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2-06 信息来源:市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根据《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盐城现代农业、林业、水利、渔业等相关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本规划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阐述“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现代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365滚球盘: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
     1.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63.7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三,年均增长4.4%。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粮食生产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七连增,2010年达到130.5亿斤,占全省的1/5、全国的1/100强。生猪、家禽、棉花、蔬菜、水产、林业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全都突破百亿元大关。大蒜、菊花、首乌、甜菊、花卉、蚕桑等一批新型产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彰显了盐城农业的特色。高效农业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底首次实现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全省总量第一的目标,2010年高效农业总量达492万亩,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三大载体”建设成效显著。9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上项目92个,累计投资25.6亿元,盐都、东台、大丰三地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被省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数量全省第一;建设47个乡镇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9亿元。建设9个3000亩以上的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进区项目达58个,累计完成投资73亿元;建设重点镇加工集中区50个,进区项目达148个,累计完成投资13.8亿元。建设综合性批发市场8家,累计投资35亿元;建设乡镇特色市场35家,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新建农产品经营部728个,新发展农民经纪人6.8万人。初步构建了市有区域市场、县有专业市场、镇有特色市场、村有贸易货栈、组有农民经纪人的农产品流通五级网络体系。全市共建成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39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5129个,农民经纪人达23.8万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全面组织实施“强龙行动计划”,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财政支持的力度,累计引进“三资”285亿元,各级投入财政扶持资金2.76亿元,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062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1个。雨润、红蜻蜓、重啤、中粮、温氏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进驻盐城。2010年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额累计达3.36亿元。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建成80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国家级19个、省级25个。有465家龙头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66个,种植面积5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53%。全市已拥有有机食品52个、绿色食品150个、无公害农产品492个。有100多种优质农产品进入家乐福、农工商等国内外大型超市。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组织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环境和绿色盐城建设“三大会战”,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共建成农村道路6955公里、桥梁1687座,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408公里。共改造中低产田14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7万亩;开发复垦整理土地192.5万亩,新增耕地43.2万亩,为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疏浚农村河道2.6亿土方,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万多座,修建防渗渠近千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5%以上。购置各类农机具4.9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51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以上,列全省第一。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50万亩,成片造林面积137万亩,新增造林面积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启动实施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市县联合围垦滩涂工程。气象为农服务不断强化,建立完善了快速反应的预警机制,有效发挥了预警减灾的重要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在全省前列,主要种养业保费总规模、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总额均列全省第一。
    3.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组织实施了农村新五件实事、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村文化广电等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目标,全市有线电视通组率达98%,入户率达75%,建成有线电视入户示范县5个、先进县1个、达标县2个。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完成改厕44.9万座,建设沼气池6.76万个,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由“十五”期末的7.13%上升到39.72%。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总人口173万人。农村卫生保健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138所,2049个村卫生室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农民病有所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3%,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村新农保全覆盖;为农服务社覆盖率达91.3%,居全省前列。
    4.农村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21个试点镇村统筹发展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实施了乡镇和村行政区划调整,全市镇总数由138个调减至103个。基本完成97.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户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总数达818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总数达382.97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总数达294.92万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5129个,位居全省前列。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总数达127个。全面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先后组建射阳农商行、盐城黄海农商行、建湖农商行;新建17个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稳步推进苏南农商行异地支行全覆盖、村镇银行、“阳光信贷”创新试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末,全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9.02亿元,贷款余额423.34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97和3.24倍,年均增长25%左右。
    5.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拓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1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前实现小康目标,继续领跑苏北,年均增长12.3%,2010年增幅高达14.4%,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年增量首次突破千元,农民收入结构也得到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717.3元,是2005年的2.2倍。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支撑。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达4526.5元,是2005年的1.5倍。财产性纯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55.3元,是2005年的3倍。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达351.5元,是2005年的2.8倍。
    (二)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一是大力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子。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为首要任务,坚持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保持了农民收入的持续高位增长。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上,通过开展“双百工程”和“一户一棚工程”建设,使高效农业的规模迅速扩张,通过强势推进“三大载体”建设,有力有效地提升了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做出了盐城特色,形成了工作品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坚持以重点镇、重点村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着力做好科技与生产、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服务的有效对接。在农村经营机制创新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有力地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集约化水平。探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新机制。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创新推广立体、生态、高效模式,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全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居住向社区、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四个集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和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积极发展劳务合作、供销合作、富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农村担保体系,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四是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持续增加“三农”投入。按照中央和省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等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补贴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范围。
  五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三农”工作合力。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导向,按照《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标准,引导各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开展“千村示范”、“千村帮助”,推动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计划安排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用项目的办法发展农业,用绩效的考核推进农业,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干后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成效,调动各方面发展“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也是农业农村工作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央和省委全会都要求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市委全会提出把新农村作为“三新”工程之一组织推进。“十二五”中央和地方的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将更大,体系将更加健全和完善,支农惠农的社会氛围将会越来越浓,这些将为我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国家强农政策力度加大,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支持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中央始终把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强化政策导向,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将出台更多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撑。
  二是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将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机遇。随着江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将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合作的领域更广、层次更高、力度更大,国内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将加速向我市集聚,将为我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三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长三角地区是我市农产品供应的主要市场,上海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0美元,江苏、浙江也已超过7000美元。人民生活开始向全面实现小康迈进,食品消费结构进入加速升级时期。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主旋律,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现代农业三大载体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将成为“十二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这些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二五”将是我市镇村布局进一步调整、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的重要时期。
