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室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05-03 信息来源:市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365体育投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25日

                                         365体育投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11—2020年)
  

    为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资源,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保障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水域滩涂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农渔发〔2002〕5号)、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及《365滚球盘:贯彻实施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131号)精神,在各县(市、区)编制出台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基础上,现结合本市水域滩涂的自然属性、养殖现状和社会需求,科学指导本市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一)水域滩涂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365体育投注:地处江淮平原东部,浦东经济开发区、长江三角洲辐射区内;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扬州、淮安市毗邻,北与连云港隔灌河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滩涂北起陈家港,同连云港市交界,南至老坝港口与南通市接壤,西至海堤公路,东至最低潮位线(枯落痕);属淤泥质或粉沙淤泥质平原海岸,标准海岸线全长582公里。
  【行政区划】365体育投注:下辖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两个区和盐城开发区、城南新区;总人口820.69万人,土地16972平方公里。全市专(兼)业渔民14.43万人,其中捕捞渔民3.92万人、养殖人员5.3万人、其它5.21万人。
  【地质、地貌、地形】盐城全境均为平原地貌,是苏北平原的一部分,根据成陆条件差异,分为黄淮、里下河和滨海三个平原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属黄淮平原,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通榆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总渠以南、通榆河以东属滨海平原。境内地势低平,起伏不大,地势最高处在灌溉总渠两侧、废黄河两岸高地和响坎河两岸,海拔8-9米,最低处在大纵湖、北龙港一线,真高只有0.7-1米。滩涂属淤泥质或粉沙淤泥质平原海岸,其中射阳河口以北为侵蚀性海岸,以南为淤长型海岸;滩面地势大致平坦,略有起伏,一般西高东低,滩面高程在真高2.0-1.5米;原始滩面多为盐性沙壤土,坡变约在2‰,平均高潮线外移速度最快可达200米/年。
  【淡水水域资源】盐城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通榆河、串场河、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两纵九横”骨干河道贯穿全境;另有110余条区域性骨干河道,1800余条大沟级河道,24000余条中沟级河道和20余万条小沟级河渠道。根据流域水系划分,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及其以南属淮河水系。全市拥有池塘、河沟、外荡等水域面积240万亩,里下河地区的河蟹、青虾、鳜鱼,通榆河沿线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克氏螯虾,沿海公路沿线的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等各具特色的养殖产业带散布其间,是我市淡水养殖的主要水域,也是淡水养殖的主要水源。
  【沿海滩涂资源】盐城沿海滩涂主要是600多年前黄河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太平洋前进潮和渤海旋转潮在东台附近汇合,在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浅滩和辐射沙洲。目前拥有滩涂面积683万亩,其中连陆滩涂483万亩,幅射沙洲200万亩;近海海域1.8万平方公里。射阳河口以南为堆积性粉沙淤泥质海岸,滩阔坡缓,宽约10-15公里,在沙洲并陆段可达30公里。岸外有面积巨大的辐射状沙脊群,由于辐射沙脊的掩护,使本段海岸处于风浪较小的淤积环境,成为江苏海岸淤积作用最大、潮间带浅滩最宽的地带。近海水温、水深适宜、生物物种和资源多样,种类组成以暧温带近岸低盐种为主,辐射沙洲区为多种鱼虾类产卵场和幼鱼育肥场,是我市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区域。北部沿海多为侵蚀性海岸,经多年的人工修筑海堤,形成了坡度较陡的浅滩地貌,滩面较窄,风浪相对大些,近海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适宜蛏、蚶、虾蟹类养殖,也适宜条斑紫菜养殖。  
    (二)水文气候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概况】盐城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有较明显的过渡性、海洋性、季风性。过渡性表现为气候多样,光、热、水条件优越,适宜温水性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海洋性表现在春温回升慢,秋温稳定而下降缓慢,初霜迟,无霜期长。季风性表现在冬季受大陆季风--冷空气影响,多西北风,以少雨天气为主,并常出现低温和霜冻;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多东南风,降雨充沛,雨热同期;春秋两季处于交替时期,形成干、湿、暖、冷多变气候。春夏季、秋冬季界限不明显,近年来,冬季气温转暖,少见大雪封河景象。
  【气温】年平均气温13.7-14.7℃,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17.3℃;日最高气温≥35 ℃的天数平均4.8天/年,日最低气温≤-10℃的天数平均1.4天/年。
  【日照】年日照时数2252小时, 最多年份2750小时,最少年份只有1798小时;年日照率为44%;无霜期209-218天。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900-1066 mm,呈南多北少趋势,大丰市最大雨量达2015.2毫米(1965年),响水县历史记载最大年雨量只有1295.4毫米,有记录以来最小年雨量3857毫米(1924年阜宁)。夏季多雨,冬季干燥,雨量集中在6-9月份,这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其中又以7、8月份最多,12月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7%。多年平均蒸发量1387毫米,最大年蒸发量1684.5毫米(1958年大丰),最小蒸发量1123.2毫米(1985年建湖)。
  【径流量】按2009年统计,全市入境水量174.3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169.8亿立方米;河流年均过境水量170亿立方米,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
  【风】受季风影响,全年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2.主要气象灾害
  【台风】1961-1995年影响我市中等以上台风有23次,平均每年0.7次;台风影响时间一般在7-9月,对我市威胁较大的台风一般出现在8月上旬到9月中旬。
  【寒潮】1960-2000年侵袭沿海地区的寒潮共179次,平均每年4.4次; 11月至次年4月是寒潮发生期,其中11月至次年2月寒潮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影响范围广;寒潮过境时伴随6-8节大风,随着冷空气南下,一次寒潮过程需要4-7天。
  【暴雨】大暴雨是指24小时降水大于100-199.9mm的灾害性天气,1961-1995年间,共发生116次,年均3.3次;主要发生在6-9月份,7月份最多。
