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4-01 信息来源:市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下去,请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365体育投注:“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为抓住江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概况

    1.“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工兴市”为第一方略,抢抓沿海发展新机遇,积极面对金融危机新挑战,努力营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盐城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

    ⑴工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十一五”是盐城工业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到2010年末,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1.3 %,较“十五”期间快3.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数已达3620户,比“十五”末增加1535户,增幅达7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85.6亿元,占全口径工业比重为95.23%,比“十五”末增加2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9.4%,比“十五”期间快10.9个百分点,盐城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⑵支柱产业明显提升,新特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已形成机械装备、纺织、化工、汽车等四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市定报工业的78%,比“十五”末提高近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近4个百分点;全市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的路径、要求和推进方式已经明确,对重抓新特产业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强烈推进新特产业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以风电装备、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节能电光源、盐化工、海洋生物等为代表的新特产业快速成长壮大,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现阶段重点规划发展的7个新兴产业、24个特色产业,有力提升了工业特色化水平,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以及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已成为承接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⑶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累计分别达8.89万户、52.8万户、2649亿元,各项指标均名列全省前列。创业、融资、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成果显著,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到“十一五”末,各重点镇累计建成标准厂房750万平方米,累计入园企业3090户,累计建成服务平台100个。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9.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5%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力量;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69%,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吸纳从业人员18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4%,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⑷企业做大做强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到“十一五”末,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000户,其中超5亿元的100户、超10亿元的28户,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77户、19户,东风悦达起亚有限公司、江苏森达集团有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江苏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4户企业超50亿元。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82家,省级名牌产品130个、著名商标116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名牌产品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5家。

    ⑸工业项目投入成效明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3200亿元,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639个,其中完成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88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实施了华锐风电、悦达起亚二工厂、宏铭造船、陈家港电厂、射阳港电厂、东台风电场、大丰风电场、秦川增速机、磊达钢帘线、裕廊1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

    2.“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盐城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工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结构不优。化工、纺织及机械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终端、高端产品比重较低,数控化、柔性化、智能化产品偏少,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而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在全省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业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中间加工产品仍占主体地位。

    三是重点企业规模不大。千万元以下规模企业比例较大,年销售20亿元以上级别的企业很少,年销售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是重特大项目不多。缺少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重特大项目,同时项目投入产出比偏低。

    五是生产性服务业不配套。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营销服务、设计策划、信用担保、人才培养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与工业加快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1.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各国在稳定金融形势、刺激经济复苏、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大规模综合性措施,同时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合作,对促进经济复苏将发挥积极作用。预计“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总体上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⑵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给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阻力,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纷纷加强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措施。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益,随着经济逐步复苏,扩大市场开放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然选择。

    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化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而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会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物联网、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智慧地球”等新概念、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

    ⑷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重新恢复增长,全球能源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而能源资源的供给增长有限,价格仍有可能再度大幅上涨,加之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未来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和价格高位波动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⑸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将继续此消彼长,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大,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显著增强,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2.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内需将成为主要驱动力。我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市化和市场化继续发展,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和市场规模扩大将推动经济增长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成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随着国内资源要素成本上升和支持创新政策力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意愿增强,在研发、设计、标准、品牌和营销等关键环节将取得新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统筹发展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有效缓解各种深层次矛盾。

    四是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地位继续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国内创新能力增强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不断培育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五是区域竞争对关键要素的争夺,将引发许多新矛盾。随着沿海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战略实施,区域之间各种产业要素的加速流动,区域对新兴产业、资源、市场、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争夺会更加剧烈,由此引发的重复建设、落后产能转移,人才流动性加大,薪酬上涨,劳资矛盾增多等新矛盾、新问题,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对工业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矛盾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总体上进入以沿海重化工业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推进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期,是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启动期,是以新兴、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期,是实现工业经济由以量为主向量质并举发展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东北亚,服务中西部的战略思想,与上海在金融、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全面接轨。成为长三角北翼重要战略支点和产业经济联合体主要成员,成为长三角北拓门户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先导基地。与日韩港台展开全面的产业合作与交流,沿海经济区成为承接东北亚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建立与中西部产业合作通道,使我市沿海成为连接和服务中西部工业发展的东部沿海重要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内部有许多结构性、技术性、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需要解决,同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发展中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1.“十二五”工业发展有利条件

    ⑴区位条件进一步优化。盐城处于我国沿海开发的中心地带,北连环渤海湾经济区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南接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区,与港台直航,东临东北亚经济区,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相距不远。“十一五”期间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盐城已基本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十二五”期间,随着沿海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苏北铁路交通将迈向“动车时代”,盐城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将成为沿海都市群的核心区,成为上海一个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

    ⑵土地、人力资源相对充裕。盐城与周边地区比,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第一大市。全市海岸线长582公里,滩涂总面积680万亩,占江苏的70%,而且每年以5万亩左右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是江苏土地后备资源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只要加以充分围填利用,既能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生态保护等,也为现代农业、临港产业提供发展的空间。人力资源相对充裕,全市总人口810多万,是江苏第二人口大市。随着盐城特大型城市和沿海港城建设速度加快,每年将有大量农村人力资源转向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盐城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拥有盐城技师学院等国家重点职业学校18所,年在校生人数突破10万人,每年可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各类技术人才。