  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将为百万农民转移创造新的空间。到2015年,我市三次产业比重将调整到9∶51∶40,城市化率将达到58%。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深入实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加快流转、农民培训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有100万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将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优化农民增收结构。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新挑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面临高位增长、支撑不足的压力。“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幅,粮食总产连续七年增产,高效农业总量、增量连续位居全省首位。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薄弱、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经营机制缺少活力,加之农业还受外部环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持续保持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将面临更大压力。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受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发展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要素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将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持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将面临投入支撑不足的挑战。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已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农产品加工比重偏低。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52:1,而全省为1.1:1。普遍存在着层次不高、初加工多、附加值低、结构不优、产业链短的问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市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有一定发展,除纺织行业外,只有富安、宝龙两家企业规模较大,其它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还没有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进入全省十强,也没有一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业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培育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但其品牌原料型多、加工型少,还没有一个能与北大荒、雨润、恒顺、光明等品牌媲美的全国名牌产品,品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的压力。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刻不容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近年来,各地政府支农投入持续增长,但与国家政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距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明显增多,但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型投资明显不足。农民依托产业链实现持续增收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出资参股、生态绿色专用原料品牌无形资产合股等途径,充分享受产业链增值收益。而我市虽然有一批联农带农的龙头企业典型,但大多数还是一次性买断的多,全市现有龙头企业中,与基地农户实行浅层次合同关系的仅占45%,实行合同方式按利润返还或按股份分红的仅占6%。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近些年,我市推动农民就业创业成效显著,但农民工跟踪服务滞后,培训后服务举措不多,创业能力培训力度不大,增收致富带头人培养规模偏小,农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创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
  四是实现农村协调发展,面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压力。虽然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但城市与农村的公共服务,以及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保与农村新农合的差距还很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为城镇居民的50%,农村教育、医疗资源还比较缺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2005年的1∶0.46扩大到2010年的1∶0.43。因此,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统揽,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三大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培植千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打造全国农业经济总量第一市;加快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全力打造全省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打造“苏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五个重点:
   ——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基地。立足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出口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江苏沿海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基地,打造更高标准的江苏高效农业第一市和全国农业经济总量第一市。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三大载体”建设为抓手,坚持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和优势产业外向化“四化联动”,组织实施六大百亿产业产值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盐土农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加快国家级沿海农业示范区建设,构筑我市农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一户一棚工程”,不断提高高效农业比重和发展水平。
  ——加快打造千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按照“四有三聚”要求,加大农业项目招引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做大9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30个重点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着力打造一批年产值超50亿元、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销售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加工集群。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加快打造苏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本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抓好36个城乡统筹市级试点。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大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临港新镇,率先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功能配套、环境宜人的新社区。
  ——加快实施江苏沿海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园区模式、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整合沿海滩涂资源,加快推进滩涂围垦重点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积极探索“园区化运作、农场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模式,促进沿海现代农业与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发展、港城建设良性互动,构筑起具有盐城特色的滩涂产业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农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全力打造全国农业经济总量第一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建成高标准粮田10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亿斤以上;油菜种植面积200万亩,总产42万吨以上;棉花种植面积200万亩,皮棉总产18万吨;肉类总产量90万吨,禽蛋100万吨,奶类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550万亩,总产达到1450万吨;桑园面积40万亩,蚕茧总产量4.3万吨;果园面积41万亩,果品总产量51万吨;高效渔业面积150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120万吨。
  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全力打造高效农业总量和比重全省第一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60万亩,比重分别达到80%和30%以上;优质粮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90%以上和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和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5%和85%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以上;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额五年翻两番。全力打造沿海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植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150个以上,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达80%以上。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分别达到92%和87%,全面实现农村水利标准化,率先基本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90%。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县乡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道全部达三级以上标准,全市所有规划集中居住点路面灰质化通达率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力推进新一轮绿色盐城建设,新增成片林115万亩,四旁树木5000万株,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继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村民集中居住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规模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扩大到80%以上。农村水环境持续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面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以上。鼓励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实现百万农民转变为市民。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全覆盖。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布局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国家先进水平、体现盐城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棉油产业基地。加快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积极引导水稻生产向里下河地区、射阳河流域两大优势产区集中。以大丰为核心区,以东台、射阳为辐射区,加快建成沿海弱筋小麦特色基地。加快建设射阳、大丰、滨海、亭湖等优势产区高标准优质啤麦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棉花生产向沿海优势宜棉区域集中,重点发展东台、大丰、射阳和亭湖四个县(市、区)棉花生产。加快实施国家优质油料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东台、大丰、射阳、亭湖、滨海等5个县(市、区)建设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期未,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长三角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以生猪、家禽、棉花、蔬菜、水产、林业“六大百亿产业”倍增工程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一户一棚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以东台、大丰、阜宁、滨海和响水为重点,建成沿海五县(市、区)优质无公害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家禽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加快开发响水、滨海、阜宁、东台、大丰等地的苏北优质草鸡资源,重点开发东台、大丰、盐都等地的优质蛋鸡、肉鸡资源,重点发展建湖、射阳、盐都等地的优质鸭、鹅养殖。大力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快发展设施蔬菜,主攻创汇蔬菜。重点建设市县城郊、204国道及沿海高速沿线的设施蔬菜基地,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农业乡镇的出口蔬菜基地,大力推进沿海滩涂及西部里下河地区的特色蔬菜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东台、射阳、大丰等地区食用菌生产,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园艺业和长三角“菜篮子”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里下河地区淡水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带、通榆河沿线淡水虾类产业带、沿陈李线淡水鱼类集约化养殖产业带、沿海地区名优海产品产业带等现代渔业四大特色产业带。加快发展高效林业,突出森林抚育改造增益、桑果经济、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项目,重点建设国家级特色蚕桑、沿海滩涂林业和省级沿海耐盐树种繁育、优质梨果、特色花卉、复合经营六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江苏沿海观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国家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沿海湿地及东沙辐射沙洲等生态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沿海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现代农业观光带。重点建设麋鹿国家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丹顶鹤国家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型、科技教育型、湿地生态型、水乡风光型等形式多样的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建设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口风情旅游休闲区、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射阳洋马十里香菊花园、阜宁金沙湖等观光生态农业景点,到2015年,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或景点30家以上、休闲渔业旅游景点10个、观光休闲农业乡镇10家。
     
