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发改委、气象局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12-06 信息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365体育投注: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八月九日


目 

序言. 1

一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

(一)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2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三)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7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 指导思想. 9

(二) 基本原则. 9

(三) 发展目标. 10

三 主要任务. 12

(一) 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2

(二) 加强天气气候预报精准化,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14

(三) 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16

(四) 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17

(五) 完善复合气象人才体系,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 17

(六) 加强地方气象法规和标准化建设,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能力. 18

四 重点项目. 19

(一) 盐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应对气候变化工程. 19

(二) 服务盐城“三农”气象保障工程. 21

(三) 服务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气象保障工程. 23

(四) “一流台站”建设工程. 24

五 保障措施. 25

(一) 加强组织领导. 25

(二) 统筹规划实施. 25

(三) 持续加大投入. 26

(四) 科技人才支撑. 26

(五) 扩大合作交流. 27

(六) 强化监督评估. 27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盐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也是盐城气象事业深化改革、努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365体育投注: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盐城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国务院365滚球盘: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江苏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阐明了“十二五”时期盐城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指导“十二五”时期盐城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与行动纲领。

 

 

 

 

 

 

 

 

 

 

一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江苏省气象局、365体育投注: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365体育投注:气象事业秉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着力建设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高,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全面加强

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盐城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推进。气象与应急办、农业、水利、国土、民政、卫生、海洋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常态化防灾减灾机制。全面推进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市、遍及112个乡镇的2135名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全省首个气象科普网站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65体育投注:气象科普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得到有效普及。“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初步形成。

决策气象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盐城气象决策应急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内容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转变。灾情收集、处理、反馈速度加快。在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和台风影响等重大气象灾害防御、重大社会活动组织、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事故灾难救助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由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立体传播网络更加完善。建成盐城气象网和气象数字化演播室,升级影视天气预报制作设备,影视天气预报节目每天在3个频道滚动播出。96121自动答询电话拨打率稳步提升。气象频道落地插播工作有序开展。

气象为农服务取得新进展。重视关键农时季节、重要农事活动和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建立农村基层气象预警网络体系,建成农业气象手机短信发布平台8个,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130多块,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畅通。开发出16大类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有效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开展粮食产量预报和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养殖业气象服务,建成11个高效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为200多个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开展专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防火蓄水、抗旱保苗等及时提供服务。连续5年获得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

面向现代产业的气象服务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向专用预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延伸,服务细化到电力、能源、交通、盐业、沿海种养殖、纺织等十多个行业。初步建成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分发平台和服务系统。专业专项服务在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安全、重大社会活动、行业生产安全、新兴产业发展、沿海滩涂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启动。围绕政府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为盐城国际汽车场等项目建设提供工程气象参数及气候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沿海总装机100万千瓦的5个风电场进行风能资源评估。加强雷电防御管理和技术研究,启动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建设等的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立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和应急响应专家库。《365体育投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为市政府专项方案。气象与农业、民政、安监、教育、卫生、广电等联合下发《365体育投注: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市、县气象灾害应急队伍被各级政府纳入基层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成卫星移动应急指挥车1部。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在海上搜救、水污染、麦秆焚烧等重大公共事件和突发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气象基础业务进一步完善

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发展,气象基础业务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综合气象监测能力明显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乡镇自动雨量站网,建设各类自动站160多个,平均间距达到个地面实景观测系统,建成全省第一个地波雷达,沿海风能观测塔5座,气象与海洋与渔业局合作建设了全省第一艘海洋气象探测船。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基本建成以地面宽带网为主、卫星通信网为辅的气象通信网络,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精细化预报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能力明显增强。天气预报可用时效由“十五”末的2天提高到6.5天,预报覆盖到乡镇。中短期预报能力和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短时临近预报业务逐步完善和加强,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86.3%,比“十五”末提高了2.8%。预报预测产品更加丰富。