    ⑶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盐城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新特产业发展方略已经明确,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建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功能较优和特色明显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对外开放合作步伐加快,韩国现代起亚、日本富士重工、德国黛安芬、艾文德、印度马恒达、意大利马佐里等一批跨国公司先后落户盐城。项目推进成效明显,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形态即将形成。

    ⑷沿海开发将加速产业发展。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三大主体城市之一,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到国家经济战略层面,有力地提升了盐城的城市知名度,沿海开发已成为盐城加快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成为全市各类产业、企业及项目面向海内外宣传自己、推介自己、寻求合作最直接、最有效的名片。沿海地区出海通道、物流通道建设已成为沿海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既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也为石化、钢铁、造纸、新能源和船舶等临港产业,物流、保税、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盐城处在沿海发展和长三角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随着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有力地促进区域内各种产业要素的加速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与东南亚特别是港澳台、亚欧大陆桥沿线、东北亚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内外产业对接融合的条件更加成熟,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2.“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⑴工业化提升期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要求之间的矛盾。“十二五”期间盐城将处于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化交织期,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以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为主导的,这符合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目前盐城重化工业的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严重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增长的可持续性。“十二五”期间,能源需求与能源供应保障矛盾将加剧,非清洁能源在使用和消耗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将提高,这就要求“十二五”期间不仅要注意轻重工业的比重,而且还要注重重化工业的内部结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保持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要求的平衡。

    ⑵信息化基础与两化融合要求之间的矛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盐城在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设备,进而推进整个生产体系的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方面成效不大。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网络平台。大量的产品信息、供求信息、技术数据等,都因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而无法实现企业间的共享。“十二五”期间要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两化融合”的难度较大。

    ⑶现有产业结构与特色化、高端化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盐城加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其中包括较低价格的劳动力、较低的环境成本等。然而,在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低等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的情况下,新的以技术为主导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盐城现有产业大多数依然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要培植发展一批有基础、前景好、成长性强的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及其装备、光电、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新兴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形态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提升。

    ⑷粗放增长方式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矛盾。多年以来,盐城工业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区位优势,以增量投入、项目推进为主要手段,在接受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产业转移中得到快速发展,是以产业链低端生产型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形态。“十二五”期间,盐城沿海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仍然会以日韩港台、欧美和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为主导,但要在接受转移中进行取舍,在接受转移中坚持提升,在接受转移中学会转移,建立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将现有产业发展成为以研发设计、产品营销为主体的哑铃型产业结构。通过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精简生产制造中间环节,实现精益化生产。从制造业低端向制造业高端迈进,从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业转变,切实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⑸产业组织方式与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矛盾。一是长期以来,我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势推动,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工业经济的手段较少。二是企业组织形式多是大而全、小而全,以研发设计为龙头的哑铃型生产模式尚未形成。三是专、精、特的小巨人型企业偏少,与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模块化配套供应模式没有建立,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制约产业的发展。四是传统的产业集群,产业分工不细,配套协作不紧,大小企业之间同质性竞争,造成产业竞争力不强。因此改变产业发展方式,是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需要的必然要求。

    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市工业没有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我国现有“世界工厂”的定位使中国制造业发展以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逆服务化”趋势。从需求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生产环节,制造企业无法形成对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现代物流、金融贸易、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相对滞后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难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难以满足工业结构升级对现代服务的需求,制约了工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沿海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主攻点,以创新经济、特色经济、品牌经济、低碳经济为目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手段,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培植大企业、突破大项目,促进支柱产业特色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临港产业基地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以新兴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

    ⑴坚持增量带动原则。坚持把增量投入作为促进盐城工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力量,不断加大工业投入的力度,通过增量带动发展,通过增量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盐城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⑵坚持特色发展原则。推进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加强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培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现集聚、集约、特色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⑶坚持两化融合原则。发挥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试点、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性和倍增效应,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深度融合,提高企业装备技术和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⑷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⑸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加快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注重与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实现产业联动、配套和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攻日韩港台、拓展欧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把发展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应用低碳技术,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内涵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市全口径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9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19.3%。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2430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21.3%。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2.经济结构目标:到2015年,纺织、机械装备、化工、汽车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业达到2500亿元,纺织达到1600亿元,汽车达到1200亿元,化工产业达到1200亿元。新兴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 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以上。各类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80%以上。大市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

    3.工业投入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达8900亿元,重点推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项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0项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50%左右。

    4.技术创新目标:“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投入占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以上、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80家以上,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新创国家级、省级企业、产品品牌100个以上,新创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每年开发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100只以上。

    5.企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口径2000万元定报企业)工业企业数达到3200户以上,20亿元以上百强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以上企业50家,50亿元以上企业20家,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家,千亿级企业达到1家。新增15家以上国内和海外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3万元/人。

    6.节能减排目标: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逐步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稳步提高,建成一批节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7.工业信息化目标: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25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电子商务营销额占全部商务活动的50%以上。建成15个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0%实现管理信息化,5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和流程控制信息化。

    三、工业布局

    按照区域空间发展的点—轴系统理论,以盐城都市圈为极核,促进生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沿海两条复合交通干线为主轴线,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以沿海五个县(市)沿海经济区为节点,建设临港工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区。以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十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滨海、响水两个化工集中区为主要载体,发展临港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形成“一极、两带、五个节点、十三个园区”的工业发展布局。