                                           专栏1   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全国粮食生产规划核心区。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全国共规划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其中江苏42个县(市、区),盐都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进入规划核心区,至2020年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23亿斤,占全省的19.6%。
     优质粮棉油产业。水稻重点建设里下河地区、射阳河流域两大优势产区。小麦重点建设大丰、东台、射阳三县(市)弱筋小麦优势产区。棉花重点建设东台、大丰、射阳和亭湖四个县(市、区)棉花基地。油菜重点建设东台、大丰、滨海等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出口油菜生产基地、耐盐油菜生产基地。到2015年,优质粳稻面积达600万亩,其中无公害水稻250万亩,绿色稻米100万亩,有机稻米10万亩;弱筋小麦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全市优质啤麦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出口油菜生产基地30万亩。
    特色蔬菜产业。设施蔬菜重点规划在市县城郊蔬菜基地、204国道及沿海高速沿线;出口蔬菜重点规划在东部沿海农业乡镇;特色蔬菜重点规划在沿海滩涂及西部里下河地区;食用菌重点规划在东台、射阳、大丰等基础条件较好、原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到2015年,优质蔬菜生产基地达540万亩次,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60万亩次,加工出口创汇蔬菜基地200万亩次,特色蔬菜基地180万亩次。
生态畜禽(牧)产业。生猪:以东台、大丰、阜宁、滨海为重点。家禽:以东台、大丰、盐都为主。牛:以大丰、亭湖、东台、射阳为重点,发展高标准奶牛养殖;以射阳、响水、滨海为主,重点发展肉牛产业。羊:在沿海五县(市)滩涂沿线,建立肉羊产业带。兔:重点建设东台、大丰、射阳、建湖四县(市)巨型长毛兔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家禽饲养量达4.2亿只,其中栏存蛋禽达1.8亿只;生猪饲养规模达到1100万头,其中年出栏量达800万头;肉羊饲养规模达650万头,巨型长毛兔饲养规模达700万只,奶牛饲养规模达到4万头。
    特色水产业。里下河地区淡水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鳜鱼、黄颡、翘嘴红鮊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到2015年,规模达到60万亩;通榆河沿线淡水虾类产业带,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克氏螯虾等淡水虾类养殖,到2015年,规模达到40万亩;沿陈李线淡水鱼类集约化养殖产业带,重点发展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集约化养殖,到2015年,规模达到60万亩;沿海地区名优海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经济贝类、紫菜、海蜇、沙蚕、梭子蟹等综合养殖,到2015年,规模达到100万亩。
    高效林果业。特色蚕桑业继续实施“南增北扩、重点突破、效益优先”战略,以东台、射阳为重点,到2015年,建成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5个,每个基地面积3000亩,全市优质桑园规模达到40万亩;果树生产以打造优质梨果全省第一市为主攻方向,以亭湖、射阳、建湖、东台为核心区,新建优质早熟梨和“两节”(中秋、国庆)晚熟梨8万亩,其中棚架梨1.5万亩,到2015年,优质梨果规模达到15万亩。特色花卉业以亭湖、东台、建湖、阜宁为重点,新建3万亩观赏花木生产基地,到2015年,达到17万亩。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苗、林菌、林禽、林药复合经营型经济,总规模达到100万亩。
     
