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9-05-24 18:50 浏览次数: 字体:[ ]

 

 

第一篇 发展基础

第一章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二章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机遇挑战

第二篇 总体要求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三篇 发展目标

第四篇 主要任务

第一章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建设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节 实现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技术突破

第二章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 壮大各类创新主体

第二节 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第三节 整合产学研合作创新资源

第三章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第一节 构建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二节 建设产业创新重点园区

第三节 建设一批特色中小科技型企业园区

第四节 加快创新型乡镇和社区建设

第四章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第一节 建设领军人才高地

第二节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第三节 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第五章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一节 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第二节 全方位培育创业主体

第三节 全面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第六章 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第一节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第二节 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

第三节 优化知识产权创新培育环境

第七章 加大科技强农力度

第一节 建设现代新型科技农业

第二节 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第八章 推进科技富民惠民

第一节 加强科技交通建设

第二节 促进科技服务教育

第三节 加快科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强化社区科技服务

第九章 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

第二节 加强科技咨询服务

第三节 深化科技金融服务

第四节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一章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章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与实施

第三章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子规划的编制

第四章 注重规划评估与动态调整

 

 

 

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本着紧贴市情、简便操作、适度超前、策应全局的基本原则,制定本规划。

第一篇 发展基础

第一章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较好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

——资源集聚优势日益凸显。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0.9%提高到2015年的1.8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8.5万人。引进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1427人,引进省创新创业高层人才的总量从全省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全市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人才数467人,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53家企业列为省上市培育计划入库科技企业,47家企业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84家企业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总数达40家。全市完成专利申请8.5万件,是“十一五”期间申请总量的4.4倍,获得授权专利2.6万件,是“十一五”期间授权总量的3.6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3件。

——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速。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为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幅30%以上。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55.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8.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3.58倍。

——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江苏盐城国家高新区,获批筹建盐南、建湖两个省级高新区。科技孵化器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创建了26个国家级、省级产业基地品牌,15家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基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2个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产业园,3个产业园获批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3个园区被列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8家研发机构被列为省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大丰区获批国家级“江苏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出台科技政策类文件28份,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00多家。发展众创空间57家,其中13家众创空间、3家众创集聚区获得省级认定,成立了365体育投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中心,组建了365体育投注:众创空间联盟、盐城创客联盟等社会组织,构建了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创业服务体系。先后引进省内外风险投资、创投机构23家,成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苏科贷、金科通、股权托管交易、股权融资、创新券等科技金融服务,政策、资本、平台等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二章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尚不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仍有空白,发明专利拥有量偏少,密度偏低。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维权执法仍需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创新欠活跃。

——科技创新载体质量亟待提升。科技创新的硬件建设力度较大,但研发服务平台软实力较弱,存在“壳大仁小”的明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理想。科技孵化器功能不强,入孵、加速、量产的速度不快。虽然一大批企业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但技术开发能力有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能力偏差较大,实际效果低于预期。

——高新企业集群效应不够明显。分布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业态雷同,规模偏小,缺乏上下游产业呼应,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聚合效应不显著,集群特征不明显。多元投资体系不健全,亟待植入众创空间、物流物联、互联网+等创新要素,以促进规模化发展。

——创新资源仍需充分集聚整合。科技人才总量、结构均为短板,不仅科技型企业家、创业家、投资家数量偏少,而且中端工程类科技人才、一线基础科技人才队伍亟待在抓引进、强培育、减流失上下功夫。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技术集成、产品研发缺乏科技金融支撑。天使、风投、创投、众筹以及各类科技基金组织亟待丰富发展。各类载体平台的功能配载、机制创新、政策体系等需要梳理整合,以激发体制内外共同作用的强大合力。

第三章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机遇挑战

当前,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作为重大国策,体现在一系列大政方针中,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历史时期的行动指南,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战略。

我市地处“一带一路”连结点,坐拥国家制定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叠加机遇,“十二五”期间奠定的发展基础,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迈进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综观全国全省及周边形势,我市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中低端制造业仍为支柱产业,大幅度提升科技实力,打造传统产业的全产业链升级版,支撑主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渠道仍不畅通,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亟待完善,科技政策的精准度和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 总体要求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推进创新环境与载体建设,以有效创新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章 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催生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示范城市为主线,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全面实现。