    一极。是指由365体育投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区。以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市环保产业园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汽车)、光电、节能环保装备、风电装备、高精机电、动力机械、电子信息以及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产业。365体育投注: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汽车(新能源汽车)、光电、软件及服务外包、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亭湖区重点打造节能环保装备、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三大特色产业园区。盐都区重点打造风电产业园、台湾纺织科技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输变电设备基地、高精机电装备产业园和通讯电子信息产业园。

    两带。是指由204国道、沿海高速和已经建设的沿海高速铁路构成的纵向经济带,以新长铁路和徐淮盐丰(终点为大丰港)高速公路构成的横向经济带。两带沿线集中了全市主要城镇,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等产业,以及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城镇产业带。

    五个节点。是指促进沿海发展的五大沿海临港工业经济区。根据沿海五县(市)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适度发展石化、钢铁、造纸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新医药、新材料、大宗农产品加工、港口机械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构建临港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打造沿海工业经济增长极。

    陈家港经济区重点打造灌河船舶产业带和船舶配套产业园、化工集中区、造纸产业园、冶金产业园、清洁能源基地和港口物流园区。

    滨海港经济区重点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化工集中区、港口物流园区。

    射阳港经济区重点打造港口机械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大宗农副产品加工和储备基地、清洁能源基地。

    大丰港经济区重点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石化产业园、钢铁产业基地、造纸产业基地。

    弶港经济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业、海产品自由贸易区和清洁能源基地。

    十三个园区。是指全市现有的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十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两个化工集中区。是现有工业企业的集聚区和项目的主要承接载体,“十二五”要提升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设立区中园,着力建设以新特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园区。

    (一)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光电、农业装备和通用机械装备等;(二)东台经济开发区发展纺织机械、风电装备、新材料(不锈钢)等;(三)江苏省大丰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机械、食品、纺织、新材料等;(四)大丰市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区发展热处理装备、风电装备等;(五)盐都区经济开发区发展以风电装备为代表的高精机电等;(六)江苏省阜宁经济开发区发展风电装备等;(七)江苏省射阳经济开发区发展纺织服装、纺织机械、光电等;(八)建湖经济开发区发展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等;(九)亭湖开发区发展节能环保、农产品加工及贸易产业等;(十)滨海经济开发区发展泵阀机械、纺织等;(十一)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发展盐化工产业、石化及石化新材料产业、农用化工和生物化工等;(十二)响水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基础件等;(十三)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发展盐化工、农用化工、石化及石化新材料、生物化工等。

    通过“一极、两带、五个节点、十三个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响水、滨海、大丰沿海经济区三个千亿级增长极;打造新能源及其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两大千亿级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船舶制造、盐化工、海洋生物、新医药、新材料(不锈钢)、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十大300亿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打造鞋业机械、阀门、齿轮、压缩机、铸造机械、纺织机械、化纤机械、医疗机械、纺织服装等一批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园区建设、规模培植、品牌创建,“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一批中国东部沿海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一)建设中国东部沿海汽车城。(二)建设苏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三)建设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基地。(四)建设长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五)建设江苏重要的内河及河海中小吨位船舶生产基地。(六)建设江苏沿海大型钢铁产业基地。(七)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江苏领先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八)建设国内领先、江苏最大的石油装备、泵阀产业基地。(九)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盐化工产业基地。(十)建设东部沿海重要的石化和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特色化和临港产业基地化,全力推进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以及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特色化进程,着力构建能源、石化、重型装备、造纸、钢铁等临港产业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

    (一)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转型。

    1.新能源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半导体光电产业,构建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高地,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00亿元。

    风电装备产业。以发展整机、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为重点,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以现有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与丹麦维斯塔斯、美国GE、德国西门子等国际风电巨头合作,重点发展大功率双馈式发电机组、直驱式发电机组和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等风电整机设备。同时加快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等关键配套件,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制造技术、数字化风电场高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技术研发和整机设备制造,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建设江苏华锐、东台、大丰、阜宁四大风电产业园。

    光电产业。以光伏电站建设带动光伏装备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光伏发电和光电产品制造企业。大力推进风光互补产业基地建设,在东台、大丰、射阳、响水陆上风电场内规划建设沿海风光互补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支持蓝宝石衬底晶体及氮化镓同质衬底材料的加工和制作项目,高品质、规模化的外延以及芯片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中高端的封装产品和LED应用产品,重点发展外延生长设备的国产化、LED芯片加工关键工艺设备、LED自动封装设备。重点支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和射阳光电产业园建设。

    2.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环保和节能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重点推进节能设备、空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防治和水污染防治装备成套化和高端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00亿元。

    节能设备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型工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特别是余热锅炉、节能电动机、风机、矿用变压器、LED绿色照明产品等高效节能设备和产品。

    空气污染防治成套装备产业。加强新型节能、节电、节材、高效的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烟气脱硫脱硝等成套设备和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重点发展高效电除尘器、高温滤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脱硫脱硝技术,研究开发化工废气治理成套设备。

