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2-16 信息来源:市农委

各县(市、区)农委、开发区社工局、城南新区农办:

根据《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365体育投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委组织编制了《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365体育投注:农业委员会

                 

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好“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365体育投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推动盐城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备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风险挑战,全市农业系统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黄河故道开发等众多机遇叠加的独特优势,紧扣“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全面组织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持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形势,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

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先苏北。据省2015年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结果,我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综合得分为82分,列全省第9位,跃居苏北五市第一;9个县(市、区)东台市继续保持在第一区间,盐都、亭湖、大丰3个区全部进入第二板块,总席数位列苏北第一。

2、粮食生产登上140亿斤新台阶。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40亿斤大关,2015年总产达141.6亿斤,较2010年增加11.3亿斤,实现超历史的“十二连增”;全市整体实现稻麦单产“吨粮市”目标,建成“亩产吨粮县”5个,占全省近1/4。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地级市。

3、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规模。2014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2015年达1073.51亿元,较2010年增长41.4%,列全国第一位;农业增加值达547.16亿元,比2010年增长48.8%,总量列全省第一,居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三位。其中,粮食、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全部实现“双百亿”规模。成功承办第十五、十六、十七届江苏国际农洽会,农业外向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4、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97.56万亩,比重达16.05%,提高6个百分点。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家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92%,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提高33.5个百分点。农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建成电商平台、网店3370家、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4家,网上销售农产品突破50亿元、品种比例达36%;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企业、示范点5个,全国首批美丽乡村4个,建成休闲观光农业景点245个,年综合收入达24.4亿元,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5、农业生产方式出现历史性飞跃。联耕联种改革创新在全市全面推开,总面积达460万亩,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江苏农业创新十大举措、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奖。9条现代农业示范带初具雏形,建成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和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县全覆盖。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较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应用,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总量突破28万人,培育程度达2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6、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规模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85%。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监管体系、检测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获证总数达2009个,“三品”比重超过35%,居全省前列。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江苏著名商标50个、名牌产品25个。

7、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民人均收入达15748元,比2010年增长80%,列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76:1,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从2014年开始超过家庭经营收入。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难得的机遇。总体分析,“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盐城农业发展将处于一个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期、农业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期“四期并行”的格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宏观政策环境更为有利。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将“三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要求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政策与文件。二是新的国家战略强力支撑。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启动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战略和耕地休耕轮作试点制度等开始实施,盐城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必将获得更多的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三是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带来新动能。现代装备、生物技术等进一步武装农业,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将更加广泛,“互联网+”等新业态正在迅猛发展,都将给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带来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四是财政支农、城市反哺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和最现实的比较优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农业的支持将更加有力。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融合发展格局将更加明显,后发优势将更加明显,都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五是社会需求多样化产生积极影响。现在,农业不仅要满足吃得饱,还要吃得放心、吃得好;不仅要满足物质消费需求,还要满足休闲娱乐等精神享受,社会对农业更高的需求将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将更加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农业发展下行压力加大。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农业也表现为整体发展速度放缓。农业增加值增速已由2012年的4%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3.6%。二是农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剔除经济作物中的棉花、油料,我市粮经比仅为7.4:2.6,高效设施农业比重为16%,不少地方还是传统的稻麦二元生产结构。知名品牌不多,同一产品品牌多而杂,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农业外向度不高,农产品出口总额一直没有突破2亿美元,仅占全省的5%左右,农产品多以资源、初级产品上市。农民收入结构不优,40%以上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三是农业发展要素制约日趋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耕地资源、农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加快流出,农业人才队伍断层、技术弱化,从业人员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全市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58.1岁,其中60岁以上的占56.2%。农业生产用工、用地等成本持续上涨,农业发展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农业比较效益呈现下降趋势,“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持续凸显。四是农业发展多种风险并存。近年来,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高发,自然风险、生产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市场风险也在逐步加大,“两大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我国加入WTO的15年保护期满,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带来了农业发展空间受限、农产品市场空间受限、农业效益空间受限、农民增收空间受限,给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给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着力构建集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和绿色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协调、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产出高效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职业化、装备现代化“六化”水平,推动盐城农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二)目标任务

1、确立一个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形成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绿色农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出决定性的步伐,在苏北继续保持领先、在沿海力争当先,东台、盐都、大丰、亭湖等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达到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标要求。

2、突出三大重点任务:“十三五”期间,坚持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高效设施农业比重达到20%,粮经饲比达到6:3:1;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以上;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6%;秸秆还田率稳定在70%以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95%,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85%,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种植业“三品”占比达55%,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7%,打响10个以上国内有影响、市场有竞争力的盐阜“绿色品牌”。全市单位农用地农业增加值达3200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25000元,年均增速分别保持在3.5%和10%以上。