——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支撑绿色发展。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内生发展的强大社会动能。拓宽科技惠民渠道,增强科技进步的民生获得感。推进资源节约集约、环境优化友好的产业发展,以技术进步助推循环经济,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动力,强化专利创造、运用、保护,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大力培植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科技创新创业战略。以健全技术创新链为重点,发掘创新创业资源,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引进、培育、用好高水平创新人才及团队,创新科技金融,活跃创投资本,繁荣技术市场,培植我市科技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三篇 发展目标

2020年,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稳居苏北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进位争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发展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跃升到苏中三市同等及以上水平。科技载体平台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框架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翻番,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同等城市先进行列。

——创新中心建设快速发展。到2020年,新增10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国家级公共服务研发平台,100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以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内核,形成覆盖全市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科技创新网络。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整体水平领先苏北、赶超苏中,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立专利集群管理的示范区,建成3个以上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达10%,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幅达1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150件以上,主持起草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10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或超过65%

——产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5%以上,力争达到40%;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产值年均增幅20%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现。形成常态化、针对性、协同性的研发人才集聚和资本投入,产生2000项以上的原创成果,培育2500只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6个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培育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推动100家左右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成功上市。

——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科技型人才和团队2000名(个)以上。实施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三百工程”,即五年培育100名以上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家,100名在科技新行业创造实业经济的创业家,100名具有敏锐投资眼光的科技投资家。实施科技实业大军“三万工程”,即全市五年培养造就10000名以上出具有科技素质的一线生产管理者,100000名以上现代技术工人,50000名以上现代农业技术工人。

——科技兴农惠民质量提升。在农业科技、资源与环境、交通科技、智慧城市、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突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控制性资源开发利用,以科技手段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约束性指标得以实现。大力开发和推广各类惠民科技产品,提升全民参与科技进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现场创新的成果纳入科技政策支持范围,增强全民科技素质,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

1   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目标

 

2015

2020

年均增幅(%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1.82 2.5以上 0.14

科技进步贡献率(% 535 65 2.3

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人) 52.3 110 221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43 5 21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8.7 40 2.3

科技服务业规模(亿元) 82 300 53.2

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亿元) 22 50 251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384 1000 321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1200 3000 30

  

第四篇 主要任务

第一章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建设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推动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强化创新源头供给。着力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创新网络体系。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着力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制体制,突破创新瓶颈制约。

    实施我市传统产业“全产程技术升级促进计划”。面向传统纺织、玩具、化工、农药、机电、汽车、食品加工等传统企业,点线面结合,全面梳理全产程技术比较弱项,逐一编制技术升级方案,推动高起点、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向技术产品化方向发展。以此为基础,建立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把工业制造2025、互联网+有机结合到传统制造业,带动产业全面升级。到2020年,努力建成国家和省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确保建成8-10家市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合理布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推动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大数据、智能制造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先行先试。鼓励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等融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丰东热处理、中科睿赛环保、丰海新能源等企业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立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实行规划引导、滚动培育、基金扶持等方式,支持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业前沿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制及产业化、市场化等措施的落实。

力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东风悦达起亚研发中心、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国家动力电源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新能源汽车专业孵化器建设,搭建北欧环保创新基地、中美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推进新能源淡化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氢能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基地、海洋生物质资源产业研究院建设,建设国家级风电评定中心、风电研发中心,深化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建设智能终端研究院、智能手机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省级科技产业园,建设不锈钢制品产业园,提升不锈钢研究院建设水平。

2   365体育投注:“十三五”科技创新重点载体

编号 创新载体(园、区)

1 江苏大丰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开发园区

2 江苏亭湖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开发园区

3 江苏射阳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开发园区

4 江苏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5 国家高新技术盐城大数据产业化基地

6 联合国UNDP氢能技术开发应用盐城示范基地

7 盐城生物制造及清洁化工生产创新基地

8 盐城新能源汽车科技孵化及产业基地

9 盐城环保科技科技企业孵化器

10 建湖航空科技产业园

11 盐城大数据众创集聚区

12 盐城不锈钢制品科技产业园

13 建湖节能光电科技产业园

14 盐城国家高新区智能手机产业园

15 亭湖防爆阻燃新材料产业基地

16 响水超薄型钢制品及超强模具钢研发基地

17 阜宁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基地

18 盐城城市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开发试验基地

19 盐城沿海滩涂资源产业化研发基地

20 盐城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21 中韩产业园盐城创新基地

 

365体育投注:“十三五”重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编号 重点技术创新平台

1 南京大学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2 中科院过程所江苏环保工程研发中心

3 西南交大与中车集团轨道交通盐城研发中心

4 盐城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

5 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东台分中心

6 盐城海洋生物产业园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

7 盐城氢燃料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

8 盐城海洋藻类综合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9 江苏未来网络研究院盐城技术应用研发推广中心