    固体废弃物防治成套设备产业。以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再生、资源化为主攻方向,加强工业废渣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选粉机、破碎机、压缩式垃圾车、道路清扫车等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水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产业。积极开发废水综合治理环保机械装备制造设备,重点加强高盐度、难降解有毒高浓度有机废水、城市污水和化工、造纸、酿造、印染、制革等工业废水处理等设备的开发与研究。

    重点推进盐城环保产业园建设,打造节能装备、空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防治、水污染防治等产业链,建成江苏省重点环保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力争建成全国有影响、有特色、有优势的节能环保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

    3.新能源汽车产业

     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利用我市拥有全省最大的汽车整车制造厂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东风悦达起亚、奥新、中大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专用车的研发和制造,组织实施“风电车”项目计划,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系统总成、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和生产,把盐城建设成为江苏和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和出口基地,形成比较完备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体系。到2015年,以东风悦达起亚和奥新为依托,新能源乘用车年产量占全市乘用车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以中大客车为依托,新能源商用车年产量达到5000辆左右的规模,以悦达专用车、奥新专用车为依托,新能源专用车年产量达到万辆以上的规模。同时在车用动力电池、电机、天然气燃料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及总成方面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4.海洋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食品及保健品产业,加快培育我市沿海产业新优势,到2015年,海洋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强与国内外海洋产业研究院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原料药、成品药制剂和医药化工三大发展方向,发展高端生物技术产品。重点建设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构建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要特色的江苏沿海海洋生物产业园区。

    海洋食品及保健品产业。重点发展海珍品精深加工、鱼虾贝类及藻类、海水蔬菜深加工的研发与生产,提升海洋动植物产品加工层次和质量,提高精细化水平。以绿色休闲食品和营养保健品为方向,发展鱼油系列、水解蛋白系列、海藻系列、贝类系列休闲食品和保健品,研究开发一批新型功能性海洋保健品。依托射阳黄沙港、大丰斗龙港、东台弶港等三个国家一级渔港,建设海洋食品产业园。

    在重点发展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服务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在稳定发展提高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通信电缆等传统电子信息产品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LED照明设备等新型电子信息设备。汽车电子方面,重点发展车载电子系统、电子线束、汽车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船舶电子方面,发展控制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突破自动识别系统、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海上卫星救助系统等船舶电子产品。大力推进盐都通讯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通讯设备、集成电路和汽车电子产品,初步建成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抢抓我国加快“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的重要机遇,引进和培植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软件企业、信息服务商、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汽车、纺织机械、电力控制、视频监控、控制设备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加快软硬件产品的融合,积极发展动漫、创意软件等;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提升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建设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盐城城南科教城,把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初步建成苏北一流、江苏重要的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把盐城城南科教城建设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商务中心。

    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纤维、无碱玻璃纤维规模化生产,开发高强高模聚乙烯特种纤维等,建设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成江苏沿海地区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和研发中心。加快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积极发展铸造、变形铝合金汽车材料产业和镁合金汽车材料产业,推进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轻量化材料生产基地建设。全力突破新能源材料。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产业。

    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与中药复方制剂,加强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拓展海洋药物空间。开发治疗性抗体、疫苗,积极推进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加快建设大丰生物医药产业园,努力建设成为新医药研发中心、高端药品生产基地、新医药发展成果展示窗口。稳定提高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在完成国内GMP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和论证工作。

    (二)推进支柱产业特色化

    不断发展壮大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推进支柱产业特色化,促进产业升级。

    1.汽车产业

    重点发展乘用车、客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

    按照“一主三辅”汽车产业布局要求,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加快盐都区、亭湖区、大丰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汽车新产品引进开发。建设国家级汽车生产研发基地和国家级汽车试验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或联合研发的模式,掌握电池、汽车新材料、底盘等核心技术,争取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落户盐城。引进重卡、特种车生产企业,引进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重点推进东风悦达起亚、中大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生产。推进汽车商贸城建设,加快汽车物流、展示、金融、保险、信息、二手车交易以及教育培训、汽车文化等配套工程建设,打造集生产制造、汽车物流、汽车贸易、汽车维修美容、汽车金融保险、汽车文化旅游、汽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汽车城,建成365体育投注_365滚球盘-【首页】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级汽车试验场。到2015年,全市乘用车产能达到80万辆。

    2.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农业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制造、鞋业机械、铸造机械、涂装机械、环保机械和风电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到2015年,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机械装备制造业关键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推进六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链建设。建设以马恒达悦达拖拉机、江动发动机、东洋插秧机为终端产品的农机产业链;建设以石油钻机和采油机为终端产品的石油机械产业链;建设以江苏科行环境公司、江苏紫光吉地达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环保产业链;建设以宏铭造船、勤丰造船为龙头企业的船舶产业链;建设以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为龙头企业的风电设备产业链;建设以苏盐阀门公司、万恒铸业公司、正丰阀门公司为龙头的泵阀产业链。

    加快培植六个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盐都区大冈镇的鞋机集群、大丰市西团镇的抛丸机集群、大丰市大中镇的空压机压缩机集群、亭湖开发区的涂装机械集群、东台经济开发区不锈钢产业集群以及建湖县建阳镇、大丰市南阳镇、阜宁县阜城镇、滨海县东坎镇、盐都区尚庄镇的阀门集群建设。