(三)发展战略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协同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供给体系创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2、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把绿色发展作为“靓丽底色”,着力构建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四位一体”绿色农业体系。改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资源集约、环境优化。拓展农业生态和休闲功能,建设美丽家园。

3、实施精准发展战略。把精准发展作为“鲜明导向”,注重发挥沿海生态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精准谋划、精准设计、精准选择、精准施策,科学优化布局,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区域发展之路,构筑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结构新框架,真正让盐城农业发展的“大潜力”变为现实转型的“强优势”。

4、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把融合发展作为“现实路径”,突出大产业战略布局,着力把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休闲观光及农业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5、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把开放发展作为“拓展空间”,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 突出“建基地、强主体、拓市场、引资源、搭平台”等五大发展重点,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强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在扩大开放中拓展新空间,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引进吸收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全力把我市打造成江苏开放型农业的前沿阵地。

三、发展重点及重大行动

(一)发展重点

1、建设精细农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细分产业分工,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精细化加工,向农业的深层次、多层次进军,构建粮经饲协调、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精细农业发展格局。

2、建设精品农业。树立大食物、大农业观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综合考虑粮食及其他各类食品的供求平衡,变生产供给为有效供给。树立食品安全观,注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走出一条综合竞争力强的精品农业之路。

3、建设精英农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主体的中坚力量,留住一批以高素质青壮年农民为主体的有生力量,招引一批以立志务农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新生力量,打造具有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推广队伍的精英农业。

4、建设精美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化、发展方式模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投入品使用减量化、面源污染防治精准化“五化”同步,形成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协调、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和谐交融的精美农业发展模式。

  (二)重大行动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目标,按照“调粮、压棉、减油、扩特经”和“上规模、提质量、创品牌、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亮新兴产业,着力推动粮食生产、蔬菜园艺、畜禽养殖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积极探索产粮大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路径,切实增强粮食绿色产能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高产增效创建、绿色增产创建、亩产吨粮创建活动,深化粮食绿色增产和产能建设行动,普及良种良法,建设良田沃土,推广绿色防控,着力建设百亿斤粳稻产能基地,积极打造全国知名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重点创建专用小麦、沿海啤酒大麦和双低油菜、渠北小杂粮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园艺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市场导向和特色化、精品化思路,按照调优产业布局、调特高效品种、调准上市季节的基本思路,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着力创建一批蔬菜园艺规模特色基地。以提升千亩连片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永久性菜篮子基地、供沪蔬菜基地为抓手,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蔬菜园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适当控制西甜瓜、葡萄和草莓等饱和产业,发挥优势壮大大蒜、西葫芦、梨果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甜叶菊、何首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重点在沿海和黄河故道开发地区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加快养殖业生态健康转型调整。着力推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的养殖模式,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发挥主产区的产能优势,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积极发展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禽,大力发展生态猪、花凤鸡、肉鸽、兔等特色畜禽,满足市场对优质、特色产品多元化消费的需求。深入实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养殖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大型集约化养殖企业,持续提高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调优规模养殖结构。大力推进流通方式转型调整。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冷链的有机衔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不断扩大农产品订单生产规模,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牵头成立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扶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等业务,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实现由生产合作向销售合作的延伸,不断增强流通主体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2、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突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组织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万人。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重点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群体为培育对象,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坚持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依托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采取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形式,就近就地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等因素,科学制订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明确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进行公示,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颁发农业部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统计信息库,实行电子化动态管理,其中专业技能型、服务型农民实行统计管理。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把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紧密挂钩,让有限的资源优先由新型职业农民享用,实现同等条件下的“四优先”: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和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省、市扶持项目,优先享受先进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