10 建湖航空产业研究院

11 响水金属材料加工研究院

12 盐城美容产业研究中心

13 盐城工业智能化设计研究院

14 中德合作科学技能工业训练中心

15 盐城科技情报定制化服务中心

16 国家领军人才盐城创新驱动服务中心

17 盐城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18 盐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19 盐城科技综合智库

第二节 实现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技术突破

按照《中国制造2025盐城行动计划》,以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为抓手,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标杆,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新产业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新产业经济占制造业比重达到70%

汽车全产业链工程。紧扣突破关键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积极招引车用发动机、变速箱及其总成、轮毂、发动机及底盘控制系统等项目,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加快发展设计、研发、试验、检测等汽车服务业,培育壮大汽保、汽车改装、汽车金融、汽车文化等汽车后市场。支持东风悦达起亚研发中心、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内知名的汽车研发设计和运动驾乘体验中心。

新能源汽车工程。重点突破轻量化乘用车、燃料动力和电机控制技术。推动奥新轻量化乘用车、东风悦达起亚乘用车、东风悦达专用车等新能源整车项目,加快氢燃料动力、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电池项目建设进程。大力招引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充电桩、加氢站、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推进产业向规模化、成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国家动力电源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新能源汽车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争创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杆,争取加入联合国氢能技术应用示范城市计划行列。

环保科技工程。重点发展大气治理研发及核心设备、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水能机及节能锅炉、高档环保滤料。加快建设环保材料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环境技术研究院,积极创建省级以上环保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以上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北欧环保创新基地、中美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应用技术高地。

海洋经济工程。重点突破海工装备、海洋生物、风电氢、风光渔,积极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钻采平台、人工浮岛、海上风电运输及安装成套工程设备向海上领域延伸。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功能性食品,推动饮用海水淡化向碱性离子水、化妆水、母婴水等功能性用水和医疗用水转型。积极实施智能微电网成套制造项目,推进新能源淡化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国家海水淡化技术应用示范市。

清洁能源工程。重点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低风速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及智慧风场管理系统、风电控制系统及设备。突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等核心技术,积极发展高转化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备、逆变器等系统集成设备制造。加快推进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促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千兆瓦级光伏、风光电海水淡化制氢、生物油藻规模化养殖及萃取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级风电评定中心、风电研发中心,推进“风电车”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新能源+”行动计划,打造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装备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

大数据产业工程。围绕大数据安全、工业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交易等领域的工具化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引进和培育,创新技术成果,支撑试点示范。围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数据交易等产业目标,整合可靠的全球技术资源,力促部省行业数据中心、研究院所(中心)数据增值服务项目落户市大数据产业园。积极推动数据资源整合,推动华东大数据交易中心、交易所建设,推动大数据产业园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家未来网络产业研究盐城分院,在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先行试点示范,为打造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持。

智能终端工程。重点突破手机液晶显示、智能穿戴产品。加快实施智能射频系统及微型基站、移动通讯关键零部件等智能终端配套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智能终端研究院,提升智能终端产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水平,以技术协同创新的显性成果支持和服务江苏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建设。

航空产业工程。着眼飞机零部件及模块、机场装备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突出航电、液压、燃油、雷达等系统的产业核心部件技术集成,在推进系统优化、创新材料性能、改善结构功能、降低制造成本、提升部件品质等方面寻求突破。努力打造国家航空产业实用技术创新基地、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创建省级航空科技产业园。

金属新材料工程。在不锈钢成材、合金材料、高档不锈钢制品等领域植入新材料综合改性技术,提升品质等次,创新材料性能,拓宽应用领域。通过建构复杂系统的技术研发体系,推进国内紧缺的超薄钢板及自带功能涂层的钢化产品研制,组建交叉学科及工程领域的互补型研发团队,针对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工业模具钢、高性能海工钢、高速及重载轨道交通用钢、特种装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超磁非晶材料等进行协同技术研究,以期建成中国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推广应用基地。

健康产业工程。重点在有机食品生产、健康养老、健康美容等领域集成创新技术,突出安全性、保质化、便捷化、可识别等显性功能,以集成技术应用成果参与行业标准、市场监管规则的制定。