    大力培育八个20-50亿元以上规模的特色装备产业基地。着力抓好国内有特色的港口机械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工业探伤机制造基地、国内最有影响的热处理设备制造基地、省内最大的大型起重运输机械制造基地、高精齿轮生产基地、轴承及轴承座生产基地、大型特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和机床工具生产基地等八个特色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培植华兴集团、马恒达悦达拖拉机集团、江动集团、华锐风电集团、东达集团、伯乐达集团、森威集团等一批能够支撑和带动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大企业集团。突破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石油机械主机和关键部件制造技术、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脱硫脱硝技术、中高档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纺机后整理设备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扶持发展首台(套)装备,积极开发大型成套装备。

    在积极发展上述机械装备产业的同时,突破军用船舶配套、飞机零部件制造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军用船舶配套件产业。依托东台军用船舶配套件产业基础,建立军用船舶配套件产业园,引进国内外配套生产企业,扩大产品覆盖面,形成系列化军用船舶配套产品。飞机零部件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建湖航空航天产业园,利用国内航空产业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发展航空座椅、航空机场特种车辆、飞机液压动力系统、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等航空用品。在大丰市建立上海飞机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争取上海大飞机零部件配套布局在大丰港,发展飞机零部件配套产业。

    3.纺织产业

    加快发展新型纤维、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品牌服装等高附加值行业,到2015年,纺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00亿元。

    以产业高端化和产品终端化为追求,推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棉纺织行业、服装业和茧丝绸行业,扩张新型化纤业、高档印染后整理行业、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业。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壮大阜宁环保滤材产业、亭湖盐东棉纺织产业、东台富安茧丝绸产业、建湖庆丰特种纱产业、响水小尖色纺纱产业、东台安丰、大丰新丰、射阳盘湾纺织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专业园区。重点建设悦达纺织科技园、盐城生态染整工业集中区、阜宁澳洋工业园、大丰(上海)纺织工业园。大力推进台湾纺织科技园、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射阳闽豪科技工业园、响水题桥纺织工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各项功能性配套建设,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扩大园区在国内外产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推进纺织特色镇建设。培育和扶持以纺织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镇加快发展,重点支持东台市富安镇、安丰镇,大丰市新丰镇,亭湖区盐东镇,射阳县盘湾镇,建湖县庆丰镇,阜宁县阜城镇,滨海县八滩镇、响水县响水镇、小尖镇等一批纺织重点镇扩大产业规模,构建产业特色,增强产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做大做强江苏悦达纺织、阜宁澳洋科技、江苏德赛化纤、盐城福汇纺织等一批龙头企业。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加快纺织产业发展高端化步伐。加强品牌建设,加快纺织产品特别是终端产品的品牌创建和引进步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化工产业

    稳定提高基础化工、农用化工,重点发展生物化工、石油化工,到2015年,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

    以大丰港石化产业园、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响水生态化工园为载体,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以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响水生态化工园为载体,发展石化产业链后续工程。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天然植物提取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积极发展有机硅、有机氟、膜材料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适度发展纯碱、烧碱等盐化工产品;配套发展氯气衍生产品。全面提高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响水生态化工园建设水平,整合规模小、环保、安全管理水平低的企业,提高企业发展要求和新项目准入门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水平,盘活存量土地,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深加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盐化工、医药化工等产品,打造生态化工集中区。

    5.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以食品加工、林木加工等为主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到2015年,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

    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和功能性食品加工。充分利用沿海大宗农产品中转和仓储条件,发展大规模大容量农产品加工。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9大产业集群,即优质生猪产加销产业集群、规模家禽产加销产业集群、啤酒大麦产加销产业集群、粮油食品产加销产业集群、水产品产加销产业集群、出口蔬菜和商场超市净菜产加销产业集群、奶制品产加销产业集群、甜料香料产加销产业集群、功能性食品产加销产业集群。

    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和重点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至2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0个重点镇在工业集中区和中小企业园中设立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或农产品加工创业园。在市、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有选择地建设2-3个各具特色的食品城。以亭湖华东(盐城)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工区为核心,依托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全力推进射阳益海粮油、农垦麦芽、大丰北大荒米业、东台润洋甜叶菊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培植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食品加工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全力构建盐城农产品加工新优势。

    (三)推进临港产业基地化

    充分利用沿海临港资源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许可条件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能源、石化、重型装备、造纸、钢铁等沿海临港产业,引进重特大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

    1.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射阳、滨海陆上风电场建设,完善提高大丰、响水陆上风电场,加快推进大丰、东台、响水、射阳、滨海海上风电场建设。到2015年,风电场装机容量580万千瓦。加快发展风光电产业,建设沿海滩涂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项目,实现光伏资源规模化开发,到2015年,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积极发展以秸秆、滩涂耐盐作物和海藻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潮汐发电。

    加快推进重点电力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陈家港电厂一期2×66万千瓦和射阳港电厂2×60万千瓦工程,规划建设滨海港电厂2×120万千瓦、陈家港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大丰港电厂2×100万千瓦、射阳港电厂四期2×100万千瓦、滨海港和大丰港IGCC煤气化热电联产项目以及盐城电厂“上大压小”工程。

    建设能源储备基地。依托滨海深水港优势,规划建设能力为1亿吨的储煤基地和能力为300万吨/年的LNG接受站。

    通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供应基地、长三角地区主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能源储备基地之一。