3、推进科技与装备武装行动,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为抓手,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建设,切实依靠科技装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市引进、培育、推广50个左右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集成推广100项左右重大农业技术,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00项以上,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内容和方法,深入推进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加快畅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2020年,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年递增1个百分点。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集成推广一批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高产高效主推技术、生产生态安全技术,运用现代物质装备改造农业。依托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载体,推进要素集聚,加快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提高重大技术推广效率和覆盖面。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突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突出绿色农业、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互联网+农业、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重视并加强区域资源整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在拥有资源、研究资源、利用资源的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之间建立联接,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延伸和转化,提升科技创新实际效果。重点推进工厂化种苗繁育、动植物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力量强、创新成果多、生产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强化实用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立足全程机械化与全面机械化,用先进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突出水稻、三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生产机械化,主攻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播、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油菜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进农机化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紧密结合,重点支持块茎类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和蔬菜、花卉的播种育苗、移栽、收获机械的示范推广,积极发展林牧渔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设备,不断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初加工机械化,大力推广果蔬等鲜食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粮食及特种农产品的烘干加工技术、豆类和干果类农产品机械化剥壳技术,以及高效植保、农机深松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4、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提升信息化引领能力。加强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全市规模设施智能农业面积比重达25%以上,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信息进村入户、农业行政网络化管理、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三个全覆盖。主攻电子农务,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围绕提高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率目标,在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建设一批畜禽、园艺智能生产示范点,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建设。重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农业全覆盖工程,全市建成300个省内一流的智能农业示范点。完善打造 “数字设施园艺”、“数字规模养殖”、“数字农产品市场”、“数字耕地质量”等4个农业地理信息平台,并通过终端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业地理信息。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远程监控和指挥中心,监测点覆盖全市重点农业乡镇,通过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及时、高效、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攻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培育一批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甚至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合网络营销的新的农产品,创新农业电商品牌,培育2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000万元的品牌农产品,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网络品牌农产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特色馆,鼓励应用微信、微博、APP、微店等现代新型电商平台。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主攻电子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常态化。重点培育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益农信息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金融、邮政、通信等运营商、服务商的合作,抓好农业公益和便民服务。按照“有热情、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基本要求,加强对信息员的多方位教育培训。全面推进“12316”三农热线咨询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捷化。用好、管好365体育投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内容更新,提升服务水平,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为广大农民和职能部门交流互动的便捷渠道和重要平台。主攻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数字化。按照打造“农业百度网”的标准,改版升级市县农业门户网站群。积极打造“农业政务微博”、“农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主动引导网络涉农舆情。启动建设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与应用服务机制,重点打造5大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探索建立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模型,为趋势分析、价值发现、预警预报、决策指挥等提供有力支撑。按照“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标准,开发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综合执法、农业地理信息、农机管理服务、市场价格监测等11个系统,打造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指挥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

5、推进质量品牌建设行动,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产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结合地方实际,制订一批适合盐城实际的农产品环境、生产、加工、农机作业等标准和技术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实行科学、统一、规范化管理,力争到2020年重点内销、外销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生产基地,推进“三品”产地认定与产品一体化认证。坚持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推行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切实加大互联网技术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信息实时上传、保存,以增强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区域化。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基础,坚持区域公共品牌与特色品牌建设相结合,按照“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的导向,抓住主要区域,抓准特色优势,抓牢重点对象,抓实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培育农产品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建立品牌农产品识别标志,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管控、产品有包装、上市有监测、销售有标志,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和“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入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六项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净化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规范生产程序,打击违禁行为,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实现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有效衔接。定期开展农产品品牌保真打假行动,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行动,加快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健康养殖、产业融合、能源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综合利用,积极控减秸秆污染。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广秸秆“五化”技术,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争2020年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突出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综合利用、实现禁烧禁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来抓,扩大联耕联种、深耕深翻,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积极培植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收贮网点,不断扩大秸秆收贮规模。充分利用秸秆养畜、草帘编制、菌类加工等产业的优势,鼓励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拓展秸秆利用新空间。大力推进生态养殖,积极控减畜禽污染。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禁养区范围内需搬迁养殖场全部完成关闭搬迁;所有直排、超排养殖场(户)限期完成治理;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和利用设施。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90%;全面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全面完成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针对畜禽养殖逐年增长态势,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模式,促进规模畜禽场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规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大力推进减量施用,严格控减肥药污染。加快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油、节膜、节料等节约技术和新机械,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建立示范片,推广配方肥,建设智能化数字化施肥方案查询平台,开展大户个性化服务等,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减氮、磷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鼓励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多形式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因地制宜种植绿肥,逐步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积极推广施药新机械,培育发展植保防治服务新组织,努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控减农药使用强度。

四、产业布局及重点建设方向

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种植习惯、地理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创新先导和农民获益原则,积极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一)种植业

1、粮食产业

区域布局: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建设优质粮基地为抓手,推进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确保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积极发展沿海、里下河和渠北三大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沿海地区重点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和优质粳稻生产基地,里下河重点发展优质中筋小麦和优质粳稻生产基地,渠北优质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粳稻生产基地。

建设方向:全面落实水稻与小麦生产扶持政策,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化开发,建成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弱筋小麦开发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优质弱筋小麦及弱筋粉品牌,全面提高我市弱筋小麦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盐土改良,提高粮食产能水平。“十三五”末,建设一批粮食产业园,实现规模化、绿色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全市建成优质粳稻基地60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30公斤,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平均单产410公斤,建成优质啤酒大麦基地100万亩,平均单产400公斤。