第二章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 壮大各类创新主体

——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项目研发,健全企业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引导企业逐年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形成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成长型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调整企业上市工作思路,在抓好少数优势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同时,将上市工作的主攻方向定位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上市周期相对较短的“新三板”市场上市,由低到高,逐步升级。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上市发展的信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理顺产权关系,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创新合作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聚。改革科技评估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一系列服务机构的运营模式,引入市场化机制,发育技术产权交易、企业咨询、投融资等中介服务市场。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互通科技成果供求信息与合作机会,推动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节 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以改革促投入。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果奖励基金,引导企业大力度建设研发机构。运用科技项目资金杠杆,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以基金、债券、担保、集合票据等方法,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有效整合政府各类资金资源,优先支持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与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活动,优先支持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展海外研发机构。

——以政策促行动。研究梳理现有政策,细化分解执行措施,保障高效施政、因地施策。突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及时到位,突出研发机构建设配套支持,突出研发风险补偿救济,形成政策层面的兜底服务,增强政商及社会各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行动力量。

 ——以供给创需求。突出产品、市场导向,突出研发方向的技术储备、产品储备、消费储备,大踏步提升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快速产出能力,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开展有别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和产品革新。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加盟研发,积极推进与企业研发相关的各类人才互动交流。

第三节 整合产学研合作创新资源

改革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科技镇长团”、“研究生工作站”、“创新驿站”、“专家科技行”等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由规模化的集中组织改为企业自主选择。政府建立资源平台,提供流程服务,企业自主决定,结果平台报备。改革合作投资方式,由政府平台资金池供应改为多元基金银团支持的商业对赌模式。以此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

高起点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央企、军企技术装备优势,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业等方面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助推我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组织实施“产学研百千万工程”,到2020年全市合作的国内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300家以上,建成产学研联合体1000个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0项以上。

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以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资本需求为导向,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建设风电装备、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等“十大产业”和纺织、机械、化工、造船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科学管理,理顺科技成果转化中权属关系,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第三章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第一节 构建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人才和知识集聚优势,构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平台、创新型乡镇和社区等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统筹协调区域创新工作,提升区域创新系统整体效能。重点建设盐城国家高新区、城南新区和建湖省级高新区,扎实推进大丰高新区、环保科技城、射阳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区。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创新园建设进程。

第二节 建设产业创新重点园区

实施“产业创新园区年度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实施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支持新建或整合创建有效载体,研究制定产业创新园区发展路线图,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创新集聚地、管理示范区、开放先导区。明确园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以及时间节点,强化督查推进。定期发布产业创新园区发展情况蓝皮书。制定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建设标准,确立绿色引领、高端特色、持续快速、集聚集约、标杆打造等方面规范要求,组织相关园区开展对标创建活动,每年认定3-5个产业创新示范园区,纳入市综合绩效考核表彰,强化示范导向作用。

第三节 建设一批特色中小科技型企业园区

建立完善市县镇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合理布局、发展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支持各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各地依托现有产业园,围绕电子商务、智能终端、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等领域,进一步延伸壮大特色产业链条,提升特色竞争优势。支持各镇加快建设工业园(工业集中区)和有条件的村规划发展全民创业园,走“专精特”发展的新路子,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第四节 加快创新型乡镇和社区建设

加快推进创新型试点乡镇、社区建设,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作用突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创新型乡镇、社区。支持各乡镇和社区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比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

第四章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第一节 建设领军人才高地

继续实施“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引领工程。继续办好“世界发明创新论坛”,大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掌握关键技术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引领和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实行“人才、平台、项目”有机结合,组织开展高端创新研发活动;着重依托科技创新园区、各类创新型企业集聚高端人才,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和建设创新人才团队,依托人才优势支撑和再造产业新优势。

第二节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完善人才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努力创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试错的用人环境。进一步推进人才公寓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供功能齐全、标准规范、水平专业的一站式、全过程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

第三节 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建设分层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盐城高级职业学校等院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满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扶持企业培育“盐城工匠”群体。对行业领军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逐步建立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对企业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通过奖励企业股权、期权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第五章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一节 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面向专业领域或特定人群,建设专业创客空间。提供研发场地、开发工具、小批量生产和交流分享、创业辅导等服务。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构建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创业平台,为内部员工和外部创客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快速实现产品和市场对接。整合创建一批小型创业孵化基地或创客中心,联合创客组织或专业机构共同运营,配置创新实践活动的工具、设备,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造提升老旧厂房、闲置房屋、商业设施等资源,为众创空间提供免费或低租金的场地。推进“苗圃-孵化-加速”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工作。鼓励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孵化经验开展选苗、育苗和移苗入孵工作。开放创业苗圃或独立的众创空间,为有创业意愿的科研人员、大学生、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开展创业见习实习,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辅导培训,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和专业孵化服务。探索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个性化加速服务。支持众创空间吸引和集聚创客群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鼓励众创空间设立研发、设计、试验、工艺流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促进创客组织及创客交流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通创业服务中间环节,实现“互联网+创业服务”,通过开展宣传推介、公益讲堂、投资路演、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建立创业实训体系。