    2.石化产业

    努力突破国家重特大石化产业项目在我市临港经济区的布点,全力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发展。在大丰港、射阳港和陈家港,利用进口原油为原料,建立石化产业集中区,建设1000万吨炼油、500—800万吨重油裂解等重特大项目。加快发展石化新材料,利用裂解生产乙烯、丙稀等有机化工原料,发展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利用滨海港煤炭储运基地的条件,谋划煤化工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江苏沿海地区石化及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

    3.重型装备产业

    稳步发展船舶制造业。以响水船舶及配套产业园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5万吨级以上海洋船舶,突破10万吨级海洋船舶。利用射阳港、滨海港等港口资源,积极发展各类专用船舶制造及船舶配套产业。推进船舶制造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船企实施战略重组合作,提升我市船舶产业竞争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船舶及配套产业制造、修造基地。

    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以华锐风电、华锐风电科技(江苏)临港有限公司、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上海电气等一批龙头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风电整机及配套产品,重点突破大型陆上及海上风电整机设备。建成全国重要的风电整机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海洋工程机械和港口机械。利用射阳港星宝工业园、射阳经济开发区奥泰重工、东台经济开发区新闵锻造以及滨海泵阀产业园等现有基础,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海洋工程及港口机械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海洋勘探、远洋运输、港口装卸、集装箱等海洋工程及港口专用机械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期末形成规模,建成江苏沿海重要的海洋工程及港口机械装备产业制造基地。

    4.造纸产业

    充分利用沿海空间优势,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发展制浆造纸产业。支持江苏胜达双灯纸业改造现有设备,扩大中高档生活用纸生产能力,开发新型纸类产品。支持江苏隆享纸业年产200万吨再生高档包装纸、江苏富星纸业年产150万吨再生高档包装纸在响水投资建设,支持博汇纸业在大丰港投资建设300万吨浆纸项目,力争到2015年,中高档生活用纸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以上,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造纸产业基地。

    5.钢铁产业

    争取国家和省在我市沿海布局钢铁产业基地,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承接苏南及沿江地区钢铁企业转移,依托沿海港口有利条件,着力建设10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主要生产汽车、机电装备用特钢、板材、硅钢片、钢管、镀锌板及彩镀板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产品。 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苏北沿海地区大型钢铁生产基地。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典型示范、重点突破、循序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

    1.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目标,在我市纺织、机械、化工、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围绕建材、造纸、电力、化工、纺织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推广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DCS(集散控制系统)、变频控制及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密化,有效降低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传统技术、设备、工艺、安全控制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的集成,提高生产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园区产业体系、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改造,实现园区内部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十二五”期间,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3个以上,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10个以上。

    2.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化推进工作,推广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信息技术,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提高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围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扶持一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技术系统(FMS)、集散控制系统(DCS)等生产过程自动化项目,逐步提高智能化和自动装备的应用比重,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产品质量。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到2015年,力争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0%的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60%的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和流程控制的信息化。

     3.实施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推动信息化在企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开发、循环经济项目中的应用。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选择地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风电、环保设备、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汽车等特色产业,每个行业每年抓好5个“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争取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个,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0个。同时,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共性与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区域性中小企业软件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为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按照“四有三聚”的总体要求,通过园区建设、项目推进、龙头培植、科技创新、品牌创建,重点推进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石油机械、泵阀机械、节能电光源、船舶制造、盐化工、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特色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

    1.严格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认真落实特色产业和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年度特色产业推进计划,按照目标和要求,做大做强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产业;做专做精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提高集约程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通过调整和提高,使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2.加快园区特色化建设。根据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特征实施园区建设规划,路、网、管道、容积率等建设努力体现特色产业的个性特点,按照产业链形成的工艺流程,进行科学的功能布局。做好特色产业配套工艺、配套物流、专业市场、服务平台等建设工作,提升园区的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统筹考虑、切实保障园区企业对水、电、气、污染物处理等共性需求。到2015年,80%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成为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

    3.培植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坚持培育与引进并重,以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为目标,以招引行业领军企业为重点,以完善特色产业链为核心,创新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特色产业重大项目,推进特色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壮大特色产业规模。以存量调整为手段,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和实施对外合作重组。积极推进社会化分工协作,逐步把特色产业的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集资源占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航空母舰”。到2015年,力争每个特色产业都有开票销售3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4.加快特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特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融资担保、信息咨询、行业协会、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交易市场、展示中心,推进新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创新能力,放大产业特色效应,增强对国内外龙头企业吸引力,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24个特色产业全部建成完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三)加快园区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化工集中区、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和重点镇中小企业园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到2015年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

    1.提升发展经济开发区。全面提升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水平,重点推进沿海五县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海关监管点等的设立和建设,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主要窗口。

    2.加快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要按照集聚集约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标准厂房建设。到2012年,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和金融物流等配套功能基本齐全,产业特色明显,所有特色产业园区都要达到A级以上园区标准要求。到2015年,80%以上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要建设成为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或“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3.加强重点镇中小企业园建设。重点镇中小企业园在园区建设、入园企业、经济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升,成为重点镇和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新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重点镇中小企业园与县域支柱产业、新兴特色产业相衔接、相配套,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品发展模式。全市新建标准厂房面积要达到600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标准厂房占60%以上。新建成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150个。到2015年底,重点镇累计进园企业不少于5000户,实现销售超1200亿元。