3.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承担各类课题121项,获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获国家专利1项,45篇论文编入国家核心期刊和国内学术会议文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气象预报服务实践,有力地支持了盐城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十一五”末,全市气象部门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7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例46%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66%

4.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依法开展行政执法,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气象行政许可、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防雷技术服务得到有效规范。市政府出台《365体育投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启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盐城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6.台站基础设施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要求,统筹集约,科学规划,全市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高科技部门的形象得到了体现,基层气象部门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市气象系统基本建成省、市级文明行业,全省目标评比年年先进。中国气象局4位领导、省市领导多次视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得到各级各界充分肯定。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为“十二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相比,盐城气象工作仍存在差距:

——气象综合探测能力仍不能满足防灾减灾、海洋气象服务、现代产业建设等发展需求。特别是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手段相对缺乏,海洋气象监测资料密度仍很低,严重制约了海上气象预报服务水平的提高。海上能见度观测尚未形成体系,沿海海上风能资源监测稀少,制约海上风能资源评估。垂直大气观测、反映太阳能水平的太阳辐射观测和一些反映盐城环境特色的大气成分等观测项目尚未开展。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能较好的满足防灾减灾和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气象预报时、空精度较低,重大气象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强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与盐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不够,现代气象预报预测技术和各类信息资料融合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和公众接收气象信息的手段和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气象信息的接受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社区、农村气象信息接受方法、设施比较落后。全社会对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和协调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盐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亟待加强。相较于气象现代化发展需要,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盐城实施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盐城”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目标迈进。这一发展阶段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气象工作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适应盐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及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全力保障盐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我市地处里下河腹地,濒临黄海,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频发、重发等特点,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增多增强趋势,对全市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准确性、预警时效性、服务主动性、防御科学性,进一步发挥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基础作用,为推动盐城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一流气象服务的能力。

2.盐城转变发展方式提出更多需求

盐城正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多项经济指标的增速处于全省或苏北的前列。盐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度、关联度和敏感度越来越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沿海开发进程,实施“蓝天工程”,建设“清洁家园”等举措,都对盐城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全面启动的《国务院365滚球盘: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也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保障盐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公开透明、高效便民,切实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气象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应急预案,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和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按照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构建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盐城气象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盐城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事业对盐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美好盐城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继承“十一五”经验,“十二五”时期,盐城气象事业发展将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抢抓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坚持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服务盐城人民福祉安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具有盐城特点气象事业。

——坚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高起点、高效益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以一流成绩继续保持苏北领先、全省前列。

——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事业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围绕业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盐城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把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全省气象事业发展部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做好盐城气象事业发展与365体育投注: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统筹做好气象业务、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及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盐城气象事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盐城地方需求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盐城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更加准确,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工作与“建设美好盐城”的需求相适应,全市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保持苏北领先、全省前列。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进一步落实,海洋、农村、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降低,气象服务投入产出比达到1:10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气候资源有效利用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和科技支撑。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不低于85%,基本实现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

——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众预报时效达到10天,48小时内预报时间分辨率小于6小时,48-168小时时间分辨率小于12小时;72小时内预报空间分辨率小于10公里。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超过90%,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左右,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3-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效提高到15-30分钟。

——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布局适当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实现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自动观测,陆地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海洋滩涂、沿海港口、城市、农业农村、高速公路等重要区域领域的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建成。自动气象站全面覆盖到乡镇。

——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与装备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提升,气象数据处理能力增强,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8%以上,观测资料可用率达到98%以上。加强数据传输共享服务能力,建成省-市不小于20M、市-县不小于10M的高速气象专线通信网络。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灾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资料综合应用、精细化预报、气象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有新突破,科研成果业务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提高10%

——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气象服务工作更深入地融入政府、融入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气象法规体系及标准化建设符合事业发展要求,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基层气象台站面貌明显改善。按照 “一流台站”标准建设基层台站,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气象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全面建成文明台站,继续保持省、市文明行业称号,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 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围绕发展的主要目标,全面加强盐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并着力完成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