  【冰雹、龙卷风】1953-2000年48年中,苏北沿海共发生419次冰雹,出现龙卷风105次,其中以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龙卷风虽然作用范围小,但突发性强,难以预防,强大的风力往往伴有冰雹,造成局部地区毁灭性灾难。
  3.海洋水文
  【海水温度】近海水域平均水温最低出现在2月,海域表层最低水温4.4℃,底层5.1℃;近海水域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在8月, 海域表层最低水温27.4℃,底层24.2℃;沙脊群区域具有浅水区的特性,上下层水温年变幅达26℃,与整个海区相比,冬季平均低1.0-1.5℃,夏季高3℃左右。
  【海水盐度】据江苏省近海水域盐度统计,我市近海年平均盐度为30.94,1月份盐度最高达32.24,5月份最低为29.53,底层盐度值略高于表层,且各月平均盐度变化幅度也较表层小。盐度的平面变化特征是近岸低于远岸,辐射沙洲的浅水区盐度最大值为32.90,最小值为23.16。内陆水域的盐度呈东高西低,西部常年在2‰以下,陈李线以东的内河,则在4‰左右,沿海滩涂部分地区达5‰以上。
  【潮汐潮流】我市沿海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平均大潮流速一般不超过1.8KN,涨、落潮平均流速总的趋势是涨大于落。
  4.水域水质
  【内陆水域水质】根据水利部门2009年的监测:在定期监测的全市42条主要河流、控制河长1915公里、85个水质断面进行中,年均值综合评价:Ⅲ类水及优于Ⅲ类水河长为1438.0公里,占控制总河长的75.0%;劣于Ⅲ类水断面20个,占监测断面总数23.5%,劣于Ⅲ类水河长为477.0公里,占控制总河长24.9%;经常为Ⅴ类、劣Ⅴ类污染严重的主要河段有:淮河入海水道(南泓),丁字港桥段,串场河365体育投注:区段,小洋河射阳县城段,二卯酉河大丰市区段,川东港川东港闸段,东台河川水港闸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2009年河流水质总体优于2008年。
  【沿海海域水质】PH值。海区全年PH值在8.00左右,其变化幅度表层为7.40-8.99,底层为7.38-8.60。PH值的垂直变化幅度不大,全年小于0.30,适宜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溶解氧。海区内,近岸为高氧低温区,远岸为低氧高温区,2月为年间低温期,氧的溶解度最大,氧含量随水温的下降而增加,并达到各季节的最高值,表底层溶解氧一般为6.6ml/L以上,含氧量最低的在8月,大部分海区都在4.6ml/L以下。磷酸盐。在浅海中,磷酸盐的含量和分布与生物活动、淡水流入、水体运动以及海洋底质有关。我市沿岸入海河流众多,营养盐含量较丰富。近海各季度磷含量的平均值表现出底层高于表层的特征,其差值在0.11-0.21ug原子/L之间。以11月磷含量最高,表底层平均值分别为1.66-1.87ug原子/L;以8月份含量最低,表底层平均值分别为0.43和0.62ug原子/L,但不至于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海洋环境质量】根据1998年全国第二次海洋污染调查的资料与历史情况比较,海洋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表现在入海污染物增加,海水生物和沉积物污染趋于严重,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差于远岸地区。主要污染物依次是氨氮、COD和镉,这三种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占13种污染等标排放总量的88.5%。营养盐平均综合指数为1.61;难降解有机物指数在0.0004-0.0722之间,不超标;重金属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1.071。
    (三)水域滩涂生物资源状况
  1.内陆水域生物资源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鱼类饵料食物链的组成部分,其密度显示水域的基础生产力。品种以硅、蓝、绿藻为优势种,生物量每平方米55克。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鱼类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其密度是评估水域自然生产力的依据之一。我市水域内的浮游动物约50余种,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它们在春季大量繁殖,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桡足类、枝角类数量的增多,使前者受到制抑。符合鱼类生长的自然规律。
  【底栖生物】是底层鱼类的良好饵料生物,主要种类有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的腹足纲与瓣鳃纲。如河蚬、河蚌、螺类、水蚯蚓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是食草性鱼类的重要饵料。有芦苇、蒲草、茭白等挺水植物18种;有芡实、荷藕、菱角等浮叶植物5种;有苦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20种;有水浮萍、水浮莲、水葫芦等漂浮植物6种;还有大量的水花生等湿生植物。每平方米的鲜草量一般为3-5公斤。
  【鱼类资源】主要养殖淡水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鳜鱼、翘嘴红鮊、黄鳝、泥鳅、乌鳢、黄颡鱼、鲻鱼、梭鱼、鳗鲡、鲶鱼等,以及引进的加州鲈鱼、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等。甲壳类主要为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青虾、以及引进的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和红螯螯虾等虾类;两栖类及爬行类主要有蛙、龟、鳖等。
  2.海水水域生物资源
  【浮游植物】近海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共有190种,其中浮游硅藻166种和变种,甲藻21种和变种,蓝藻2种和金藻1种;浮游植物含量平均为116万个/立方米。
  【浮游动物】近海浮游动物共有98种,其中桡足类46种,栉水母2种,枝角类1种,磷虾类2种,樱虾类4种,毛颚类3种,浮游腹足类1种。此外尚有浮游幼虫多种,生物量平均106mg/立方米。
  【底栖生物】共有150余种,种类组成主要来源于南方的变性暖水种。主要有文蛤、四角蛤、青蛤、泥螺、托氏鲳螺、福氏玉螺、扁玉螺、红明樱蛤、焦河蓝蛤、织纹螺、日本大眼蟹、宽身大眼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豆形拳蟹、双齿围沙蚕、长吻沙蚕等。主要经济品种有文蛤、四角蛤、青蛤、泥螺、大竹蛏、缢蛏、双齿围沙蚕等。潮间带年平均生物量为57.17克/平方米,春秋两季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1.89克/平方米和62.45克/平方米,春季为225.11个/平方米,秋季为182.10个/平方米,春季大于秋季。在生物量和密度组成中,均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中的蟹类和多毛类占优势。
  【游泳动物】近海共有鱼类150种,其中软骨鱼类20种,硬骨鱼类130种,鱼类主要的特征为暖温带性质。近海鱼类总生物量从春季到冬季呈单峰周期变化,鱼类优势种有黄鲫、棘头梅童鱼、银鲳、刀鲚、带鱼、小黄鱼、海鳗、鳓鱼、灰鲳和马鲛等10多种,近海头足类有13种,除菜代拟乌属外海性种外,其它12种均属浅海性或沿岸性种,近海头足类生物量普遍很低。
  【海水养殖主要种类】鲻梭鱼、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脊尾白虾、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缢蛏、文蛤、青蛤、四角蛤、毛蚶、泥螺、沙蚕、紫菜等品种。
    (四)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1.水温适中,盐度稍低,众多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入海,饵料生物丰富,初级生产力高,适合于多种经济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息。
  2.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广阔平坦,周期性潮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滩涂底质适合于贝类增养繁殖,为发展海水养殖提供了条件。
  3.台风、暴雨、龙卷风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较多,北部侵蚀性海岸也需要治理。