2、蔬菜园艺业

区域布局:坚持市场导向,以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现代农业园区、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等为抓手,促进集中连片种植,打造蔬菜园艺产业基地。以双新大道、204国道、临海高等级公路、S331、S234等及通港大道、S327、疏港路等5条通港公路为重点,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和应用,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成果,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市、县城郊重点建设16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精品果蔬、花卉苗木、种苗繁育等,渠北地区重点发展四青蔬菜、越冬蔬菜、马铃薯等特色蔬菜等,里下河地区重点发展水生蔬菜、草莓等,在现有生产基地条件较好、原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食用菌集约化栽培。

建设方向:推进蔬菜园艺作物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加快培育蔬菜园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促使优势品种布局与优势区域资源相匹配,与加工、流通、农业服务等环节相衔接,加速构建优势园艺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园艺品牌。积极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全市建设100个以上园艺作物标准园。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积极推广蔬菜园艺生产适用机械,大力培育工厂化育供苗中心,全面普及优良品种、生态栽培、绿色植保与商品化处理等先进技术,增强蔬菜园艺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革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模式,促进园艺品种、技术、模式自主创新替代,提高蔬菜园艺技术推广覆盖面,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3、油菜产业

区域布局:以优势区域种植为主,辐射周边乡镇。优势区域为沿海一线,结合部分地区农民的种植习惯,规划东台市的头灶镇、弶港镇、三仓镇,大丰市的大桥镇、草庙镇、万盈镇、三龙镇,射阳县的洋马镇、黄沙港镇、临海镇、千秋镇等乡镇作为优质双低油菜主产区。稳定种植面积50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

建设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人体的健康需求出发,大力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最大的食用油菜、出口油菜生产基地。全面落实油菜生产产业扶持政策,着力优化生产布局,推广无公害优质生产技术,大力促进优质油菜产业开发,推进种植规模化、机械化。重点推广“高含油率”、“双低”、耐迟播、耐密植、抗倒伏、适合机种机收油菜品种,加快推进机械条播、板茬直播、毯状苗机械移栽等技术。充分发挥我市农民经纪人较多的优势,采取“加工企业+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加强农企合作。

4、特经产业

区域布局:以沿海地区和渠北地区作为发展特经产业的优势生产区域。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白菊花、甜叶菊和秋葵等特种经济作物。菊花产业,以射阳、亭湖为核心,主要布局在洋马、盘湾、兴桥、特庸和黄尖、盐东6个镇,辐射大丰的丰富、三龙和阜宁的羊寨、芦蒲等乡镇。甜叶菊产业,以沿海中南部地区作为发展主产区,主要布局于东台的曹丿、新曹、三仓和弶港等核心镇,大丰的大桥、草庙、万盈,亭湖的盐东、黄尖等辐射乡镇。秋葵产业,以东台的南沈灶、盐都的楼王、射阳的长荡、滨海的天场等为重点镇。渠北地区重点发展药食兼用的瓜蒌和白首乌。瓜蒌产业,以射阳的洋马、盘湾为核心乡镇,长荡、兴桥为辐射乡镇;阜宁的郭墅、新沟为核心乡镇,羊寨、芦蒲为辐射乡镇。射阳主要发展药用瓜蒌为主,阜宁着重发展药食兼用瓜蒌。首乌产业,以滨海为主,重点发展滨海港和振东为主的白首乌生产基地。

建设方向:通过对本地区特色农作物发展的扶持,推动特色作物高效化、高效作物产业化、关键环节机械化,把沿海地区打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作物产业带,着力把白菊花产业做成全省最大的中药特色农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把甜叶菊做成全国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基地和菊糖加工基地,把盐城打造成世界健康糖源之都;把瓜蒌产业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把白首乌产业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首乌种植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把秋葵产业做成全市有特色亮点的健康、绿色产业。

5、种苗业

区域布局:杂交水稻制种优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建湖县和阜宁县等国家级制种基地县,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5万亩和4万亩,响水县、亭湖区、盐都区各建1万亩基地。常规水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射阳县和响水县,面积分别达到9万亩、4万亩和4万亩,滨海、东台各建设2万亩基地。麦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射阳县、响水县,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8万亩和6万亩,东台市、滨海县分别建设3万亩和2万亩。

建设方向: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打破所有制、地区和部门壁垒,推动种业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到2020年,全市培育2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个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秩序,开展县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种子监管技术支撑网络,到2020年建成2个省级达标检测中心、7个县级检测室。推进现代化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建设。以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大丰、建湖和阜宁三个县为重点,按照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目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推进现代化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建设。大丰区率先实现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由供种向供苗转变,大力推进水稻商品化育秧和园艺商品化育苗,力争做到每个万亩以上基地基本配备1个以上育供苗中心。到2020年,新增连片300亩以上200个,5000亩以上5个,母本机插达60%,收获机械水平达到80%,种子烘干90%。