(一)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联动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的管理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现防御规划到县(市、区)、应急预案到乡镇及敏感部门,组织机构、精细预报、自动观测、气象服务站到乡(镇),风险调查、科普宣传,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引导和推动城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强农村防雷避雷设施和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工程建设,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到村(社区),并向中小学校和企业延伸。

2.建立专业化的气象防灾减灾业务

完善市、县气象灾害防御业务流程,开展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工作。完善气象灾害观测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辅助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盐城气象物联网灾害监测及预警示范工程,建设灾情收集上报处理系统、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气象防灾减灾效益评估系统等技术平台,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365滚球盘: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建成广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建设气象服务专业网站。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和现代通信传输手段,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预警信息发布瓶颈,基本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至少有一种方式接收到气象信息。

4.深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服务

按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完善太阳能、风能等观测网,推进气候资源详查,加强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测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努力提高气候资源的开发效益和利用水平。

5.开展气候区划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建立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和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程序和内容规范,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

6.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充分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切实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7.建设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中心(黄海区域海洋气象预警中心

建成具有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功能的业务大楼(业务用房面积10000-12000平方米),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多部门联动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气象灾害现场直播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一套多通道高清演播系统。建设市级气象信息网络中心、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市级气象计量保障中心、市级天气预报研究中心、市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市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中心。全面提升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能力。

(二)加强天气气候预报精准化,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1.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加快市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机构实体化、业务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完善市、县二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信息库、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平台与网络、公共气象服务反馈与效益评估系统等。建立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进一步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提高公共气象信息覆盖面、服务满意度。

2.加强面向现代产业的气象服务

针对现代产业对气象信息的新需求,研究开发多样性的和精细化的服务产品,开展全方位、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完善盐城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改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基础条件,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报预测、影响评估、产量预报等业务,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海洋气象。完善临海近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海洋、滩涂湿地生态观测网。完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加强台风、近海强风、海雾等预报能力建设。开展海洋气象灾害评估和海上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建设黄海区域海洋气象预警中心。

——交通气象。建立基本覆盖全市高速公路、铁路、内河重点航道的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加强对交通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的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

——城市气象。加强对突发强降水、雾霾等城市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完善城市气象监测、预警预报、影响评价、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技术系统。

——能源气象。加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的观测、研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生态气象。加强对湿地生态资源的观测、研究和保护,为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3.完善现代化的预报业务平台

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精细化预报产品共享数据库(NWFD)等业务技术系统的二次开发,建立适合本地业务需要和数据特点的信息共享和预报预警业务平台。

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建设具有完善的现代化软硬件设备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中心,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试验和作业效果评估,开展空中云水资源时空分布调查,争取火箭增雨和防雹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配备先进的人影探测系统、催化作业设备,提高科学作业水平和效益。

(三)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1.完善基本观测布局

在市区建设一个城市辐射观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在全市8个基层气象台站建设二代自动站;新建或改造升级160个自动气象站;在射阳探空站,开展国产卫星定位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业务和高空气象探测自动放球系统试点;对现有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一部地波雷达。新建实景天气监测站15个;2012年在全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全面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实现云能天自动化观测。

2.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

加强海洋、交通、城市、农业、能源、电力和滩涂湿地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围绕中小河流治理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观测站网。

3.加强观测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一套具有快速反应、多级测试、运行监控、维修维护、技术支持、物资供应功能的市、县二级保障体系。建成市级观测装备维修中心,建成移动式检定系统及县级现场检定系统。

(四)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1.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坚持需求牵引、规划切入、项目带动的原则,推进盐城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黄海区域预警中心,引领黄海区域气象预警服务;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振兴苏北计划、城乡一体化战略等,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增强气象服务功能。

2.推进基层台站提升工程

加强基层台站业务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气象台站观测自动化,加强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改善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把基层气象台站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重点,结合气象现代化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基层台站工作和生活设施改造力度,全面推进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

