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6-12 11:35 来源:市政府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委、办、局,市各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365体育投注:“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
                                                    2012年7月31日

                             365体育投注:“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365体育投注:地处淮河入海尾闾、苏北里下河腹部,位于南北及内陆与海洋气候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水利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适度超前,不断提升水安全保证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利服务发展的能力。
  本规划是《365体育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水利专项规划,是全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从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全市水利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是水利建设不断加强、水利管理不断强化、水利改革不断深入的五年。全市水利工作以提高防洪保安为重点,以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水利投资82亿元,是“十五”的近3倍。
  (一)水安全保证能力明显提升
  抢抓扩大内需和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全面加大流域、区域、城市和农村水利建设力度,水安全保证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流域治理力度加大。基本完成第二轮海堤达标建设,实施37座沿海涵闸加固改造、71公里海堤防护和保滩工程;起步实施废黄河急险工段治理堤防加固工程,建成滨海新闸;完成淮河入海水道灾后恢复工程。区域治理力度加大。实施里下河地区灾后重建,完成射阳河阜城束窄段整治、射阳河闸下港道整治、川东港闸下移及闸下港道整治等;实施了竹港闸下迁工程;实施了大套一站、东台富安站、建湖宝塔站等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实施“四港”沿岸封闭工程;起步实施响水海堤河、废黄河滨海段等8条区域骨干河道整治。城市防洪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了大新河闸站、串场河防洪闸、蟒蛇河防洪闸、串场河闸站、东干渠闸站、团结河泵站等,对市区行洪骨干河道和防洪堤进行了整治,实现了市区主城区范围内城市防洪全覆盖,结束了365体育投注:区不设防的历史。各县(市、区)启动县城防洪工程建设,东台、大丰、阜宁、射阳等城市防洪工程初具规模。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实施圩区综合治理、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疏浚整治县乡河道2952条、12876公里、1.88亿方;2202个村完成河塘整治整村推进任务,疏浚土方7379万方;加固圩堤930.3公里、土方952.3万方,新建圩口闸356座、改造加固圩口闸298座,新建排涝站172座、改造排涝站134座;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民办公助”、重点县专项工程等项目,新建和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9950座。
  到“十一五”期末,海堤、灌河堤基本达到50年一遇高潮加十级风浪爬高,总渠南堤防洪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废黄河(中山河)堤防洪达到20年一遇左右;区域骨干河道防洪达10~20年一遇;里下河腹部、沂南、渠北及东台堤东地区排涝达5年一遇,其余地区达3~5年一遇;365体育投注:区防洪达20~50年一遇,排涝5~10年一遇;各县(市)县城防洪20年一遇左右,排涝达5~10年一遇;农田排涝能力基本达到5~10年一遇,其中10年一遇达29.6%。
  (二)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划定“三条红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注重水源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泰东河拓浚、通榆河北延,有效提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引江能力和通榆河输水能力;扎实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解决172.67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了东台堤东、阜宁渠南、射阳五岸和滨海三层四个大型灌区以及滨海陈涛和响水南干渠两个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完成项目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了市区饮用水源盐龙湖和射阳明湖2座平原水库工程。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推进试点建设、载体建设和“八大行业”节水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共完成节水技改项目210个,创省级节水型载体101家。完成省级试点县大丰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节水9512万立方米。注重水源合理调度。加强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适时置换全市主要河道水体,改善和提高骨干水系水质条件和标准。注重管理基础工作。水资源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市已建立市、县两级水资源管理考核机制。规范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源论证、水功能区划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等。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业用水保证率达70%以上,重点工业用水保证率达90%,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7%。
  (三)水环境保护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水环境保护优先,突出能力建设,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有所提高。强化水质监测。定期发布水功能区水质通报、水资源公报和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旬报。对市区取水口上游的市域交界、县域交界处的五个河道断面水质每周进行监测,在盐城水利网上公布。通榆河(含泰东河)布设了8个监测断面,建立东台、阜宁2个水质和水量自动监测站。强化地下水管理。压缩地下水开采量近2158万立方米,封填、封存深井200多眼,超采区范围从4400平方公里缩减到3666平方公里。强化管理责任制。实施蟒蛇河、通榆河、射阳河“清水走廊”行动计划,明确政府一把手为“河长”的管理责任;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总结推广“十种管护模式”,到“十一五”期末,全市50个乡镇全面实施河道长效管护。强化水环境综合管理。加强对排污口设置的监测,根据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河道纳污总量。加强工程运行调度,全市共调引江水、淮水431亿方,“四大港”闸累计开闸6073潮次,排水507亿方,改善区域骨干河道水质;同时,每年还对小洋河等市区河道换水8次以上,改善市区河道水质。强化河湖管理。组建市、县两级湖泊管理机构,制定落实湖泊巡查、考核及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布设301个管理界桩,完成13个湖泊湖荡的水情、工情调查,对境内60条、2162公里流域性、区域性骨干河道逐一核实,为规范涉河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后续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十一五”期间,全市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功能区达标率由“十五”期末的56.1%提升到2010年的65.6%。