    全力打造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四有三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着力培植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战略型投资,突破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积极鼓励市场前景好、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联大靠强、资产重组等途径,实现低成本扩张,重点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提高一批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坚持执行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国际质量管理、环境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生产规范等论证工作,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发绿色、环保标志产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申请贸易对象国的安全、环保标志的认证,尽快培育出一批具有盐城特色的知名农业品牌。做大做优特色产业集群。围绕优势农产品,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业加工项目,着力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优质生猪、规模家禽、啤酒大麦、粮油食品、淡海水产品、出口创汇蔬菜、速生林木、茧丝绸、奶制品、甜料香料、功能性食品等十个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年销售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加工密集区。结合我市农产品特色优势,统筹规划布局农产品加工密集区。加快推进县(市、区)和重点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聚集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黄沙港镇水产品加工园、大丰港水产品加工集中区、东台弶港镇水产品加工区、洋马镇药材加工中心、富安镇茧丝加工中心、千秋镇果蔬产业加工中心、大丰港建设木材加工物流园、北大荒米业物流园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密集区。加快建设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策应沿海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富有沿海特色的海淡水产品、盐土农业、特种畜禽、特种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使沿海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专用原料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原料基地,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成农产品加工业竞争优势。

专栏2  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建设9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15年,建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1个,50亿元以上的园区4个,30亿元以上的园区4个。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建设30个重点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到2015年,建成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集中区10个,5亿元以上的集中区20个。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5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0个以上(不包括棉花加工及纺织企业),其中销售超10亿元的25个以上,20亿元的10个以上,50亿元的2个以上,力争实现百亿企业和农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农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重点开发果蔬汁新产品,轻糖型、混合型等新型果蔬罐头产品,大蒜(蒜苔)、豆类、洋葱、胡萝卜等脱水产品,菠菜、豆类、甜玉米、草莓等速冻品种。水产品加工业。淡水鱼类加工,主要进行鲢鱼、鲟鱼、鮰鱼、鳗鱼等加工开发,发展鱼糜、鱼罐头、冻鱼及鱼片、氨基酸调味品、模拟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加工业;海水鱼类加工,重点开发鲈鱼等产品。虾、蟹类加工,利用超低温速冻技术、保鲜技术,开发鲜虾仁、蟹黄等产品,利用虾蟹加工废弃物开发甲壳质和甲壳胺等精深加工产品;贝、藻类加工,重点开发海藻食品、海藻胶、海藻保健食品、海藻化妆品等。畜禽产品加工业。肉制品加工,重点发展冷却肉、冰鲜禽肉、发酵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乳制品加工,主要生产供应城市消费的巴氏消毒奶、酸奶和冰淇淋等产品。蛋制品加工,重点发展消毒包装洁蛋、液态蛋、高特性专用蛋粉等新型蛋制品,提高蛋品及副产物附加值。粮油加工业。稻米加工,重点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发芽糙米、留胚米、高纯度米蛋白、米糠多糖、米糠油、稻壳可降解环保餐盒等高附加值产品;小麦加工,重点开发食品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预备粉,推进中式配餐、学生营养配餐和大众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特色杂粮加工,大豆加工,重点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粉)、浓缩蛋白、专用分离蛋白、改性大豆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或食品基料,提高大豆综合利用水平;油菜籽加工采用菜籽干法脱皮、物理精炼等制油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效益;利用菜籽饼粕、皮壳、油脚等副产品,开发生物柴油、润滑油、油墨涂料等新产品。林牧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装饰板材、纸浆、纸张和纸板生产,打造全国林木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牧草加工突出青贮、干草调制技术、草粉和草颗粒成型工艺技术、叶蛋白提取技术、饲草料发酵技术、草产品质量检测和配套饲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建成全国牧草饲料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蜂产品加工,以发展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深加工保健产品为主,大力发展有机蜂产品、保健蜂产品、出口蜂产品等;食用菌加工,重点开发食用菌即食食品和保健品。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外向化、生态化、高端化”为方向,以三大园区建设为龙头,以四大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培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构建我市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外向型园区建设。积极抢抓苏台农业合作机遇,突出地方特色与台湾农业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建设苏台(盐都)农业合作示范园区、苏台(射阳)农业合作示范区。以日韩港台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导外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建设东台、射阳两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响水、滨海、阜宁、大丰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瞄准欧美、日韩等出口目标市场,大力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扩大农产品出口,重点建设大丰、射阳、东台三个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进一步提升沿海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培植外向型龙头企业。大力开展专题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来盐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鼓励雨润、红青蜓、重啤、中粮、温氏等一批进驻盐城的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充分利用其品牌、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扩大投资,拓展国际市场。重点扶持东台富安、大丰宝龙、东台光亚、射阳庆缘康、建湖恒通等一批本地外向型企业,通过联大靠强、资产重组等途径,实施大集团、大品牌战略,切实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开展国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质量论证。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境外促销活动和台湾江苏周活动,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外向型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阜宁、东台、盐都百万头生态猪,建湖3000万只草鸡、东台3000万只优质蛋鸡、大丰3000万只优质肉鸡等生态畜禽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建湖10万亩优质水生作物、大丰30万亩无公害大蒜、射阳20万亩出口大蒜等有机蔬菜产业基地;大力建设东台和射阳30万亩优质蚕桑、射阳10万亩中药村、滨海5万亩白首乌、东台和大丰20万亩甜叶菊等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百万亩海洋牧场、百万亩商品鱼基地、百万亩高效渔业基地、百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等四个“百万亩”渔业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高标准建设创汇渔业基地。
   