  4.水产资源种类繁多,计有鱼类、底栖动物各150多种,形成了底栖与游泳动物并存的生态体系,为发展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因捕捞过度,鱼类资源量减少与个体小型化趋势十分明显。
  5.水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量充裕,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充裕的水源,要防止水资源污染。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一)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十五”、“十一五”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为海淡水养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十年来,我市水产养殖业呈现持续发展态势,生产形势稳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水产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由172.5万亩增加到249.2万亩,养殖单产平均水平由195.3公斤增至318.2公斤。其中,池塘养殖面积由54.3万亩增至134.6万亩,池塘养殖产量由15.8万吨增至51.1万吨,单产由291.6公斤/亩增至379.6公斤/亩;浅海滩涂增养殖面积由65.2万亩增至77.4万亩,产量由5万吨增至11.8万吨,单产由74.6公斤/亩增至152.5公斤/亩。到2010年,全市养殖总产量79.3万吨,养殖业产值111.1亿元,养殖业劳动人口53024人,养殖渔民平均收入20960元/人,水域滩涂养殖利用率24.9%。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我市的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根据地域特点和水产资源分布状况,立足规模养殖形成区域特色,着力提高养殖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同步发展。主要经验是:
  (1)科学规划引领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发展水产养殖生产上,通过科学制定目标规划,充分利用各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宣传引导和服务力度,以项目推进、典型带动,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产业特色。到2010年,里下河地区的河蟹、青虾、鳜鱼,通榆河沿线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克氏原螯虾,海堤公路沿线的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和沿海地区的优质海产品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
  (2)结构调整促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我市养殖结构调整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高效渔业、特色渔业、规模渔业和质量渔业的进程。品种结整上,坚持以市场取向为原则,逐步改变以常规鱼为主的传统格局:在继续增加南美白对虾、海水贝类增养殖面积的同时,新增和扩大了鳗鲡、克氏原螯虾、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甲鱼、乌鳢、杂色蛤、梭子蟹、海蜇、紫菜、脊尾白虾和梭鱼等特种水产品增养殖。养殖模式上,坚持以健康高效养殖为原则,大力推广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集约化养殖,梭子蟹与脊尾白虾、经济贝类综合养殖,海产经济贝类围栏养殖和移苗增殖等养殖模式。通过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品种结构、养殖模式、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年间养殖业平均亩产量提高了68.3%,平均亩效益提高了80%。
  (3)科技先导推动产业素质全面提升。
  2000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提升传统产业,增添发展活力和后劲。十年中先后组织实施了水产科技项目170项,研发和推广了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无公害养殖等技术19项,集成了一批成熟项目成果,加快了品种改良与模式创新,推进了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推广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举办以主推技术为主的各类培训班500多期,先后培训渔业从业人员50000多人次,提高了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新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75%以上;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16项,培植一大批渔业科技典型,建立了典型引路、窗口示范的消化和吸引机制,重点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80%以上,同时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渔民技术能人和科技示范户。
  (4)市场引导促进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我们针对水产品总量不断增加,产品销售难的实际情况,重点强化产业销售服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着力培植水产经纪人队伍,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到“十一五”期未,全市共建成水产批发市场56个,交易量29万吨,交易额308亿元,发展渔业经纪人7529人;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设立水产品专营店、直销窗口1300多个,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全市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基础投入推进规模基地快速发展。
  十年间,我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等多种经济成份以多种形式参与渔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渔业协会、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元化投入、利益共享的投入机制和组织形式。到2010年,全市共发展渔业协会68个,渔业合作经济组织179个,先后投入资金40亿多元,组织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围垦造田,围垦面积50万多亩,新发展海淡水养殖40万亩,改造标准鱼虾池42多万亩。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水产养殖格局,建成了淡水鱼、河蟹育苗及养殖、虾类育苗及养殖、稻田生态养殖、高涂蓄水养殖、潮间带贝类养殖、紫菜养殖等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了渔业生产区域性、特色化、标准化等规模基地的快速发展。
  (6)强化管理保持渔业生产良好秩序。
  多年来,我市积极组织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规范渔业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了渔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提高了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滩涂管理法规政策,积极推行内陆水域养殖证制度和滩涂招投标制度,逐步强化了水域、滩涂资源管理,加强了对贝类、紫菜、沙蚕等生产项目的专项管理;逐步推行了苗种许可证制度,规范了水产苗种管理;强化了对投入品的管理,加大了对违禁药物的查处力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2.存在问题