   (四)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防汛防旱保障有力。汛前未雨绸缪,制定预案;汛中果断决策,科学抗灾;汛后及时总结,完善措施。几年来,依托建成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先后战胜了2006年、2007年梅雨期洪涝和每年5、6月份阶段性干旱以及历次台风侵袭,还成功应对多起水污染事件,防汛、防旱、防台、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减灾效益达102亿元。规划前期工作成效显著。编制完成全市水系规划、城市防洪规划、沿海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次高地治理规划、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等20多项,为实施“十一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建设管理规范有序。全面推行“五项制度”,强化质量管理,积极做好全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整顿水利建设市场秩序,规范建设行为。投资额50万元以上水利项目全部进行招标,公开招标率100%、有效投诉为零。工程管理取得突破。全市10家水管单位通过省厅验收。市直工管单位确权划界工作全部结束,全部领取土地使用证,为水利工程依法管理及水土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积极为企业做好取排水服务,报淮委、省厅批准取水许可项目151项,批准水量34920万立方米,审批率和论证率达100%;投入近800万元实施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90%的非农业用水量实行适时在线监测数据自动传输。依法行政进程加速。出台了《365体育投注:通榆河管理办法》等6个规范性文件。水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全社会水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查处水事违法案件695起,结案率100%,无一起行政败诉。加强水行政审批工作,实现“时间最短、流程最简、效率最高”,率先开展“沿海服务行”等专项活动。水利改革不断深入。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全市9个县(市、区)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加快推进工管体制改革,完成了改革任务并在苏北率先通过了省级验收。加快推进水价、水权改革,坚持从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入手,组建了27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难、农村水利设施管护难的问题。加快推进水利站改革,响水县作为试点,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注重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水利系统,现有大专以上各类人才2111人,其中:党政人才692人,水利相关专业技术人才983人,经营管理人才186人,技能人才250人。水利科技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开展防汛减灾、水环境评价、水资源管理、泵站设计等水利科技课题研究,7个项目分获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奖。注重科技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推广高效减水剂、水下异型薄层钢筋砼加固技术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水利建设科技含量。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了地表水远程监控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量,规范取用水行为;完善了防汛抗旱水雨情信息自动采集查询系统、防汛PDA综合应用系统、市县视频会商系统和市区防洪工程信息系统,提高防汛抗旱科学决策水平;建成了盐城水利网和市防汛防旱网,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社会透明度。水利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外向开拓,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挖掘水土资源潜力,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系统综合经营产值和利润逐年递增,自身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盐城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态势,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4500亿元,年增长率13%左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在苏北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现状分析
  盐城水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成防洪、挡潮、灌溉、排涝、降渍五套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规模标准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常年水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防洪(潮)除涝整体能力不强,防洪减灾任务繁重。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现状功能体系尚不完善,发展也不平衡。防洪工程体系老化,防洪标准还不高;农田水利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问题;河道淤积,湖荡萎缩,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沿海闸下港道淤积,外排出路不足。二是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市域降雨较为充沛,过境水量较多,但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加之缺少调蓄工程,本地径流及过境水难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干旱缺水年份与流域、区域基本同步,需水时来水量少,而丰水年则水多成灾。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尚需提高,还有65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河道脏乱差现象较普遍,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不到保证,水环境污染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普遍存在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降低了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部分地区仍存在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问题。四是水利管理仍较薄弱,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机制,对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能力不强。公共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涉水事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需求