(五)完善复合气象人才体系,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

1.实施气象人才工程

优化创新团队配置,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高素质管理人才选拔计划、编外人才常态管理计划。改进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和领军能力培养;注重在业务一线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支延伸至县(市、区)气象局的技术熟练、业务精通、保障有力的高技能骨干队伍。

2.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着力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着力提升基层一线人员岗位技能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扩大培训受众面。完善气象培训协调机制,促进气象培训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实现气象科学关键支撑技术突破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视利用部门内外的科技、人才资源,促进我市气象科技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切实提高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研究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梅汛期暴雨、台风、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精细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方法、海洋气象预警预报、特色农业服务技术等,实现天气气候及应用领域关键技术的新突破。

(六)加强地方气象法规体系与标准化建设,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能力

1.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属地化管理,健全完善县级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气象行政执法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和标准化建设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重点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击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设,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快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度和机制。积极参与气象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气象地方标准顶层设计,健全地方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大气象标准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全市气象业务有序发展。

3.推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完善机构配置,改进和优化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与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体系。清晰职能分工,界定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流程,加强制度的监督检查,促进管理的规范化。

4.切实加强气象社会管理

依法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合理配置行业资源,促进行业气象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雷电灾害防御、施放气球等方面的管理,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建立社会管理工作的常态化监管机制,有力维护气象工作秩序。

四 重点项目

“十二五”时期,盐城气象事业通过实施四大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强化政府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提供更多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初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全市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一)盐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应对气候变化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盐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易灾地区生态修复,圆满做好各项气象保障等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发挥气象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作用,助力盐城“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以下工程建设:

1.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中心子工程

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产品制作系统、智能化交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共享平台、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多部门联动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气象灾害现场直播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一套多通道高清演播系统。

建设市级装备保障中心。建立全市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技术装备远程运行监控和故障诊断网络,建成市级移动式检定系统,建设市级气象物资储运中心,配备2套应急观测设备,添置测试仪表等硬件设备。

2.365体育投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子工程

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包含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小区广播发布、手机WAP网站、热线电话、气象网站、电子显示屏、有线数字电视插播、广播电台插播、卫星预警信息接收(DAB)等发布子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包含1个365体育投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9个县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

3.365体育投注:应对气候变化子工程

建设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现有高空气象探测站,提高温度、湿度和气压观测准确性;建设风能资源观测网、太阳能资源观测网、电力服务气象监测系统等气候变化特种需求观测站网。开展大气成份观测,增加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与灰霾前体物等监测项目。

建设气候变化基础业务系统。加强气候变化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气候变化资料信息再分析系统、省级气候资料产品及气候业务产品存储检索平台的应用。建立比较完善的气候监测诊断业务系统、动力气候模式产品释用系统,开发应用适用于盐城地区的区域气候模式的产品制作,引进开发基于行业需求的专业气候模式。

建设能源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业务系统、太阳能开发与利用业务系统、电力运行保障业务系统等。

建设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建立气候变化综合影响专用数据库、方法库及业务产品应用服务软件,实现资料共享及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开发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立气候变化对敏感部门或行业的综合影响评估系统。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系统。

(二) 服务盐城“三农”气象保障工程

针对当前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的特点,建设服务“三农”气象保障工程,初步建立起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业务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升级改造我市现有的3个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初步建成新型农业气象试验研究观测网。在沿海滩涂湿地开展生态气象观测,在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增加观测项目,建设1-2个生态气象观测站。

建设我市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系统。建设粮食产量评估系统、动态产量预报系统、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系统。制定盐城农业气象风险灾害评估标准,编制主要农作物布局的气候区划。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设具有完善的现代化软硬件设备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中心,优化市、县和重点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试验和作业效果评估,开展空中云水资源时空分布调查,争取火箭增雨和防雹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配备先进的人影探测系统、催化作业设备,提高科学作业水平和效益。在响水建设集试验、作业、指挥、培训、科研、评估等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基地。