  在水域、滩涂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水域滩涂资源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东部海堤公路沿线淡水池塘整体开发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但里下河地区的部分区域河道淤塞,鱼塘变浅,基础设施老化,发展后劲不足,仍需提高池塘建设标准;北部海岸侵蚀严重,滩涂开发仍然处于低层次开发状态,需要进行高标准规划,一次性开发到位。
  二是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排放的废水、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一些鱼塘、河沟养殖水域受到污染,特别是靠近村庄、工业区的水域受污染严重,有的已失去了养殖功能。
  三是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突发性、不明病因的病害种类增多,大面积死鱼现象时有发生;水产品的生产、出口、消费不同程度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暴露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质量控制技术仍需提高。
  四是渔业支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水产苗种、饲料、药物等渔需物资供应良莠不齐,种质退化、后劲不足,假冒伪劣的饲料、药品仍有市场,频繁用药、超量用药等不规范用药行为时有发生。水产苗种检疫、水产品质量检测、鱼病防治、渔业环境监测等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发展潜力和前景展望
  1.发展潜力
  (1)重要的战略机遇。随着江苏沿海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海洋功能区划将我市用海的主体确定为渔业用海,目前开发利用的现状也是以渔业用海为主;随着江苏沿海综合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向沿海融入,对渔业招商引资、技术协作、产品流通等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优越的资源条件。我市东临黄海,西处里下河尾闾,海岸线绵延582公里,滩涂面积683万亩,分别占全省56%和75%;滩涂广阔、地势平坦,饵料生物丰富,初级生产力高,适合于多种经济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息;目前滩涂的养殖利用率仅为15%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内陆淡水水域面积240万亩,目前开发利用率近70%,其中有近20%为稻田养殖等临时养殖区域,部分塘口已老化,仍有较大的开发和挖潜改造空间。盐城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光、热、水条件优越,适宜温水性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为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较强的比较优势。水产品是目前人类食物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水产养殖具有饲料转换率高的优势,在不消耗粮食或少消耗粮食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到优质的蛋白质,发展水产养殖在未来大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和农业产业的持续调整,未来水产品消费增长主要依赖养殖补充。在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形势下,水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优势产业,将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特别是水产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价格和比较优势,水产品又是最早放开的农业产品之一,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民比较其它行业更能适应市场,这些都成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4)良好的发展基础。多年来,我市水产养殖一直向着优质、高效、生态方向发展,异育银鲫、南美白对虾、河蟹、紫菜等养殖已形成较大规模;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无公害水产品的认定,有效创建了一大批品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迅速成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为趋势;水产品批发市场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更好地促进了养殖产品的流通;规模饲料加工企业林立,充分满足了养殖饲料的供应,为我市水产养殖的高起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产蛋白消费已占动物蛋白消费的1/3,水产品成为重要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尤其是河蟹、紫菜、青虾、龙虾、鳜鱼、南美白对虾、黄颡鱼、文蛤等特色水产品广受群众的欢迎。随着我市迈入了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较大幅度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习惯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水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盐城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长三角经济区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我市的水产品拓展外销市场,尤其对休闲、观赏、旅游、垂钓渔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前景展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目标措施,这是大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也必将为发展中的中国农业插上现代化翅膀。365体育投注: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渔业发展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并把渔业发展作为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这为“十二五”期间渔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江苏沿海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水产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足够的发展空间。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将是人类消费食品的主要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增加养殖品种、提高加工技术、搞活水产品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转基因等高新尖技术的创新与运用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一)总体规划
