造职教品牌,加速推进成人教育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各类教育国际化进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着力构建区域教育、城乡教育、普职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努力开创各类教育多元并进、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盐城教育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的关系,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既要努力扩大教育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增加人才培养数量,更要始终坚持教育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要正确处理好普教和职教的关系,大力巩固和提高幼儿教育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既要把基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也要注重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要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基本条件,更要加强师资队伍、图书资料、仪器装备等教育内部配套建设,在做大教育的同时,不断做精、做优、做强教育。
2.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要把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作为目标追求,推进城乡教育、区域教育、校际教育、群体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3.坚持改革创新并举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选准改革的突破口,进行全方位系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内容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教育事业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格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开辟多渠道、多元化教育资金来源,在政府增资的基础上,走吸引民资、利用外资、家庭出资的路子,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要深化招生就业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教育与科技、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
4.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高低是检验是否真正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高奏素质教育主旋律,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教之本、立校之本,坚持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健全符合盐城实际的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办学效益的评价机制,努力在拓展事业规模的同时实现办学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强化创新、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多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成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范化;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和优质教育三大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盐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对盐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到“十一五”期末,15岁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力争达13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列苏北前列,形成均衡发展、多元并进、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盐城教育体系,率先在苏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1.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零,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低于1%,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率均在99%以上。所有乡镇达到“双高两基”要求,大部分乡镇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合格乡镇要求,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高峰期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十一五”期间达到90%,到2010年,高中阶段招生规模达7万人以上,在校生规模达23万人,使有升学需求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都达90%以上。着力扩大职业中学和定点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整合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其办学能力,提升办学水平,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例保持大体相当。
3.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者达到650人以上。扩大盐城工学院、师范学院办学规模,保留校本部,分别在市开发区建设好新校区,到2010年招生规模都达5000人,在校生规模都达到2万人;将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迁至职教园区建设新校区,使招生规模达3000人、在校生数达1万人;保留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在职教园区建设新校区,使招生规模达到2000人,在校生数达8000人;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年招生2000人、在校生6000人;将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整体迁至职教园区建设新校区,年招生1500人,在校生规模达7500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4000人,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将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整体迁至职教园区建设新校区,招生规模达1600人,在校生达8000人;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年招生700人,在校生规模3500人。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就业和创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成人中等、高等教育,力争使15岁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3年。积极开展新增劳动力培训工程、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下岗工人培训再就业工程等三大职教工程。全市成人识字率达94%,城镇全员职工岗位培训率达60%以上,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率达40%以上,全市企业技术工人初、中、高技术等级比例达20∶60∶20,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年平均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在50学时以上,形成学历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岗位任职资格证书并存、并用制度。
4.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非义务教育,按照“存量不减、增量放开”的原则实行“两保证、两鼓励”,即保证公办教育包括优质教育的现有规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上、上得起学,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办学,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对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对民办学校予以适当控制。
5.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不断壮大。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探索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积极举办亲子园,建成一定数量的0~6周岁示范性托幼中心,大面积提高0~6周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基本实现学前教育的优质化和信息化。
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基本达到当地正常儿童义务教育水平,入学率达98%,其中365体育投注:区和县城达99%以上,7~15周岁残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稳定在97%左右。各县(市、区)以办好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中心为示范,继续办好随班就读、普校附设特教班及其他特教学校,使所有特教学校的硬软件建设均达到省特教现代化示范学校要求,并使其中的半数学校创建成为国家级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6.市区教育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稳定直属学校办学规模,大力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等建设新校区;随着城市向南扩张,在盐城高级实验中学、365体育投注:实验小学周围规划建设公办初中一所;市区中专校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和整合,形成几所规模较大、幅射全市、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中等职业学校;在365体育投注:经济管理学校基础上筹建365体育投注: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365体育投注:少年宫和大庆路实验学校通过整体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
7.师资队伍质量显著提高。到2010年,建设一支既懂教育又懂市场规律,既擅长科研又善于管理的校长队伍,全市中学校长、70%以上的小学校长文化程度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重点高中校长有50%以上达到研究生学历。通过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全市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50%、70%,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的比例达40%;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其中10%达到研究生学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有80%成为“双师型”教师。
8.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定标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全市70%以上的普通高中达到优质标准,60%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重点建设标准,建设5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个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示范专业。
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体制、新机制。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改变办学主体单一、投资渠道单一、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弊端,进一步拓宽思路,鼓励不同区域、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共建、合作办学。借鉴市场机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同时政府办好一批示范性高中、职业中学和幼儿园;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按照“存量不减保公平、增量放开扩资源”的原则,支持公办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幼儿园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校在不改变公办学校性质、不涉及产权流转的前提下,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或经有权部门批准后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转制回收资金全部用于公办学校建设。积极引进外资办学。对民办学校学生的入学、就业、工资、待遇、证书效用等一视同仁。