(二)畜牧业

1、家禽产业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灌溉总渠以南为主的良种蛋(肉)鸡产业带,灌溉总渠以北为主的优质草鸡产业带,里下河地区为主的水禽产业带。到2020年,家禽饲养量稳定在3亿只,其中栏存蛋禽达0.8亿只。

建设方向:加快推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四位一体”养殖模式,加大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示范创建和带动辐射力度,提升设施装备水平,着力提高生产性能,促进高产高效。积极发展禽产品加工,重点培强壮大悦达禽业有限公司、建湖县鸭圣集团、东台花凤禽业有限公司、大丰市添寿禽蛋生产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鸡白条屠宰上市,蛋品包装上市。突破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各类禽产品品牌,重点打响盐城鸡蛋、东台花凤鸡蛋、苏北草鸡等区域性品牌。坚持开发与保种相结合,加强对地方优质家禽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行蛋肉、土洋并重。

2、生猪产业

区域布局:建立覆盖全市的生猪产业带,着力打造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阜宁等六大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突出发展阜宁生态猪生产基地。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100万头,其中年出栏量稳定在750万头。

建设方向:在标准化规模养殖上求突破。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四位一体”养殖模式为方向,走农牧循环、种养结合之路,切实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以温氏集团等为主体,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生产模式,提高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建立推广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全程质量控制,规范投入品使用监管,加快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品种改良上求突破。大力推广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新品种,提高我市二元母猪的比例,提高良种覆盖率,发展优质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优质三元猪出栏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在产业化发展上求突破。以中粮肉食等为重点,做大做强肉品加工企业,新建精深肉品加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鼓励大型养殖场创建产品品牌,自产自销,促进产业化发展。在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上求突破。加强地方品种资源灶猪的保护,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以开发利用。

3、奶牛产业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东台、大丰、射阳、亭湖等四县(市、区) 奶牛养殖带。到2020年,全市奶牛饲养规模达到5万头。

建设方向:发展大型奶牛养殖基地。承接上海、苏南等奶牛养殖基地向我市转移,发展规模大、档次高的奶牛养殖基地。大力推进“射阳辉山乳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十三五”期末力争建成3万头存栏养殖场。发展乳品加工企业。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上海光明、综艺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加工企业来盐投资奶牛养殖场的基础上,建设配套的乳品加工厂。不断扩张泰来神乳业、宇航乳业等本地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推进全市奶业发展上台阶。推广奶牛良种繁育技术。利用光明集团等大型养殖基地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发展推广奶牛育种、胚胎移植等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奶牛产乳量。

4、肉羊产业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东台、大丰、射阳、亭湖、滨海、响水等地的沿海优质肉羊产业带。到2020年,全市肉羊饲养量达500万只。

建设方向:变革饲养方式。积极推进肉羊规模化饲养,扩大沿海主产地产能;建立适合沿海规模饲养的高架羊舍,实现肉羊“羊舍高架楼式化”;推广杂交肉羊综合配套饲养技术,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完善良繁体系。建立健全山羊良繁体系,引进适合当地饲养的体形大、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的波尔、萨能、努比等外来优良山羊品种为父本,选择体形较大、毛色纯正、繁殖性能高的本地母羊为母本,大力推广山羊鲜精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改良本地山羊,着力提高肉羊出栏体重。加强饲草开发。着力引进适合盐碱地种植的牧草,在肉羊生产区域建设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加速产业化开发。重点扶持亭湖乾宝牧业湖羊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积极培植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区域品牌。培大育强华东山羊交易市场,促进山羊流通业发展。

5、特种经济动物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东台、射阳、大丰兔,盐都肉鸽,东台、大丰鹌鹑、乌骨鸡,建湖火鸡等产业,大力鼓励发展符合本地地理条件、迎合市场需求、养殖效益高的其它特种经济动物。

建设方向:选择适宜的养殖项目。因地制宜,根据我市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选择有一定市场需求、市场相对较大适宜发展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项目。加强良种推广。引进优良品种,杜绝假种劣种,实行自繁自养,积极推广人工授精等配套技术改良品种。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推广规范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应用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全价颗粒饲料饲喂技术,提高成活率和生产水平。提倡科技联合、产销结合,促进规模化生产。加强综合开发。促进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强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加工质量,打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