    【规划依据】《365体育投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批转农业部365滚球盘: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365滚球盘: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参照各县(市、区)的规划,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试行规范和编制大纲编制。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执行新《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全面实施我市渔业战略调整和养殖区域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规划战略定位,注重前瞻性;突出规划有机统一,注重衔接性;突出规划全面系统,注重重点性;突出规划创新,注重可行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盲目开发,掠夺式经营,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破坏自然生产潜力;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工作方针,遵循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养殖布局,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并具有一定基础的水产产品和产区;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水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高效的优势水产品。
    【规划目的】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指导养殖生产布局;有效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重要的养殖水域;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建立以养殖使用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管理;协调渔业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养殖水域功能区域范围,进一步健全养殖业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养殖水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80.5万亩,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吨,养殖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19.7万亩,养殖产量达到120万吨,养殖总产值达到250亿元。
    (二)区域布局规划
  本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我市管辖海淡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
  2010年,我市水域、滩涂已养殖面积249.18万亩,另有稻田等临时养殖区52.23万亩。按养殖现状和特点分为浅海与滩涂、海水池塘、淡水池塘、河沟与外荡和临时养殖区等五大类。规划至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为319.7万亩;其中,浅海与滩涂92.3万亩、海水池塘61.5万亩、淡水池塘126.5万亩、河沟和外荡39.4万亩;另规划临时养殖区46.8万亩未列入养殖总面积中。本次规划养殖总面积比2010年增加了70.52万亩,增幅28.3%。增加的主要养殖区域是:浅海与滩涂14.86万亩、海水池塘27.79万亩、淡水池塘25.61万亩、河沟和外荡2.26万亩,另外临时养殖区减少5.43万亩。
  1.浅海与滩涂养殖区
  浅海养殖区以目前能有效避开海浪及台风影响的海域为主,一般在-10米等深线以内,我市的主要养殖方式为半浮流或全浮流筏式紫菜养殖,延绳式贻贝养殖;滩涂养殖区以滩面稳定、风浪小、有一定水体交换能力、底质适合贝类等海水养殖生物集中养殖的区域。主要在我市沿海五市县,规划面积92.3万亩,比2010年增加14.86万亩,增幅19.1%;其中以东台市增加面积最多,为7.91万亩;其他各沿海市县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一定增幅。 
     2.海水池塘养殖区
  主要指一线海堤以内,不受潮流和风浪影响,有良好水源,通过纳潮可以控制进排水的标准池塘。主要在我市沿海五市县及银宝公司,规划面积61.5万亩,比2010年增加27.79万亩,增幅82.4%;除银宝公司因海水改淡水养殖面积基本持平外,各沿海市县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3.淡水池塘养殖区
  全市规划面积126.5万亩,比2010年增加25.61万亩,增幅25.3%。其中东台、大丰、盐宝通过滩涂围垦以及海水改淡水养殖,面积分别增加7.19万亩、4万亩和4.71万亩;盐都、阜宁通过低洼圩田及废塘、废地改造等分别增加面积4.79万亩和3.62万亩;亭湖通过发展休闲渔业等增加面积0.6万亩;响水、滨海、建湖、射阳养殖面积基本持平,主要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

    4.河沟和外荡养殖区
  主要指我市境内苇地、沟渠经改造或采取围网、拦网等措施,进行鱼、虾、蟹养殖的区域,且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规划面积39.4万亩,比2010年增加2.26万亩,部分淡水河道养殖区因防洪和泄洪需要不列入养殖规划;其中响水、射阳等县面积分别增加1.3万亩和1.1万亩,增辐较大;银宝因盐田、鱼池综合改造升级和标准化池塘建设,荡滩、河渠减少2.66万亩;其他县(市、区)面积持平或略有增加。

     5.临时养殖区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挖出来的稻田或已被指定为其他产业开发的养殖区域(包括大纵湖和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临港工业区、盐田区、国家指定的倾废区等)。规划面积46.8万亩,比2010年减少5.43万亩;因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垦区改为临海工业集中区的不列入规划,稻田养殖面积作为农田基本保护区的也不列入规划。

    6.养殖预留区
  渔民基本生活保障预留区,主要用于优先安排传统渔民和需转为从事水产养殖的原捕捞渔民。该区包括西部荡滩的部分区域、非规划区域的河沟;海水低潮线以下1000米内的非规划浅海水域(不包括海上风电场规划区),可进行鱼、虾、蟹、贝、藻增养殖,有苗种和饵料来源,水质不劣于二类海水标准。该区域规划面积50万亩。

    (三)功能区域规划
  今后十年,我市渔业增长方式将实现三大转变,即 “由常规型向特色型渔业转变,由分散型向规模型渔业转变,由产量型向质量型渔业转变”,水产养殖功能区划也将以此为基础,根据养殖模式、品种结构调整来确定优势产业。重点规划“四条特色产业带”、“四大特殊功能区”。
   1.四条特色产业带
  (1)里下河地区淡水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产业带
  【区域特点】本区域北起苏北灌溉总渠边,南至东台与泰州交界处的里下河地区。为我市地势最低处,真高1米左右,水网密布,河沟、荡滩资源丰富,水源条件好,群众有较丰富的养鱼经验,已建成一批连片池塘和优质鱼养殖基地,发展休闲渔业、特色渔业潜力很大。
  【主要功能】本区域为城镇重要商品鱼供应基地、优质品种养殖基地,通过实施养殖良种化工程,形成优质、高效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产业带。主要养殖品种包括“四大家鱼”、优质鱼类(如鳜鱼、翘嘴红鮊、黄鳝、乌鳢、黄颡鱼、异育银鲫等),优质虾蟹类(如河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克氏原螯虾等)、两栖与爬行类(如青蛙、中华鳖等)。
  【规划目标】到2020年,发展养殖面积55万亩,产量13万吨,产值60亿元。
  【规划布局】以建湖县虾蟹、东台市中华绒螯蟹、盐都区稻田养蟹等三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为中心,在建湖、阜宁、盐都、大丰、东台等西区镇开发的池塘、网围、稻田中,建成大规格河蟹优势养殖区,虾蟹、蟹鱼生态高效优势养殖区,稻田养蟹、养虾集中区;以阜宁的陈集、建湖的建阳等开发的标准化池塘为主,构成中华鳖优势养殖区。
  【规划方案】保护好现有养殖池塘及水环境,利用宜渔荡滩、洼地扩大养殖面积,增加产量;高标准抓好现有池塘的整治,包括清淤,加深、加固池塘,实现水电路三通;大力推广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根据池塘条件、水质状况,确定扣蟹放养比例,平均要达80%以上;大力发展以河蟹和中华鳖为主,搭配青虾、鳜鱼、黄颡、翘嘴红鲌、异育银鲫、鲢、鳙等高产低耗综合养殖模式,优质鱼虾混养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推广微孔增氧技术,推行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
  (2)通榆河沿线淡水虾类养殖产业带
  【区域特点】本区域包括了从响水到东台等九个县(市、区)通榆河沿线镇,多数塘口由低洼地、柴草滩经基本农田改造后形成,部分塘口由道路建设取土后形成,养殖区大多位于我市几大主要河流两侧和主要道路沿线。有十几年虾类养殖历史,产品质优价高,需求量大,消费市场稳定。