   专栏3  外向型农业发展重点
   

    外向型园区。重点建设苏台(盐都)农业合作示范园区、苏台(射阳)农业合作示范区,东台、射阳两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大丰、射阳、东台三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区。到2015年,示范园区和示范区核心区平均规模达5000亩以上,亩均纯收益达1万元以上,辐射带动2万亩以上,出口加工示范区平均年出口交货值5000万美元以上。
    外向型企业。重点做大做强东台富安、大丰宝龙、盐都海王、射阳庆缘康、建湖恒通等一批本地外向型企业;充分利用雨润、红青蜓、重啤、中粮、温氏等一批进驻盐城的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品牌、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扩大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到2015年,外向型企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出口交货值达2亿美元以上。
  农业国际交流和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园艺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外商对华农业投资洽谈会和国际农业考察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盐城农业,努力吸引外商前来盐城投资农业。鼓励具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赴境外创办农业实体经济。“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外资超10亿美元,创办境外农业经济实体5个以上。
    

    加快提升农村服务业。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扩量提质、助推新镇区新社区建设”为目标,以农村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提升农村服务业。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华东(盐城)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苏北(盐都)水产品集散中心、阜宁古河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等一批区域性、超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完善提升东台农产品交易中心、大丰农产品物流园区、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等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完善提升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业等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市县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乡镇特色市场为骨干,村级贸易货栈为支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为主力,连锁超市、配送直销为先导,功能齐备、机制灵活、衔接顺畅、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和盐城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实现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零突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完善提升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冷藏、运输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机械、科技推广等农业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策应新镇区新社区建设,加快培育和扶持农村文化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健身、休闲娱乐、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到2015年,初步构建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经营规范、良性发展的现代农村服务业体系。

  专栏4  农产品物流中心
  

    华东(盐城)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区域性的农副产品展示、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五大中心,“十二五”期末年营业额达10亿元。
  苏北(盐都)水产品集散中心。建成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四大中心,“十二五”期末年营业额达10亿元。
  阜宁古河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华东地区粮油产品展示、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五大中心,“十二五”期末年营业额达30亿元。
  华东(东台)山羊交易市场。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山羊交易中心,“十二五”期末年营业额达20亿元。
  黄沙港海产品交易中心。建成长三角地区集海产品批发加工、仓储物流、特色餐饮、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产品交易中心,“十二五”期末年营业额达10亿元。
   365体育投注:东沙紫菜交易市场。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紫菜交易中心,“十二五”期末年营业额达5亿元。
   