1、农产品流通业

区域布局:在沿海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6—8个,重点建设以市区综合市场为主,沿海各县(市)基地及专业市场为辅助的“一综多专”、“一主多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重点在亭湖区建设市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近20万平方米的交易服务大厅和大棚,设立冷冻、冷储、电视监控、市场中介服务等配套机构和设施,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交易争取实现全程电子化;建立国内电子拍卖市场,实行包装规格化、重量标准化、质量等级化、客户会员化、交易电子化;投资建立一处大型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上市蔬菜抽检,保证交易产品的安全,着力建设一个放心、省心、安心的苏东第一农产品批发市场。

建设方向:水、电、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交易区的交易场地交易大棚和商住用房建设;库房和低温库建设;商贸中心大楼建设:提供办公、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的设备购置;自动污水处理场建设;封闭式垃圾楼建设;配套建设生活区、餐饮、娱乐、邮电、通信、银行、运输等服务机构的相应建设。

2、休闲观光农业

区域布局:立足沿海森林滩涂、里下河湿地风光、都市城郊休闲等三大自然资源,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按照“一圈四带”布局重点推进。城郊都市休闲圈,以盐城大市区客源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城市近郊型的休闲度假旅游模式,打造一批吃、住、游、娱、摘、购一体的度假村、休闲农庄、采摘乐园、农家乐。204国道农业体验风光带,利用沿线本土乡村景观特色,对现有农业园、观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集采摘、体验、娱乐等为一体的最具魅力休闲农业乡村走廊。沿海滩涂风光带,挖掘沿海滩涂资源,突出海盐文化、渔俗文化,重点发展休闲渔家、滩涂观光、沙滩乐园、海滨度假,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滨休闲农业发展带。里下河水乡风光带,以水乡湿地风光、乡村民俗体验为特色,重点打造湖荡湿地精品生态休闲农业产品。古黄河生态风光带,依托古黄淮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特色古镇、云梯农庄、黄淮人家等古黄河休闲农业风光带。

建设方向:按照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最美后花园”的总目标,着力拓展农业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科普体验和文化传承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争取吸引投资者前来考察并投资兴业,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突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拓展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功能,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增强休闲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掠夺性经营,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创造性地开发一些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值的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3、社会化服务业

区域布局:在全市建立起服务高效、覆盖到边的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得益彰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培育20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1000个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建立年度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发布制度,每年集成创新与推广50项左右农业重大技术;累计建立20个省级、100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到2020年,建成科技专家、推广人员、职业农民互联互通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积极引导土地、资金、技术、装备、人才等资源集聚,实现农业机械与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引导和扶持规范运作的农机合作社500个,合理配置农业机械的家庭农场1000个。扩大农机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农机作业总收入突破50亿元,其中参加跨区作业机械7000台以上,跨区作业收入8亿元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服务网络,鼓励支持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投资兴办和提升农机维修中心(点),到2020年达到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维修综合体,每个镇至少拥有两个以上三级农机维修点。

建设方向: 着力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联合机制,提升产学研服务水平。设置农技推广岗位,引导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实现院校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有机结合,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全面接轨,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推行农技员包村联户制度。探索农技人才编制储备机制,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引导推广政校、校企联合定向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做法,大力培养农技推广后备人才。培育综合高效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整合农村服务资源,加快发展要素优化组合、利益联结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优势,成立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注重引导和规范提升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新领域。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保鲜、物流、生态循环农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开拓市场预测、信息传递、农产品开发推介、人才咨询管理等新领域。支持农村供销社发展农资、农产品流通业,使之成为社会化服务重要力量。大力支持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种子种苗、农业信息、农产品流通等服务领域。在粮食主产区,扶持新建一批集粮食收贮、烘干、加工于一体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企业。探索政府购买科技服务形式,加强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建设,到“十三五”末,每个行政村都有规范化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至少有1名农技人员开展服务,原则上畜牧业主产区每个行政村有1名村级防疫员。

五、重大工程

1、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效益”大局,高举绿色发展旗帜,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广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模式,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能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推动盐城“粮仓”绿色转型。全面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坚持把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作为保障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试点和耕地轮休轮作试点。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高产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和退化耕地修复,积极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坚持种养结合,优化耕作制度,发展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提高商品有机肥使用比例,努力保持土壤肥力的持久性。强化绿色集成技术配套。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主动顺应联耕联种、秸秆还田发展趋势,以“四主推”为重点,以高产增效创建为载体,突出推进绿色模式攻关,总结、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增效集成技术模式。强化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控减直播稻、寄种麦,重点推广小麦复式联合作业集成技术,切实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组织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程,推广应用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控措施,全面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型农药,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使用。促进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逐步实现宣传到所有农户、应用到主要作物、覆盖到全部耕地。积极推广施用有机肥、复合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突出发展规模经营。加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商品化集中育秧、机械化作业、植保统防统治、生产资料统供、产后分等分级、烘干包装、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化服务。坚持问题导向,重抓扩面提质,更大力度推广联耕联种,基本实现联耕联种模式稻麦适宜产区全覆盖,推动联耕分管向联耕联管、联耕联营过渡升级,最终发展成为规范化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