    (四)推进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必须坚持把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两化融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支柱产业、新特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载体。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产业科技创新载体的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抓好现有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运行质量。建立现有企业技术中心考核奖励制度,对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创新成果显著、考核评价优秀的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实质性运作水平。

    2.组建一批区域和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盐城工学院等一批本地高等院校为载体,鼓励有关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积极联合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新型纺织、纺织机械、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新能源及装备、医药化工等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面向本地企业的技术研发、咨询、认证、评估、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推进各类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我市国家、省级开发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园区高新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功能。到2015年,县级工业园区都建立相应的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以高新技术、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工艺设计新颖度、加工制造精细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每年在我市纺织、汽车、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以及石油装备、纺织机械、节能电光源灯、不锈钢制品等特色产业中选择10-20个关键技术难题,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制约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打通产业技术链。积极推广“产学研联合攻关技术创新项目”模式,搭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积极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核心提升项目推进水平,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项目的招商引资。加速我市工业与国际生产力的对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对全市支柱产业和新特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导向性研究,定期发布全市支柱产业和新特产业重点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导向目录,强化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五)培植大企业

    “十二五”期间,以推进重点企业资产重组、资本经营、扩张提升为方向,着力打造一批50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1.着力推进企业资产重组。以国际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重点,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50强工业企业投大靠强,努力倡导和实施战略性资产重组。研究制定培植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意见,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低成本扩张,培植一批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企业(集团)。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展资产重组的组织推进水平,逐年制定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目标,突出重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领导挂钩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协调影响企业重组发展的制约因素,争取“十二五”期间累计40户左右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完成战略性资产重组。

    2.全力助推企业上市。上市融资是提升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我市规模以上重点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市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快企业上市节奏,完善和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建立企业上市绿色服务通道,健全企业上市工作责任和服务体系。2012年前力争东强电缆、信得石油机械、日月照明等4-5户企业成功上市,培植20-30家上市后备企业。到“十二五”末,力争10家以上企业完成上市,50户以上企业列入后备企业资源库。鼓励和指导已上市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发行债券等形式实施再融资。

    3.重点实施百强企业培植工程。通过资产重组、企业上市工作,推进重点企业快速发展,继续开展重点企业领导挂钩服务活动,做好重点企业“十二五”规划工作,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化园区建设步伐,通过建立创投风险基金公司等手段,培植发展全市百强企业,到2015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

    (六)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围绕沿海临港产业基地化,重抓大投入、大产出的特大型临港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特色化发展要求,重抓产业链配套项目。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要求,重抓龙头企业招引和重点项目实施。做好“十二五”前三年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工作,全力开展后两年重大项目的招引和组织实施工作。

    1.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储备战略。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进行项目储备,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储备战略。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谋划引进重大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敢于“无中生有”谋划引进重大项目;围绕扩大规模,紧盯央企、争跑部委、对接院所、区域合作,瞄准国内外500强谋划引进重大项目;围绕沿海开发,在临港产业、重化工产业上谋划引进重大项目。抓住“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筛选编报的机遇,抓紧谋划上报一批战略支撑项目,力争一批项目列入省、国家规划盘子。

    2.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目标,突出“三百工程”工作抓手,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领导负责的重大项目挂钩推进机制。做好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和跟踪服务工作,定期督察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报批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目标,健全重大项目推进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项目评价标准,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评估,提高重大项目的综合效益。

    3.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在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产业领域,集中力量重点谋划和推动一批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投资项目。密切跟踪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战略规划和投资方向及产业转移趋势,着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现有投资者二次招商、重组招商等新的招商形式,增强重大项目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发展要素、优势资源向重大在建工业项目集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重特大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的重点项目,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搭建企业项目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创新金融品种,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扶持力度。

    (七)加强品牌建设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品牌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把品牌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市场覆盖面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企业和产品品牌。

    1.加强品牌创建工作。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突出抓好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建设,组织制定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培育发展规划,每年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瞄准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实施重点突破,指导和帮助重点企业按照要求制定创牌工作计划,及时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在实施创牌计划中遇到的困难,并督促企业落实创牌措施。

    2.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机制、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有效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开展质量攻关、质量降损、标准、计量、贯标、采标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安全等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推行零缺陷、可靠性管理等质量控制方法,加强售后服务、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和质量诚信管理,严格落实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重点行业工业产品质量的跟踪监测预警,建立工业产品质量评价报告发布制度,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质量保证机制。

    3.发挥品牌集聚效应。在引导企业创名牌的同时,着力推进企业以优势品牌为依托,以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实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与组合,推动以品牌产品为龙头、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重组工作,促进品牌的集约经营与连锁扩张,力争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的高层次品牌群体,达到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八)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按照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便捷化的要求,建立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经营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服务机构,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服务队伍,塑造一批有影响的优质服务品牌。

    1.建立创业服务体系。以推进全民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性服务为主导,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要载体,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向各类初期创业者提供政策指南、法规咨询、项目推介、集中办证、手续代理、技能培训、融资担保等方面的创业辅导和服务,解决初创阶段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聘用和建立一支创业辅导专家队伍,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创业辅导活动。