建设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农业气象观测预报资料库、现代农业气象多元业务产品库、农村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数据库、农业气象灾情数据库等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综合数据库,建立能够对农业气象各种业务产品和信息进行加工、集成制作的产品加工制作平台。建立完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服务系统。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包括特色农业小气候观测试验系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中国天气网县级站和兴农网县级站。

建立农村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加强气象、农业、水利、环保、农机等部门资源整合,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平台。建立一馆、一站、一栏、一员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

建设农村防雷工程。将农村防雷工作纳入平安盐城建设重要内容,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在田间地头等空旷地带增设避雷亭。

(三) 服务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气象保障工程

以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我市沿海产业结构布局、海洋经济发展、滩涂湿地生态为服务对象,建设以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为基础、海洋气象预警系统为核心、海洋气象支撑系统为保障、海洋气象服务系统为桥梁的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建设黄海区域国家级海洋气象监测综合试验基地。以临海近岸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为主,建设3个海上自动观测平台,增设3-5个沿海交通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沿海和沿岸温雨站全部更新为多要素站,在沿海高等级公路沿线布设路面自动监测系统,加密港口气象水文观测站,布设1-2个船载自动气象站,建设1部波高雷达,增设1个海上GPS/MET水汽观测站,建设1个风廓线雷达站,建设1个雷电监测站,建设1艘海上气象应急移动平台,建立1套卫星遥感系统,建设1个近海海上气象梯度综合观测站,建设海洋、滩涂湿地生态观测网。建设滨海海洋气象探测研究基地和滩涂气象观测研究基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业务设施建设,监测黄海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产业集聚与结构调整对近海海域气候的影响,为海洋灾害预警与评估提供支撑。

建设海洋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海洋气象综合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升台风路径、台风强度、台风风雨的预报能力;完善我市近海强风预报系统、海雾预报系统;建立近海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风暴潮预报系统;建设基于MICAPS的盐城海洋气象预报平台。

建设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海洋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面向政府的海洋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公众的海洋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电视发布系统、短信发布系统、电话发布系统以及海洋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建设面向行业的海洋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四)“一流台站”建设工程

以严格保护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切实改善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为目标,继续按照“一景、三佳、四点、五化”的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总体建设标准,实施江苏“一流台站”建设工程。

1.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子工程

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要求,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实施气象观测场室标准化改造,迁建探测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和无法原址改善的气象观测场室;对已经遭受部分影响或可能遭受影响的气象观测场室,采取保护性征地等措施进行适当改造。

2.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子工程

按照“一流台站”建设目标,实施全市国家基准气候站和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工程,到2015年,全市基层气象台站气象观测质量和履行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建设盐都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业务用房面积1500平方米。建设亭湖区城市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中心,业务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建设滨海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业务用房面积2572平方米。完成射阳县气象局迁址建新站,大丰市气象局、阜宁县气象局完成综合环境改造,东台市气象局完成局站分离台站改造。开展气象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台站气象文化提升工作,满足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及职工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5体育投注: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全市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部署,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具体责任,细化目标措施,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 统筹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气象事业部门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十二五”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发挥规划在气象事务管理中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好各类资源,统筹做好速度、规模、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按照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气象工程建设必须依据规划,有序推进,做好工程实施的咨询论证。从组织和制度上切实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提高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 持续加大投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的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和渠道,确保气象事业经费的增长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并适度超前。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落实规划项目资金,建立项目维持经费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已有的建设项目和气象仪器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

(四) 科技人才支撑

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和科研成果业务试验评估方式,鼓励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贯彻人才强业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开放、竞争、协作”的人才机制。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空间,建立科研、开发和业务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机制,在多岗位实践和联合科技攻关中培养造就科技人才。

(五) 扩大合作交流

积极与相关部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省级以上气象业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支持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加强气象与海洋、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民政、卫生、安监、环保、林业、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完善和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防汛防旱、人工影响天气、环境卫生、旅游气象等方面的联合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现资源共享,携手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在资料、技术、服务经验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积极务实的合作。

(六) 强化监督评估

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做好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建立规划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制,加强考核。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