2.积极推进教育管理科学化。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级政府要统筹管理各级各类教育,形成中等以上教育以市级统筹管理为主、市县共管,中等以下教育以县(市、区)统筹管理为主、县乡共管的格局。除职业技能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由劳动行政部门管理外,其他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归口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加强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教育督导,从具体事务管理转变到依法管理和监督上来,从直接、具体的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努力实现教育结构合理化。“十一五”期间,要把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作为突出任务,处理好教育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等重大关系。要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通过中等教育结构调整,达到“两类三元”(“两类”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三元”即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的合理结构。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要在县级政府统筹下进行,兼顾区域和行业,并在专业结构上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开放式教育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体系。
4.加快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针对“十一五”期间入学高峰逐步向高中转移的具体情况,做好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严格编制管理,建立编制报告和定期调整制度。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的机制,建立教师退养保障机制,以合理分流富余教师。要采取措施,打通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要将教师人事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相结合,与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和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形成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引导和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加大教师交流力度。进一步推进教师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教师特点的薪酬制度和评价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365滚球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若干意见》,积极实施“五四三行动计划”,即开展五项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坚持四项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德育制度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实施三化战略:德育工作现代化、社区化、特色化。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改进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阶段以上学校要突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将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传递为主转变为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将学校职能从提高升学率转变为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将课堂功能从让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将师生角色由从属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在教育管理主体上,坚持走向校本。以校本研究为起点,校本发展为目的,校本课程为核心,校本培训为动力,校本管理为基础,使教育管理从“国本”走向“校本”。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坚持全面推进。将素质教育从以小学为主向初中、高中和高校全面推进,从学校向社会各领域推进。全市所有县(市、区)都要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通过实验区的建立,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3.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为了淡化高考指挥棒对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365滚球盘:素质教育的规定,并把它纳入法制化管理,强化执法和监督力度。市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对各县(市、区)的区域性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估,并依据评比成果采取相应的奖惩行政措施。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教育成本管理,注重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逐级考核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政府抓素质教育的情况。
4.强化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继续推进城乡教育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着力于搞好教育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统筹,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的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拉动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带动相关产业,引导群众教育消费。要坚持实行农(经)科教结合和教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教育的智力、人才优势,扩大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全面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教育要把握新世纪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以提高为农村现代化服务能力为宗旨,深化综合改革。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开展“教育富民”工程,大力开展“教育扶贫”、“科教兴农”工作,实施农村成人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需要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依托农村学校建设一批对社区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示范基地,以服务为宗旨,以经营为龙头,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发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职业学校可在劳动部门指导下开展职业介绍中介服务,促进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优势,开放学校场所,挖掘文化资源,建立校园文化窗口,配合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
进一步重视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落实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广大教师不仅具有合格的学历,而且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运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优化教师结构,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基础课教师特别是英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优化教师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网联计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中小学校本研修为基础、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为内容的“三名”工程,着力培养选拔一批名教师、名校长,重点建设一批名学校,并建立一支“三名”梯队,大力提升盐城教育的影响力。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和校长为目标、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校长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要积极实施校长职级制,进一步加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定期进修制度。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学校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合同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辞退或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多为教师办实事。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1.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的行为。依法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保护教育改革的成果,依法解决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依法保障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均衡、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治意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教育执法与监督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对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要牢固树立教育投资是长远投资、基础性投资和高效益投资的观念,依法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快构建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新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做到教育经费的“三增长、二提高”,“十一五”期间,做到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每年有所提高,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稳步提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经费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确保教师工资、省出台的地方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尽快解决农村教职工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问题,提高教师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按照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到位,确保农村学校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中小学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消除。从2006年秋学期起,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通过吸引民资、利用外资、家庭出资,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使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出资办学、捐资助学成为教育投入的重要来源。进一步开拓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3.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严禁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收费收入抵顶财政拨款和挪作他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规范基建申报、设备采购程序,做到整个过程公开、透明、高效。搞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努力争取人大等领导机构和政府审计部门对教育经费的监督与审计,切实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