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03-08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十一五”时期是盐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和省政府《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突出应用研究,实施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目标,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创新项目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解放科技生产力;坚持开放配置资源,全方位、主动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365体育投注: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60%左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至“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达2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0%以上。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集成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度上升,专利授权量达3000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20%以上,国际专利申请有新的进展,在美日欧的专利申请数有所突破。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提高到2%,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市、县(市、区)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比例不低于3%、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
  培养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成一批苏北领先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开放配置、共享、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政策、市场和文化环境。
三、重点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竞争力
  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纺织及纺织机械、三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我市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拓展产业链,增强竞争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产品为重点,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对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培育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0个。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努力培育我市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三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规模大,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龙头企业。
1、汽车及零部件
  以汽车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出口于一体的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汽车基地建设为目标,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十一五”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中大豪华客车、车辆底盘、悦达专用车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汽车零部件配套的本地化进程。引导企业积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关键装备及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支撑。大力支持汽车相关产业发展,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一批相关特色产业基地。
2、现代装备制造
  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重要产业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及成套设备、高效输变电装置、节能环保设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推进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性能数控组合机床、高性能数控齿轮加工机床、大型桥式五面体加工中心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建设苏北工业设计园等特色产业基地,提高重大关键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3、纺织及纺织机械
  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步伐,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推进纺织面料的不断创新,重点推进新型高性能纤维、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全面提升纺织产业水平,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做大做强悦达纺织、上海纺织产业园、振阳毛绒、富安茧丝绸、马佐里纺机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高端染整和品牌服装,提升纺织机械制造水平,完善纺织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推进整浆并成套设备,数字化全流程棉纺成套设备研制和开发项目。
4、新材料
  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应用、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关键材料。以滨海、响水化工集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和产品延伸,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基础化工,促进全市化工产业向“生态化工”转变。重点推进高性能氟塑料、高性能有机硅、膜分离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产业化。推进纳米材料在催化剂、传感器、涂料、纺织、摩擦材料、封装材料等产品中的延伸应用。研究高级模具钢和低合金高速钢、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等合金材料。积极开展稀土催化剂、稀土净化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新型稀土应用材料的开发。
5、新能源
  充分发挥我市沿海港口资源、风能资源、秸秆资源、滩涂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重点开展风力发电、燃气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基地。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应用方面,主要围绕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关键材料,重点开发宽禁带高温半导体产业化技术、大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制备和封装技术、白光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加快半导体照明重大应用产品的开发。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方面,依托沿海海上风场发电工程项目,开发风场发电设备的国产化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质热解气化及其发电、纤维类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质直接或间接液化合成油或醇醚、生物质制氢等关键技术,开展生物质能气化技术升级与燃烧发电技术、生物质秸杆气化发电技术的研究。在节能技术方面,围绕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充分运用高能耗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及装备,建筑、交通节能技术,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
6、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领域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医药、新型农药和兽药。新医药方面围绕重大、恶性疾病防治的需要,重点引进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医药等创新药物。开展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的,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加快建设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基地,新型农药兽药基地。开展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创制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及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新品种及农药新剂型。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研究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兽药及渔药新品种、动物专用抗生素、新剂型兽药、中药兽药及添加剂等,建设“三药”产业化基地。
7、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支持发展信息产业,启动软件园建设。广泛运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工业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专利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化工、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强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8、重点实施16项重大科技项目
⑴中高档数控加工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⑵新一代纺织机械开发与产业化
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产业化
⑷新型环保设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⑸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⑹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⑺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
⑻生物能源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⑼新型输变电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⑽高耗能行业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⑾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示范
⑿流程工业的绿色化与信息化应用示范
⒀创新药物研究与产业化
⒁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⒂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⒃疫病兽药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丰产、高效、富民、生态”为宗旨,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坚持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重点围绕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技术领域,突出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开放配置科技资源,健全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激活农村科技创新的活力。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大力实施星火富民和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着力提升星火产业开发带整体水平,重点扶持10个技术水平高、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培育壮大30家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星火龙头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1、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
  以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水稻、高品质抗病虫专用棉花、高油双低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优质特色专用蔬菜、牧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新品种。
2、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
  重点开展地方优质高产家禽品种选育,优质瘦肉型猪的引种与杂交改良,优质高产奶牛、肉羊快速繁育技术,河蟹、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海水名贵鱼、贝类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畜禽、水产良种工厂化现代繁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
3、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运用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稻、麦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展果蔬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全过程安全生产控制、检测和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开发农经特产品深加工、成套蔬菜加工、成套中式肉制品加工、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储运、物流配送等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
4、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研究建立种植业、畜禽水产、海洋和湖泊资源的评价与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控系统。研究开发人工速生材及生态林的营造技术、水资源保护和废水处理开发再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新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沿海和内陆河流湿地保护技术、耐盐作物和树种的引育与栽培技术等。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配套技术开发及示范,开展精准施肥、化肥控释与化肥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化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减少土壤有害重金属积累植物修复技术、灌溉污水对土壤安全危害的控制技术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及环境修复、生物净化技术研究。研究土壤肥力、土壤毒素和水体污染快速测定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稻壳、麦麸、畜禽血液等)及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