第二节 全方位培育创业主体

拓宽创新创业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无障碍进入。放宽创新创业注册限制,改进审批登记办法,逐步实现由审批登记向备案登记转变。放宽投资方式限制,支持各类合法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独资等方式参与投资,允许专利发明、技术成果等知识产权货币估价、依法转让,参与投资。支持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推动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扶持创办咨询、信息、技术中介、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工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电商、农家乐、农村服务业等新型业态。按照“政府提供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小企业、农村社区等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公共资源和社会其他资源,开展各类创业服务专项活动,推进创业服务向农村延伸。

第三节 全面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通过扶持市场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起有利于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定价机制和资本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鼓励孵化器、创业园、创意园等各类创业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与交流、经营管理咨询与商务推广、投融资、生活配套与基础保障等各项服务。重点资助建设各类创新服务平台。

第六章 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第一节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着力培育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专利密集型产业,大力培育一批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专利密集型企业,推广一批专利密集型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40%以上,企业专利拥有量占比70%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专利评价机制,实施知名品牌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知名度商标。

第二节 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

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全面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贯标”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贯标率”50%以上,外向型工业生产企业“贯标率”40%以上。支持企业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经营发展战略。完善专利布局,充分运用专利信息,提高创新效率。完善交易机制,创新交易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专利技术转移中心收储专利,扶持社会资本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公司,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组建专利行政执法支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调处机制,鼓励维权援助机构开展纠纷诉前调解,支持仲裁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争议仲裁功能,完善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制订维权指南。

第三节 优化知识产权创新培育环境

开展知识产权导航,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对政府资金资助的重大科技经济文化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项目、涉及国家利益的企业并购和技术出口活动以及重大展会等,开展知识产权审查评估,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引进国内著名的专利导航服务公司入驻盐城,积极推进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和国际商标注册,破解企业“走出去”遭遇的知识产权困境。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开展知识产权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省、市合作共建知识产权示范市工作,推动中欧知识产权转移中心建设,鼓励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开展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代理机构,完善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政策,建成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南京)中心盐城分中心,建成江苏省知识产权培训(盐城)基地。设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引进项目,完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制度。

第七章 加大科技强农力度

第一节 建设现代新型科技农业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线,以强农富民为目标,着力组织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三五”末,新增农业特色产业6个,新增农业科技园区5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家,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1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0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全省领先。

第二节 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积极参与沿海、黄淮两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带建设,重点发展海洋滩涂生态特色产业,着力做强农机装备、果蔬、水产、畜禽、林木花卉、盐土农业等六大农业科技特色产业。着力提升粮油、茧丝绸、中药材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高效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农业、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实现农业产加销全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集成绿色生态技术创新示范,发展休闲观光和创意农业。突出抓好“接二连三”工程,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做大做强农业科技特色产业。支持建设创业孵化集聚区,探索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创客空间——星创天地。建设农业科技平台。加强国家级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省级啤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省级克氏鳌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升格为国家级联盟。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力争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配套建成2-4个高端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及其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承包、转让、咨询等不同方式,激发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力争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0项以上,应用新技术、新成果100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100项。加快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示范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等为农服务模式。

第八章 推进科技富民惠民

第一节 加强科技交通建设

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交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行业监管应用、现代化交通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为落脚点,夯实和完善交通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减少出行时间、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污染等四个目标,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构建公众出行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路况信息、停车引导服务、出行线路、交通气象等多层次的交通信息。加强交通监测和模拟预测,实现科学的管理、决策和指挥调度。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加大各公共交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智能监控、分析和调度。

第二节 促进科技服务教育

聚焦云计算技术、智能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推进教育云平台的研发应用,创建具有情景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等特征的学习时空环境,对教育与学习系统实施重大结构性变革。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真正融合于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学习和管理任务,满足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教育需求,推进适应性的智慧教学、科学化的智慧管理、协作化的智慧教研和定制化的智慧服务四个方面的智慧应用。