    (二)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建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盐土农业、低碳农业等五大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市、县农业推广机构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为骨干、村级农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使龙头企业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力争到2015年,在现代种业、现代渔业、食品加工、生物制剂、新兽药、新农药、新肥料等行业,分别培植农业科技创新型省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统分结合”的作用,率先推行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等生产标准,大力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力争到2015年,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植300个“五统一”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科研院(所)校的合作交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重点组建啤酒大麦、设施蔬菜、优质家禽、林果花卉、紫菜养殖、小龙虾、鮰鱼、贝类、特种养殖等农(渔)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技术结盟和联合攻关,实现产业链的整体突破。到2015年,新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0家。积极创建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加快建立一批院士、博士工作站,力争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配套建成2-4个高端的农业科技研发平台。积极鼓励科技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争取到2015年,国家龙头企业全部建成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省级龙头企业建成国家级农产品研发中心10个以上、省级农产品研发中心20个以上。鼓励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及其科技人员,以现代农业“三大载体”为依托,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方式,创办农业科技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把“三大载体”建成农业科技的研发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和农民的培训教育基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滩涂资源开发、工厂化种苗繁育、分子生物育种、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培训等五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平台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农业科技创新途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切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大研发投入,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进一步完善科技示范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等为农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快捷适用的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成效。到2015年,建成一支能够支撑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的专家队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10项以上。
  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规范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作业补贴政策,大力培育农机应用市场。充分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建设示范区和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手段,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机耕道、机具停放场、维修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以机械化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农机生产企业积极性,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将农机教育培训与信贷等优惠政策结合起来,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农民自愿接受农机培训。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采取股份制、合作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的联合,将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维修企业、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和农户联系起来,建立起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形式多层次化的农机服务网络。切实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农业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组织倾斜,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营水平,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向产前和产后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延伸,服务项目从单一生产环节向综合服务和全过程服务发展。到2015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其中三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5%以上,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推进农机合作共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总量达到6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作业面积占农机化作业面积以及服务农户数占总农户数均达到80%以上。内陆淡水连片养殖区域全面推行“双机一饵”,沿海海水养殖池塘重点推广微孔增氧技术,全市建设50万亩硬质护坡、双机一饵、微孔增氧等设施渔业基地。
  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要求,加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抢抓国家“金农工程”政策机遇,加快建设好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应用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决策、指挥、管理等支持系统,为农业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市农业电子政务网。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运行监测系统。重点开发建设盐城特产资源数据库、农业生态、环境和灾害监测网络与数据库、农村科技推广信息库。建立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长模拟和专家决策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最佳灌溉咨询系统和配方施肥咨询系统等,保障粮棉油等农产品高产增产;加强农机跨区作业供求对接的信息服务;对畜禽业的设施与规模养殖,实行全程监控与精准管理;对渔业水域资源环境及重大疫病,进行及时和全面地监测,并推行鱼病防治和诊断服务。到2015年,初步建成全市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运行监测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建立健全全市农技推广网络,运用现行的信息技术和3G技术、传感器、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快捷高效地推广农业农村实用技术。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积极采用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业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加快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到2015年,建成4个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县、10个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园区、20个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龙头企业、10个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镇(乡)、10个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村,实现全市乡镇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全覆盖,发挥信息化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加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智能管理系统,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养殖方式,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立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创建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全行业实行健康安全养殖;建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切实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到2015年,建成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四电一报”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改造“12316”为农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市、县、乡(镇)、村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建专家队伍,积极开发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面向“三农”的集政策法规、生产技术、市场流通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建立健全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联接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大力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物流调度中心和农产品大型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到2015年,全市省级龙头企业和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全部建成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

 专栏5  现代农业支撑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创建行动、百项农业品种技术更新行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行动、农民技能培训行动;重点建设啤酒大麦、优质家禽、优质水产、盐土农业、西甜瓜等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筛选100项重点农业实用技术,推进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盐土农业、低碳农业等五大领域科技创新;培育20家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开展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次,培养100名农民创新创业之星。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加快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和装备设施。到2015年,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万台,小型拖拉机稳定在10万台左右;联合收割机稳定在1万台;水稻插秧机达到8000台,其中乘坐式1500台。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科学管理决策体系和面向农村农民的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农业、畜牧、渔业、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五大信息系统。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立足“质量安全、放心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步伐,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全程质量控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0个、绿色食品获证单位20个、有机农产品获证单位1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1个以及名牌产品5个,食用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新增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200个,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6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75%以上。市农产品、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成省级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分中心,建成9个县(市、区)农产品、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建设5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速测室,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全部配套建成速测点。

专栏6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运用计算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等技术,对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市场实施精细化管理,全程记录下种植养殖户在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建立“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到2015年,建成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保证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准入认可性检测体系。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到2015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00个、绿色食品获证单位100个、有机农产品获证单位5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以及名牌产品25个。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四有”示范镇建设为先导,加快建设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农民就业求职登记、农民创业扶持、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等制度,积极引导鼓励农村适龄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开“送戏、送书、送电影”到农村活动,加快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和阅报栏建设工程,让农民充分享受先进文化成果。到2015年,全市乡镇建成规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符合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条件的村民参保率达100%,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的村民达100%,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高起点规划布局义务教育学校,优化配置师资力量,高质量建设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和社区教育中心,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医疗卫生、体育、文体等设施,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覆盖。到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兴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建成合格幼儿园。积极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专栏7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工程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城乡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服务,将农民工、非公有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五保供养户、孤儿、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 
  农村脱贫攻坚工程。进一步推进整村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动力创业就业扶贫工作,构建贫困户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和经济薄弱村内生发展机制。“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有”镇村建设工程。在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四有”(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工程的基础上,先行创建20个“四有”示范镇,并不断加以推广,以镇为主体推动全市“四有”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市以镇为单位,村村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目标。
   

    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供水。到2015年,完成51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区域供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实施农村道路升级扩容完善工程,切实提高农村道路服务保障能力。至2015年底,二级以上标准的县通道达1800公里,达三级以上标准的乡道达2000公里,建成800人口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点通达线路500公里,全面启动农村产业园、农村旅游景点、滩涂资源开发等新增经济类节点的通达线路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切实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到2015年,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供电网络,总体实现盐城城乡电网供电标准一体化,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7%,全市电气化县、乡(镇)、村比率分别达到100%、80%、70%。
    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村镇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到2015年,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到2015年,村民集中居住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5%,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加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到201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河道引排能力。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氮肥深施、分段施肥等科学技术,积极实施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大力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到2015年,化肥施用强度降到270千克/公顷以下,农药施用强度降到3千克/公顷以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大于90%。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秸杆机械化还田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到2015年,全市稻麦秸机械化还田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建成万亩秸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9个。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分禁养、控养、适养区域,实施标准化养殖。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全面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有机肥生产、废(尾)水净化处理回用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市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强化水产污染防治,严格划分禁养、限养和适养区域,积极推进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到2015年,生态渔业养殖面积占总面积达80%以上。
   