  【主要功能】利用交通方便,池塘条件较好,水质清新、苗种来源方便等优势,把通榆河沿线地区建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淡水虾类养殖产业带。主要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克氏原螯虾、青虾等。
  【规划目标】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35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45亿元。
  【规划布局】以阜宁县南美白对虾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为中心,以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克氏螯虾等淡水虾类为主养品种,以通榆河、沿海高速公路为轴,在全市9个县(市、区)通榆河、沿海高速公路沿线镇开发的池塘建立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优势养殖带;在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斗龙河沿线的镇开发的池塘、网围、稻田中形成克氏螯虾优势养殖区。
  【规划方案】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养殖主要采用池塘养殖方式,根据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不同,选用池塘精养,虾虾混养,虾鱼混养,虾麦、虾菜、虾稻轮养等多种模式,加快老池塘改造,提高养殖池塘标准,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养殖的产量、效益和质量水平。克氏螯虾养殖主要采用池塘生态养殖、稻田养虾、河沟网围养虾等模式,积极探索克氏螯虾规模化育苗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生态养殖技术,逐步发展壮大养殖规模,提高产量、效益。
  (3)海堤公路沿线淡水鱼类集约化养殖产业带
  【区域特点】本区域包括了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等沿海县市海堤公路沿线开发的标准化池塘以及银宝公司盐池转淡水养殖的池塘。为一线海堤东移并引入淡水后,近几年陆续开发的淡水养殖池塘,主要特点是池塘大部分采用了硬质护坡,配套“双机一饵”,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技术成熟、产量稳定、市场稳定。
  【主要功能】利用海堤公路沿线已有40万亩异育银鲫商品鱼养殖基地的条件,结合将新围垦和海水改淡水养殖,再建40万亩以异育银鲫养殖为主的高标准养殖池塘,到2020年全力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鱼生产基地。
  【规划目标】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80万亩,产量70万吨,产值90亿元。
  【规划布局】以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梭鱼、草鱼集约化养殖为主,在我市海堤公路沿线开发的标准化池塘形成淡水鱼类高产、高效集约化养殖产业带。
  【规划方案】主要采用80:20养殖模式,抓好渔业水域污染防治和病害防治工作,积极开展鱼类健康养殖,提高产品质量。推广微孔增氧技术,推行池塘硬质护坡,配套“双机一饵”,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加快合作渔业进程,建设千亩连片、万亩连片规模基地。
  (4)沿海地区名优海产品增养殖产业带
【区域特点】具有发展水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拥有文蛤、青蛤、四角蛤、泥螺、缢蛏、大竹蛏、海葵、石蟥、沙蚕等数十种经济贝类及海产动植物资源,贝类资源蕴藏量15万吨。目前,紫菜设施养殖、文蛤、泥螺的围拦护养、缢蛏与梭子蟹、脊尾白虾的高涂蓄水综合养殖已达数十万亩。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沿海滩涂水产养殖业密度逐步加大,海区污染日益严重,自然海水水质状况越来越差,自然海区贝类苗种资源也越来越少。
  【主要功能】利用本区域滩涂、苗种资源丰富等优势,把沿海地区初步建成以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的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名优海产品增养殖产业带。主要养殖品种为:贝类、紫菜、海蜇、沙蚕、梭子蟹、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等。
  【规划目标】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135万亩,紫菜、贝类、鱼虾蟹等产量22万吨,产值50亿元。
  【规划布局】以经济贝类、紫菜、海蜇、沙蚕、梭子蟹等为主养品种。东沙建设海洋经济贝类护养增殖区20万亩,投苗养殖区40万亩,紫菜养殖区12万亩,配套育种基地1万亩。在沿岸潮间带建设紫菜养殖区2万亩,泥螺护养增殖区5万亩。高涂海水池塘养殖区55万亩,建立响水、滨海沿海10万亩缢蛏、杂色蛤优势养殖区,射阳黄沙港、大丰沿海、东台弶港虾、贝、鱼、蟹综合养殖优势养殖区。
  【规划方案】藻类养殖以筏式及浮流式养殖方式为主,大力推进条斑紫菜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繁育中心,提高良种化率,积极推广、应用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全面提升产品后继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和价值。海水贝、虾、蟹类养殖以滩涂围塘混养及自然增殖等方式为主。根据滩涂和水域环境状况,对各养殖区进行划型分类,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改进传统的滩涂粗养方式,挖掘内涵,提高复养指数,建立健康养殖模式,生产优质安全产品,提高经济、生态效益,同时开展自然贝类资源的增殖保护。
  2.四大特殊功能区
  (1)休闲渔业产业区
  【主要功能】利用我市的西部荡滩和沿海滩涂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靠近大、中城镇,交通方便的池塘,或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荡滩、河汊、滩涂和沙洲上,发展以传播渔文化为主的休闲渔业,满足城乡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规划目标】到2010年,我市共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休闲渔业基地57个,休闲渔业面积1.1亩;到2020年,规划面积3.7万亩,休闲渔业基地发展到100个。
  【规划布局】分三条线建设:在西线,以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口风情旅游休闲区和马家荡渔区为轴,配套建设25个观赏、垂钓、观光、饮食等休闲渔业旅游景点,打造湖荡渔文化旅游景区。在中线,以204国道为轴,围绕周边城镇,建设55个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场地的休闲渔业基地。在东线,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个自然保护区和五大渔港为轴,配套建设20个观赏、垂钓、观光、饮食等休闲渔业基地;在方塘河闸以南建设沿海滩涂湿地休闲渔业基地;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功能齐全的沿海旅游景区。      【保护对象】荡滩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珍稀与濒危水生生物及重要经济种类的繁殖与栖息场所等,对该类资源以对其物种和繁殖、栖息环境实行严格保护为主,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人工增殖,促进资源得到恢复。如沿海河口区的鳗鲡鱼苗、灌河四鳃鲈鱼、滩涂上的稀有品种如西施舌、大竹蛏、石蟥、海葵、沙蚕、等,重点经济种类如文蛤、青蛤、泥螺等的栖息地。
  【设立条件】具有一定数量的野生贝类等亲体及天然苗源的区域;原有具有较丰富的该类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已衰竭而自然环境条件仍适合通过增殖措施使资源获得恢复的区域。增殖区的生态环境应满足增殖资源种类的繁殖和生长要求,水质和底质环境应符合海水水质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