    2.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突出抓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信用良好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强监管,建立激励和补偿机制,推进银保企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到2015年,全市建成融资性担保机构1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的10家以上,亿元以上的50家以上。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为广大中小企业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

    3.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为重点,联合电信等部门,通过中小企业网络在线培训这一省级公益性培训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培训服务网络,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整合现有培训机构,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基地,支持和培育一批骨干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为中小企业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4.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快“盐城中小企业网”的改造和升级,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加大信息发布量,使之成为开放、便捷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各县(市、区)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网站,并与国家、省、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网站实现链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产品、人才、项目以及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全面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网上服务监督和投诉系统,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九)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构建与制造业基本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制造业集聚区中各类原辅材料的采购供应,大力发展仓储运输、物流配送、加工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大型物流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项目。以现代物流理念改造提升传统运输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引进和培育优势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引导制造企业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完善内部供应链,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物流营业总收入超1000亿元,物流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2.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强化全市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引入市外金融机构,加强项目推介与对接,提高我市企业与金融单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发挥担保、典当等机构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园区创办融资租赁、小额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引导风险资本投资成长型中小企业,不断丰富金融服务业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于汽车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业等支柱产业的工业设计机构。鼓励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工业设计项目的合作开发,推进产品功能、结构、外观、包装等方面的集成创新。积极培育专业设计公司,促进设计成果产业化,鼓励中小设计企业集聚发展。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于主导产业的研发设计、产品检测、科技咨询、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交易与转化等产业发展共性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我市制造业创新能力。

    4.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建设现代营销体系,培育区域总部经济。鼓励企业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支持生产企业从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市场覆盖,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中介组织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积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创意策划公司以及职业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检测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覆盖能力的中介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发展一批运作规范、处事公平、诚实守信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品牌服务企业,为广大制造企业提供各类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

    (十)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

    “十二五”期间,严格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积极推进结构性节能,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通过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的新举措,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管理和考核指标体系。结合我市区域实际,从管理、产业结构、资源消耗量等方面研究制定区域节能减排管理考核体系,制定实施工业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和等量替代制度及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控制能耗增量。到“十二五”末,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的要求。

    2.加强重点行业管理。修订、制定重点行业能耗、物耗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发布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和重点行业限制发展意见,建立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组织开展钢铁、纺织、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加强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源头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培育一批行业先进典型。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以上。

    3.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根据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和积极实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积极开展小化工、小印染、小水泥、小电镀、小造纸、小钢铁等专项整治和淘汰工作,做好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工作。坚决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提升中小企业,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装备,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使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应用试点。抓好再生铜、铝、铅、锌回收拆解集散市场和重点利用工程,推动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推动大型工业装备、机电设备和产品再制造。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左右。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制订钢铁、热处理、印制电路、重金属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指导企业、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开展审核工作。加强清洁生产监督检查和执法检查,建立清洁生产推行情况通报制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有500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5.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照明、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培育和发展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培植壮大节能减排中介机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六、要素保障

    根据“十二五”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对人才、资金、土地、电力、煤炭、成品油等需求量将有较大的增加,市、县两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协调解决要素供给,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主要要素需求量测算如下:

    (一)人力资源需求量。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85.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9万元/人,从业人员约为5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约7050人、研发人员6000人、机构人员4000人、科技活动人员1.35万人。从前几年的统计报表来看,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约为15%-18%左右,就业人数增长率约在5-8%,预计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24万元/人,需劳动就业人数达62.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约8600人、研发人员7000人、机构人员5200人、科技活动人员1.6万人。预计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要实现增加值248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33万元/人,则需要劳动就业人数达87.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36万人、研发人员1.18万人、机构人员8800人、科技活动人员2.67万人。详见附件8。

    (二)工业投资资金需求量。“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幅20%,以2010年工业投资1031亿元为基数,按此测算,预计2012年全市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485亿元,2015年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投资2565亿元,“十二五”工业投资累计将达到9270亿元。详见附件9。

    (三)土地供应需求量。2012年按照工业投资1485亿元的规模,50%的工业投资需要新增土地,土地强度按160万元/亩测算,预计土地需求量达到46406亩;2015年按照工业投资2565亿元的规模,50%的工业投资需要新增土地,土地强度为200万元/亩测算,预计土地需求量达到64125亩。“十二五”工业土地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65665亩。详见附件9。

    (四)电力需求量。2010年全市当年业扩新增容量为237.5万千伏安,比“十一五”初增长92.4%,营业户305.72万户,比“十一五”初增长16.41%。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15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5%,工业用电量111.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74%。根据“十一五”期间用电情况及2010年全社会用电和工业用电增速,预计2015年365体育投注:全社会用电量可达361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253亿千瓦时,负荷500万千瓦。预计“十二五”全社会用电年增幅21.25%,工业用电年增幅20.96%,与工业增加值增幅基本相同。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当年业扩申请容量比“十一五”增长100%,营业户比“十一五”增长20%。详见附件10。

    (五)煤炭、成品油需求量。按照2010年煤炭、成品油实际消耗量,按消耗量年均增长15%测算,到2012年,煤炭需求量1017万吨,成品油需求量8.26万吨,到2015年,煤炭需求量1681万吨,成品油需求量13.39万吨。详见附件11。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