     专栏8  农业生态环境工程
   

    农村清洁能源。“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工程5万户,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含秸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300处,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8处,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95处,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10处。
  秸杆综合利用。“十二五”期间,建设秸杆固化成型燃料点44处,秸杆收储点235处,秸杆沼气预处理站48处,秸杆肥料化利用示范点88处,秸杆食用菌基料化利用示范点50处,秸杆饲料化利用示范点51处。
  增殖放流。每年实施公益性水产苗种增殖放流1亿尾以上。
面源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间,建设循环农业工程51处,农村清洁生产示范村142个,“三分离一净化”畜禽场粪便综合处理设施273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34处,发酵床养殖25万平方米,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13万平方米。
  县乡河道疏浚。重点开展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等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114亿方。
  生态市创建。大力推进生态镇(涉农街道)、生态村(涉农居委会)和生态农场建设。到2015年,各县(市、区)80%的镇(涉农街道)建成国家级生态镇(涉农街道),80%的行政村(涉农居委会)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居委会);全市农场20%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农场、40%创建成省级生态农场,所有农场建成市级生态农场。
    加快推进新镇区新社区建设。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本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稳步推进镇村区划调整,合理确定园区、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的布局、规模和数量。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战略,积极有序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努力培育一批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 特色明显和产业集约发展的新市镇、 新社区。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农民自愿的原则, 积极探索“双置换”, 采取鼓励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 集中新建农民小区和在统一规划点由农民自建或村镇代建新房等形式, 加快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 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 自然风光优美、 乡土文化浓郁的魅力乡村。到2015年, 重点镇工业企业园区集中度达90%以上, 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70%以上, 农民集中居住比例达60%左右。 
      
   

   (四)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流域防洪工程和区域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以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建成一批高标准农村水利建设示范县。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海堤、灌河堤全面达到50年一遇高潮加十级风浪爬高的标准,总渠南堤防洪达到100年一遇,废黄河(中山河)堤防洪力争达到50年一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改善。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里下河腹部地区达到10年一遇,斗南、斗北、渠北、沂南地区提高到5~10年一遇。圩区防洪标准达到历史最高水位不出险、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排涝能力达到5~10年一遇标准。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0%;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
  努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到2015年,新增农用地整理面积1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园区模式、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高起点推进沿海滩涂围垦综合开发、高效集约利用,重点建设江苏省沿海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大丰港临港产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射阳港临港产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到2015年,完成滩涂围垦60.5万亩,初步形成沿海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临港产业和绿色城镇综合开发的格局。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河湖水域纳污能力、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加强水利工程调度。到2015年,新增供水量6.7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控制在60亿立方米以内,缺水率控制在5%左右;生活用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重点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用水保证率达75%以上。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小于31.9立方米,工业(不含火电)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专栏9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
  

    滩涂围垦布局。按照《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2009-2020)》要求,到2020年盐城沿海将新辟垦区10个,围垦总面积1315万亩。“十二五”期间,规划垦区8个,围垦面积60.5万亩。分别为:小东港口—新滩港口2万亩,运粮河口—射阳河口垦区25万亩,四卯酉河口—王港河口3.5万亩,王港河口—川东港口4万亩,川东港口—东台河口3.5万亩,条子泥(梁垛河—方塘河)垦区40万亩,方塘河口—新北凌河口5万亩。
    江苏省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试验区包括条子泥、高泥、东沙及弶港镇区、东台和大丰部分已围垦区。2015年前围垦40万亩,开发利用东台、大丰已围未垦围区60万亩,合计100万亩,2020年前围垦高泥、东沙60万亩,完成围垦100万亩。重点建设低密度绿色城镇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海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湿地旅游,适时发展石化等临港产业,建设低碳经济区和生态海滨新城。
    射阳港临港产业综合开发试验区。2012年前,围垦滩涂2.5万亩。重点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水产品和畜禽产品深加工、水产品批发市场、新能源与特种水产品养殖及耐盐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
    大丰港临港产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围垦滩涂9万亩,2012年前,围垦3.5万亩。主要布局临港工业区、临港物流区、医药科技区、滨海新城和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基础化工、新能源、机械加工与汽车配件、农(海)产品加工等。
   