  【控制措施】应当在增殖种群达到可采捕的资源量时方可进行捕捞生产,并且应禁止在繁殖季节从事捕捞生产,禁止捕捞不合商品规格要求的苗种或幼体,禁止采用对资源增殖对象及底质环境有明显破坏性的生产作业方式。应控制其捕捞量不大于资源再生和补充量。
  【规划方案】主要规划海洋经济贝类增殖保护区12万亩,在周边选择贝类资源多,环境适宜的滩涂作围栏繁育保护区,在保证文蛤、青蛤、泥螺等大中经济贝类苗种资源的逐步恢复与扩展的同时,通过对自然苗种资源的保护以及人工增殖放流逐步培植石蟥、海葵、沙蚕、西施舌等稀少的苗种资源。
  (3)水产苗种功能区
  【主要功能】加快原(良)种场建设和品种的改良、驯化和引进工作,加快大规模苗种培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优势产品规模化养殖。
  【现有基础】我市现有海水育苗场32家,育苗水体5.86万立方,2010年共培育鱼苗1.1亿尾、虾苗74亿尾、贝苗5亿粒、紫菜220万贝;淡水育苗场59家,育苗水体2.29万立方米,育苗育种面积2.19万亩,共育鱼苗12.5亿尾、虾苗6.5亿尾、蟹苗30万公斤、鱼种6.9万吨;其中培植省、市级原(良)种场17个,县级规模育苗场37个。
  【规划目标】到2015年建设和完善省、市级原(良)种场20个,改造、完善、配套县级规模苗种场50个;到2020年,建设和完善省、市级原(良)种场30个,改造、完善、配套县级规模苗种场74个,苗种培育面积7.47万亩;除南美白对虾外,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基本自给。
  【规划方案】对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异育银鲫、团头鲂、中华绒螯蟹、青虾、紫菜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对本地土著品种,如四鳃鲈鱼、黄颡鱼、沙塘鳢、鳜鱼等进行驯化;对已引进的翘嘴红鲌、斑点叉尾鮰、半滑舌鳎、杂色蛤等,扩大苗种生产的能力;使贝类、鳜鱼、黄颡等大规格苗种生产能力基本满足养殖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其它名特优新品种。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我市现有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10个,其中射阳2个、建湖1个、盐都1个、大丰1个、东台3个、阜宁1个、银宝1个。“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发展1-2个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并将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发展到20个;到2020年,发展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3-4个,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发展到30个。
  【健康养殖场】目前我市已有农业部健康养殖场13个,其中滨海1个、阜宁2个、射阳4个、建湖3个、盐都2个、大丰1个。到2020年,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再发展27个,总数达到40个。
  【科技示范园】到2020年,全市力争建成研发中心1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0个,渔业科技示范园区15个;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新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95%以上,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完善提高现已建成的建湖县虾蟹、东台市中华绒螯蟹、阜宁县南美白对虾、盐都区稻田养蟹等四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四)规划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实施养殖证制度的基础,对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规划和调整养殖布局,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行养殖证制度
  一是要明确规划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坚持渔业基础地位、公益性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有关体系,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将水产养殖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民权益保护、渔业投入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以形成水产养殖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发展体系。
  二是要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渔业的领导,把养殖水域规划的实施纳入工作日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作方案,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完善养殖证制度。要不断完善以养殖证为基础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使养殖业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用法律手段切实保护渔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养殖水域和水域资源。应保持规划相对稳定,未经批准,不得改变规划确立的水域养殖使用功能。
  三是要建立养殖证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养殖证管理系统,加强水域滩涂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动态监管和信息反馈,利用数字投影信息等监测手段,建立水域滩涂保护与利用管理为主要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养殖证的实施情况,协调处理好有关问题。
  四是要做好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发挥规划行动纲领的作用。同时,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将规划的相关内容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绩考核内容,按年度制订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和奖罚措施,督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
  2.加强规划管理,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加强宣传,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实施养殖证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并与广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涉渔部门必须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墙报、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各种渠道、方式积极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规划内容,认识规划的意义,积极投入保护与开发水域滩涂的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2)加大对渔业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力度。防止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确保水产品质量,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大事。要加强渔业水资源的管理,防止工农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尤其要加强港道、江河等重要渔业水源的保护,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不得向养殖区、增殖区、资源保护区排放(倾倒)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未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的废水或垃圾。同时,要加强渔业水资源的水质监测,减少渔业生产自身对水资源的污染。