5、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
  研究开发种畜、种禽的饲养、繁育中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畜禽养殖自动化管理和监控技术,开发农作物、经济林果、畜禽与水产及土壤、水体、森林信息智能化采集技术与设备。研制开发数字化耕作、播种、施肥机械、灌溉机械、喷药机械,开发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及人工环境控制系统技术等,建立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6、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生物和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病虫草害预警、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开发生物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关键技术,研制分子重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类生物农药、抗病虫草调节物质等新型高效、多功能的生物农药,建立生物农药产业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构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田间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体系。
7、星火产业带支柱产业及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围绕推动工业化进程,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木材加工、桑茧、食品加工、水产与畜禽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纺织机械、石油机械、轻工机械、电线电缆、海产品加工、海洋食品等产业,培育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
8、重点实施12个重大科技项目
⑴稻米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与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⑵特色畜禽品种选育与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⑶名特优水产品苗种产业化开发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⑷出口果蔬新品种选育与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⑸特色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⑹优质安全冷却肉及传统特色肉制品集成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⑺速生丰产林木的繁育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⑻沿海滩涂耐盐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试验示范
⑼农林废弃物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⑽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⑾畜禽重大流行性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
⑿盐城特有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
(三)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为主线,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示范工程。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生态环境
  完成区域和流域污染控制环境分区与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阐明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成因,提出控制技术;查明土壤污染成因,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开发固体废弃物控制与治理新技术;区域性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围绕内河水面与流域污染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选择典型区域,深入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工程。围绕生态型城市水环境建设目标,开展城市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构建的技术集成研究,形成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建立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恢复科技工程示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饮用水污染控制与净化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围绕典型区域和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
2、人口与健康
  加强重大流行性疾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选择我市高发性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注重预防、康复、保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以及意外伤害、生殖与妇女儿童健康、环境因素致病、精神性疾病等临床应用技术的研究。
3、循环经济
  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废弃物和污染物控制以及提高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的紧迫需要,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为目标,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开发应用,选择重点产业和典型园区或区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工业技术的应用示范,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4、人居环境
  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加强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城镇和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新技术研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城镇现代化人居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工程示范。
5、公共安全
  围绕公共安全领域中的突出科技问题,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城乡公共安全事故防范和社会治安监控与处理的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加强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应急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与应急处理预案等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建设“平安盐城”努力提供技术支撑。
6、重点实施6个重大科技项目
⑴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科技示范工程
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
⑶重大疾病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⑷人居环境改善科技示范工程
⑸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集成示范
⑹地震、气象等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及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
(四)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新机制,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体,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十一五”期间新增产学研合作关系500项,新增产学研联合体200家。建立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的合作机制,加强国内国际科技合作,有效集聚和利用各类科技资源。
  围绕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引导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与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合作,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与国防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加速军民两用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根据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本地高校参与区域创新系建设。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为重点,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研究开发载体、科技(专利)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载体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
1、加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
  围绕我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机电仪一体化产品、纺织及纺织机械等领域引进高层次专业研发机构,在我市建立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建成 20 家左右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争创1家以上国家级中心。着力提高在建省市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水平,在我市重点发展领域,择优扶持2-3家管理规范、装备精良、运行高效,国内一流的省级示范中心。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新建2-3个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平台。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载体建设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引导各类研发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大幅度提升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使之成为科技(专利)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发一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企业群。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稳定的技术依托,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拉长加粗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
  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建立依靠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机制,按照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的星火技术密集区。
3、加快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
  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结合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制,重点建设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数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人口与健康等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重点建设工业设计、加工成型、可靠性技术、系统集成、基础装备、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加快建设以标准创业流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科技创业综合性服务和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新药创制、环保技术与装备等专业孵化器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重点支持5家左右业务特色鲜明、创新服务水平高、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积极实施市县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的绩效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重视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地方、部门及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积极落实省政府365滚球盘: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
  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用足用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强化科技投入的绩效管理,优化政府科技经费投向,主要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公益性研究。
(三)以人为本,建立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重点加强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创业三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科技人员向产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多途径、多形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来盐创新创业。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努力在各部门之间形成的创新激励政策机制,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加强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加强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评价、信用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