2、“菜篮子”生产基地提升工程。“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是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要探索适合盐城特点的蔬菜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管、服务和指导功能,继续深入推进16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全面建成20万亩高标准的永久性蔬菜基地,真正做到生产有序、农民增收、市场稳定、市民得益。全面提升基地设施条件。基地要集中连片,远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产地周围3公里内无污染企业,土壤、灌溉用水、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要求。改善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升级基地灌排设施,重点加强基地灌溉水源、灌排泵站、管道输水及沟渠等工程建设,基地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的要求。田间主干道和支道进行了路面硬化,生产用电设施,配套农资、农机具库房等设施配套到位。全面提升建设档次。基地内,积极发展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连栋大棚,推广普及多功能农膜、粘虫色板、杀虫灯、环境灭菌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遮阳网、防虫网与喷滴灌“两网一灌”生态栽培,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应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保障蔬菜品质和安全。全面提升蔬菜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水平。结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加强蔬菜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围绕设施构型优化与机械化生产、设施连作障碍防治、设施蔬菜周年生产、夏秋叶菜安全抗逆栽培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立足蔬菜基地生产可持续,积极推广立体种植、水旱轮作等种植新模式,探索土地流转、生产组织、社会化服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机制与生产营销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技术人员与蔬菜基地挂钩,按照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菜单化、生产模块化、全程标准化的要求,加强技术与种植模式的总结、示范与推广。全面推进产销信息共享。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蔬菜基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365体育投注化,市场流通信息的共享化,将永久性蔬菜基地建成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工程总投资5亿元左右,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亿元,经营主体自筹3.5亿元。

3、畜禽生态规模养殖提质工程。认真贯彻实施畜牧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力度,新建场实行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畜禽圈舍、自动化养殖设施与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全面推广应用生猪高效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规模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肉羊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配套技术、林禽立体种养技术等畜禽养殖新技术。积极创新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大力推广农牧循环、林地立体种养、有机商品肥加工、发酵床养殖等综合利用模式,实现畜禽粪便生态化利用和无害化排放。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要将畜禽粪肥经堆积发酵腐熟后直接还田;大中型规模场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建设异位发酵床处理或配套沼气工程,与周边农田、蔬菜园艺基地相结合,积极发展商品有机肥,大力提高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大力保障畜禽健康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制定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饲喂安全高效饲料,实现生产规范化。“十三五”期末,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规模适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常态化。

4、开放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争创一批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按照外向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鼓励引导企业自建出口产品原料生产基地50个以上。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申报和认定,进一步扩大现有20个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市、县(市、区)现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坚持“科学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原则,重点加强东台、射阳两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加快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发展农业高科技和开放型农业为重点,在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台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层次;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示范园区重点推进两岸渔业设施养殖、远洋渔业、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冷链物流、渔业贸易、市场销售及休闲渔业等,推进两岸渔业深度合作。建设盐城农产品国际贸易物流园。充分利用我市海空两个一类口岸优势,在大丰港区建设盐城农产品国际贸易物流园区,努力建设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进出口集聚区与活跃区。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以盐城生物工程学校、县(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重点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分产业、对专业技能型分工种、对服务型分岗位开展全产业链系统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以县级农业部门为主,因地制宜分产业、按类型制定认定条件和标准,规范开展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个人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教育培训登记和年审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全市每年新招生500名以上,重点对有学习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村社会事业服务者以及农业农村新增劳动力,开展公益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就地就近、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理实结合”的教育模式,进村入社到场办学,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教学安排与农时农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选拔表现优异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培养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计划。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改善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提升其教育培训能力。至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10个空间课堂,60个固定课堂,200个流动课堂,150个田间课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队伍建设计划。以提升教学能力和规范化管理能力为核心,对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队伍。定期培训考核教师,实行优胜劣汰,建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专兼职师资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鼓励教师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促进教师师德和师能双发展,提升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6、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围绕“先行先化、全程全面、安全安心、增效增收”主线,补短板、提效率、增效益、强效应,促进农业机械化先行先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主抓、市场主体、政策扶持、三级联动”的推进模式,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注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镇(涉农街道)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0%,达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整体实现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的基本机械化。大力推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市粮食规模种植烘干机械化水平达到70%,新增批处理能力不低于15吨的烘干机2000台,烘干能力达到3万吨/批次。围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突出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加快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引进示范,建成50个以上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提升机械化统防统治水平,降低农药用量,到2020年新发展无人植保飞机300台,发展高效植保机械3000台以上。稳定和扩大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大力推广大马力拖拉机、铧式犁、还田播种复式作业机械,到2020年,新增配套机械3000台以上,稻麦秸秆还田率稳定在70%左右。加快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每个至少建成一个县级农机维修中心,每个镇建成1-2个三级以上农机维修点,达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镇、大修不出县。全面提升农机合作共用水平,到2020年培育农机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500个,作业服务面积万亩以上的农机示范合作社500个,农机合作组织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业效益进一步提升。加强农机人才培养,培育适应发展需要的农机管理、科技服务和实用复合型农机人才3万人次以上,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鉴定人数10000人。坚持科技创新,推进智慧农机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市级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农机试验检测、农机具示范平台、安全监管服务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互联网+”农机生产销售、农机作业管理、农机维修、农机培训推广、农机合作共用、农机安全监管,提高农机信息精准化管理水平。