第三节 加快科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力度,启动示范区创建。继续布局一批示范基地、支持一批发展项目、宣传推广发展典型,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新模式,在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绿色城镇化、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示范应用。

整合全市环境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决策数据,建设全市统一的环保数据中心。构建市、(县、市、区)两级环保机构一体化应用的日常监管体系,实现全市范围各环境要素的全面监管。通过对环境监测、日常监管、环境监察以及行政许可业务的整合,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对污染源的动态监管和对全市各区县的环境监察业务工作的稽查管理。

第四节 强化社区科技服务

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一站式服务。统筹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具体目标包括:社区基础资料的信息化,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数字化。社区管理的流程化、精确化,整合重组社区管理各方面资源。社区办事服务的人性化,通过细分人群、主题等方式构建场景式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的多样化、智能化,建立多种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与生活相关的各方面服务。利用大数据和远程诊疗等技术手段提升科技医疗服务水平。

第九章 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明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成果转化实施主体、鼓励技术产权交易。制定引导和激励政策,在建设用地、鼓励创业、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共同发力,推动科技成果本地化、产业化。规划、建设具有技术交易、科技成果发布、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八大功能板块的技术市场交易大厅,建设技术交易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促进科技成果网上交易、网下对接相结合。积极主动与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南高新园区开展合作,分步建立在全国有影响的中试基地,吸引上海、苏南等地高新技术成果来盐转化。市县联动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电子档案,对企业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研发人员占比、产学研合作情况等指标情况实时维护更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能力评估机制,根据转化成果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对企业进行遴选分类,识别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成熟、培育和起步等不同层次和梯度,建立升级激励机制。

第二节 加强科技咨询服务

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大厅,面向社会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事务、成果转化、技术外包等四大类服务。积极发挥科技情报工作的功能作用,建成高效运行的科技情报网,密切跟踪我市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急需的技术和产品情报,进行研究、分析、反馈和咨询,形成实时、动态的科技情报推送服务。成立盐城科技发展研究院,为盐城实时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科技创新政策咨询与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培训。开展“一企一策”科技帮扶,定期对科技发展重点项目进行调研、跟踪,及时帮助企业破解在生产经营、科技计划申报等方面的难题,实施个性化帮扶,定期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积极帮助企业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点对点的合作。围绕打造“烟气治理之都”、“海上三峡”等城市品牌,积极对上申请设立风电、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招标项目,形成盐城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

第三节 深化科技金融服务

加快构建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金融信贷、上市融资、股权交易、风险投资为重点,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质押借贷、信用评估为服务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多方参与打造“科贷通”系列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做大“苏科贷”规模。到2020年,科技风险补偿资金池达到5亿元以上,为2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科技贷款10亿元。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改进创新投入方式和服务模式,建立“投、保、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依靠上海“大张江”,启动科技租赁试点工作。发挥“盐创母基金”作用,大力招引风投(创投)机构入驻盐城,壮大创投基金规模。鼓励吸纳天使基金,降低初创企业风险。开展科技保险(首保)试点,建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信贷专业机构。做大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企业科技项目贷款贴息规模,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到2020年,全市投资管理公司总数达50家以上,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30亿元。

第四节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育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市场。提升人员往来的便捷化程度,带动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人员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高速集聚,促进各类海外人才向盐城流动。成功转化海外高新技术成果,吸引海创资本、技术、市场在我市融接生根。建立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职能分割、区域管理封闭、行业资源浪费的不良格局,以专属信息平台、专业执行团队、专门协调机构为主体,即时研判信息价值,分送各工作层面,形成快速决策机制,以深度的信息分析利用获取最新、最快、最佳的对外科技合作机会。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一章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管理制度,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多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科技工作的良好局面。建立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和共享机制,健全科技计划管理信用体系,促进全市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积极加强与国家、省科技部门沟通,争取获得更多政策支持。针对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和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

第二章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与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清单,形成有时序安排、有机构执行、有人财保障、有督查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分年度、季度、月度检查分析规划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由规划执行领导机构协调相关力量,及时研究解决。市、县两级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执行计划,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小组,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单位,不断强化调研指导,确保规划实施顺畅进行。

第三章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子规划的编制

加强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市科技产业发展定位,引导企业向特色产业基地集聚。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以子规划的实施,带动整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第四章 注重规划评估与动态调整

开展经常性的规划执行评估工作,尤其对规划提出的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培养等指标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对重大专项的执行、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建立规划评估结果发布和反馈机制,提高科技规划执行的适时性和灵活性,通过调整充实,保持规划指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