  (3)实施养殖容量控制制度。实施养殖容量制度,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对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或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值、病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应查明原因,如因环境污染且属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的,应根据情况对养殖结构布局进行整治或压缩养殖开发规模;如属外源性污染引起的应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综合治理。要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养殖规模、密度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养殖品种结构渐趋合理,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水域滩涂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水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4)加快渔业设施现代化建设。以建设标准化养殖池塘示范区和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为抓手,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加快渔业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强渔业机械与现代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提高渔业机械作业配套能力,以现代化的设备来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同时,要继续加强渔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反映水产品供需情况、市场价格动态,分析市场供求与价格变化趋势,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指导作用,为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广大渔民提供服务。
  (5)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市、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和处理养殖水域污染事件,保护养殖渔(农)民的合法权益。履行养殖环节的执法监督职责,对养殖生产中苗种、药物、饲料的使用及质量等方面实施执法监督管理;对损害养殖渔(农)民利益的行为依法予以打击,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对荒废、侵占养殖水域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其责任。要加强渔政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重点镇配备渔政监督管理人员,为渔政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以保证及时履行监管职责和查处违规、违法案件。
  3.加强服务引导,积极推行体制机制创新
  (1)不断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面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创新渔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组建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团,逐步建立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断推动渔业经营机制创新。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增强渔业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2)逐步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渔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加强渔业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和稳定基层推广组织,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了解最新技术信息,指导养殖生产;积极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渔业新跨越。大力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直接参与渔业开发,对于合法性收入给予政策支持和保证。
  (3)加快建设渔业服务支撑体系。大力鼓励、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鱼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渔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苗种繁育体系和品种的改良、驯化、引进等良种苗种基地建设,保证全市水产增养殖对优良苗种的需要。把技术培训作为重要职责,加快培训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4)积极健全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一是要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善于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制定积极的激励政策,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水产养殖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二是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渔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发挥各级政府对水产养殖业的引导作用,财政经费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种子种苗、资源增殖、设施渔业、病虫害测报防治、水环境监测、科技成果推广、标准化特色基地、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一些公益性、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的领域倾斜,逐步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体系。三是要完善水域出让金支渔基金制度,将水域出让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业服务体系建设、渔业资源增殖保护以及渔业科技投入等。
  (5)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健康养殖是模拟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养殖,是实现水产养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在今后养殖生产中全面推行。今后,我市要在巩固发展传统优良品种养殖的同时,坚持分类指导、各有侧重,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优势产业区和特色产业区,将发展特种水产业与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与产业化经营、休闲观光结合起来,与现代化渔业示范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水产品,提升养殖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