    加快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实行增量与提质并举、生态与经济并重,加快推进新一轮绿色盐城建设。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高标准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城镇绿地率达到34%,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绿地7.5平方米。加快建设绿色滩涂。重点加快海堤生态防护林的改造和建设,加大沿海滩涂宜林荒地、荒滩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东台、大丰、射阳等一批万亩以上规模的沿海林场。加快建设绿色园区。重抓绿化精品工程建设,加快融入城镇绿化体系,大幅增加绿量,提高绿化品位,确保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加快宽幅生态防护隔离林带建设,有效地控制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每个园区建成50米以上的园区生态防护隔离带。加快建设绿色通道。重点加强国省干道和沿海疏港公路的绿色通道建设,不断提高公路绿化标准,扩大公路用地外的绿量,增强生态景观效果,全面推进“联段成线,联线成网”的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到201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干线公路绿色通道网络。加快建设绿色村庄。继续组织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重点抓好沿河、沿路、沿庄、沿田“四沿”的植树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加快建设绿色庭园。做优做美城镇社区、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绿化,实现新建社区达标率100%。加快建设绿色集镇。重点组织实施镇通村一条林荫大道、镇区一条园林式道路、一条河滨绿带、一块森林绿地、一个街头游园等“五个一”工程。到201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集镇绿化体系。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灾害救助等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快建设黄海区域海洋气象预警中心,进一步完善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及时准确预警预报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有效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到2015年,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99%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动物免疫档案、免疫标识使用率100%,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畜禽定点屠宰场(点)检疫率达100%,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强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市县农村植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与防控网络,加快主要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病虫害防控水平。到2015年,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期预报准确率98%以上,发生量预报准确率95%以上,植保信息覆盖100%乡镇。加快建设水利信息数据中心和盐城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市、县(市、区)防汛指挥系统,切实加强防汛防旱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案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证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利管理服务能力,努力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政府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补贴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范围。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农村担保体系,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选准主导产业,强化特色培育,放大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大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行政村服务平台全覆盖。采取定点、定岗、订单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培训。稳步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切实加强农村“零转移家庭”成员、新成长劳动力、退役士兵、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等重点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高效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营销、农资服务等农民具有一定条件和优势的创业方向,加大农民创业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切实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十二五”期间,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农民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率达100%,人均掌握1项以上就业或创业技能。
  大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带动富民,推进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示范园区等各类主体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形成以生产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大力推进新产业、新城市、新农村“三新”工程,做强县级工业园区,做大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快新镇区新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拓宽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促进农民在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方面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推动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大力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育一批创业典型,带动更多的农民自主创业、就地就近创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扶持农民创业10万人,其中农民从事高效农业创业10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等观光农业,开发盘活集体水土资源,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鼓励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厂房,或利用集体经营性资产、非农用地、村级留用地以及整理复垦节余的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社区超市、仓储、餐饮娱乐等物业项目,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户开展合作生产和联合经营,为农户提供产品营销、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发展为农服务型经济。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深化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物业合作社和富民合作社,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深入开展“三资三化”创建活动。健全强村富民机制,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到2015年,全市所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剔除财政转移支付实现15万元以上。

      专栏10  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工程
  

    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工程。通过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强化农民创业就业培训、加快建设农民创业就业载体、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15年,构建成以生产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
  村级集体经济培植工程。积极扶持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到2015年,建立起因地制宜、形式多样、自我积累、不断壮大、良性循环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六)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努力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市场开拓、品牌创建、试验示范、加工增值、资金互助和风险保障等功能,积极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型、农产品营销型、农资服务型、资金互助型等各类合作组织,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凝聚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0个,全市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土地整理,严格执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持依法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探索、推广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股权或社保的“双置换”模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引导鼓励农户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36个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村率先建成并施行规范的“双置换”运行机制,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提高到60%左右。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基本建立现代农村银行制度,充分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在部分县(市)引进第二家异地农村商业银行支行,规范普及小贷公司,积极支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快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向农村延伸、惠及农民,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巩固发展农业主要险种,积极推进经济作物、高效设施农业、养殖业及农机具、渔船渔民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担保机构规范运行、风险可控,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机具参保率达100%,其它农业保险参保率达40%以上。
  积极推进农村其它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城镇准入条件,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只要有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的,即可进行户口迁移,并逐步实现同户籍同待遇。到2015年,有序实现百万农民转变为市民。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公开招标、竞价拍卖、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经营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造林绿化事业;健全林权交易平台,规范交易程序和行为,有序推进林权依法转让、流转;探索建立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培植森林碳汇经济。
    五、“十二五”发展保障机制
    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紧扣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区)和市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将进展情况向市政府报告。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的检查考核,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在三个文明综合考核中的分值和权重。大力推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多元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重点落实好国家支农政策,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工程,稳步发展小额贷款担保业务,大力扶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将营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确保“三农”贷款增长不低于其它各项贷款增长水平。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城市工商企业、个人及国外资本来我市农村投资创业。积极支持食品加工业、种养业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加快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加大跑部跑省和项目对接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施农业农村八大类重点工程,力争实现新增总投入1348亿元。
  三、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参照工业园区建设相关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三大载体”建设的优惠政策,重点在土地、资金、信贷、管理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持。制定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培养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技术支撑。加快研究制定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资金融通、产业培育等新镇区新社区建设的扶持政策,提升其承载能力和对农村人口的吸引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意识、发展能力、发展实力和发展活力。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为农服务能力。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