7、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工程。突出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行政管理服务及信息进村入户等内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在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养殖场、家庭农场等开展设施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温室大棚园艺蔬菜种植、大宗作物大田种植等领域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0个,发展智能农业、精确农业。建设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产品、农业企业、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网上营销,支持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打造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0个。建设行政管理业务系统。以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指挥水平为主要目标,重点建设农业资金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综合执法、农业地理信息、市场价格监测、生猪屠宰监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农机安全监管、农业环境监测、粮食生产监测等10大系统。建设为农信息服务大数据。重点建设“三品”认证、农作物品种、病虫草害防治、作物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技术、农业电子商务基地产销、休闲观光农业等8个数据库。建设“益农信息社”标准社。创新建设模式,在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开展“益农信息社”标准社建设,强化村级站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全市共建160个标准社。

8、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按照“无害化、零排放、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积极探索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功能由单一注重生产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促进规模畜禽场资源循环利用,并积极发展商品有机肥,减少污染物排放。“十三五”期间,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250处。鼓励设施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在成片粮棉油生产基地、果园、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内贮存和利用沼液、沼渣施肥,鼓励在高效设施大棚内深埋秸秆,并利用特定的菌种处理,增加棚内的气温、气肥和土壤肥料,提高作物品质。“十三五”期间,建设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25个,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镇5个、示范点(园区、企业、村)20个。

9、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提升工程。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围绕健全完善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管理、质量监管、质量检测、质量追溯和诚信自律等“六大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主攻薄弱环节,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措施,市县两级农业主管部门按区域分别落实监管责任人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全员监管责任制,明确到村(居)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面落实“三定一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涉农村(居)村级协管制度,明确协管人员和责任,推进政府购买村级协管服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督查等日常监管常态化,重点监管对象全覆盖。提升质量检测控制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的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充分应用现有检测手段,对重点监管对象的农产品实现抽样检测全覆盖,加大对“三品”等品牌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增加监测频次,提高预警水平。每年市本级监测数量达到1000批次、县级监测数量达到300批次以上。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体系。加强产地准出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制度,建立和运行“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在全市建立100个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基地,逐步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能力。

10、现代农业示范载体建设工程。建成东台、建湖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节点开发、串点连线、扩线成面、纵深推进的要求,实行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条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带,到2020年9条现代农业示范带全部建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全面提升一镇一园区,“十三五”末实现市级以上园区乡镇全覆盖,继续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开展一二三产各类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每年省、市园区新招建1个以上项目,进一步完善提升园区三新展示、示范培训、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在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科普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拓展,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快农家乐、农展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新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破除过时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步骤进度,落实工作责任,把每一项工作量化为指标、细化为项目,使各个方面有任务、有压力、有动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注重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理念,全面宣传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大行动和重点工程,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服务指导。切实加强农业队伍建设,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农技人员素质提升行动,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新鲜血液,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大力提升农业管理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加大依法治农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扎实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实行批管分离制度,精减优化审批流程,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不断深化“四位一体”绿色农业、“电子四务”农业信息化、“五化同步”生态农业等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行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四公开五到户”、农机安全监理服务“八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360”、农业执法“333”工作制等服务模式,大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强投入支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继续争取市县级财政对农业增加投入,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粮食生产、设施园艺、规模畜禽等重点领域,农业科技与装备、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等重点环节,以及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优先将列入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予以财政支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项目向上对接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市现代农业建设。

(四)加强考核评估。做好跟踪监测评价,把规划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个年度,加强对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定期总结工作。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规划内容,引导各地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规划内容落地生根,扎实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