  1.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的迫切需要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和加快苏北振兴叠加机遇,全市经济坚持“快增”与“快转”相结合,狠抓沿海开发和新特产业,发展方式进入到快速转型期。沿海大规模开发,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更需要水利的支撑和保障。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对防洪保安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饮水安全以及改善村容村貌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用水结构和用水布局变化,对水资源配置和有效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安全、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及改善水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作为基础设施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围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利防洪除涝、水资源供给及水环境保护能力,强化水利改革和机制创新,保障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力度加大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强调民富、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防汛抗洪关系生命安危,饮水安全关系身心健康,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盐城是全省的农业大市、水利大市,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苏南、苏中地区差别较大,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还不健全、水利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事关民生的农村水利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这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的同时,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扩大民生水利成果,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群众。
  3.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的迫切需要
  水利现代化是提高防治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根本要求,是实践新的治水思路的有效途径,是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发展水利现代化,增加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综合效益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盐城水利对照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具体目标,还有明显差距。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盐城水利现代化建设。一是实现观念现代化。把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理念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二是实现技术现代化。掌握和了解国内外水利建设领域最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吸收高新科技成果,推进现代水利进程。三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充分吸收信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
  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证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统筹水利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盐城”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保障。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明确治理重点,全面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适应并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高防御洪(潮)、涝、台、旱等灾害的综合能力、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农村水利的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1.防洪减灾
  流域防洪能力得到巩固提高。海堤、灌河堤全面达到50年一遇高潮加十级风浪爬高的标准,总渠南堤防洪达到100年一遇,废黄河(中山河)堤防洪力争达到50年一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改善。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里下河腹部地区达到10年一遇,斗南、斗北、渠北、沂南地区提高到5~10年一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稳步提升,市区核心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它防洪区达到50~100年一遇,排涝达10~20年一遇;各县(市)城及沿海五个重点港城防洪达到20~50年一遇,排涝达到10年一遇;重点集镇形成防洪屏障且排涝有措施。
  2.水资源保障
  在现状供水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里下河引江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规划期末,新增供水量67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控制在60亿立方米以内,缺水率控制在5%左右;生活用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重点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用水保证率达75%以上,河道生态用水、沿海闸坝闸下港道冲淤保港用水得到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小于31.9立方米,工业(不含火电)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水资源保护
  以遏制水生态恶化和水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经优化调度和科学管理,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地下水超采状况持续好转,地下水超采面积比控制在17%以内,全市大部分地区水域环境和生态有明显改善。
  探索和创新农村河道管理新模式,着力构建“政府牵头、部门配合、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确保农村河道常年保持河面清洁、河岸整洁,为广大农民提供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4.农村水利
  适应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全面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推进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村水利建设示范县。全面解决规划内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同质、同网供水;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圩区防洪标准达到历史最高水位不出险、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排涝能力达到5~10年一遇标准,其中10年一遇达50%;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0%;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55。
  5.管理与服务
  防汛防旱。健全完善防汛防旱减灾体系,发生设计标准以内洪水,保证流域性堤防、大中型建筑物不出险,万亩以上圩堤不溃决。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保证流域性堤防和海堤不决口,保证市区、县城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安全。抗御超标准洪水应急措施完备,组织落实迅即。遇有特大干旱,保证城乡供水、发电等生命线工程用水安全。遇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保证及时调度水源,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规划及前期工作。以满足“十二五”水利发展需求为总体目标,健全规划体系,为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水利规划服务,协调水利与相关行业关系,规范社会涉水活动,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建设管理。严格“五项制度”,强化质量管理,规范建设行为。依法必招项目公开招标率100%,质量和安全管理零事故,工程验收率达100%。
  工程管理。强化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市属水管单位全部达到省级水管单位标准,并创建1~2个国家级水管单位,每个县(市、区)创建1~2个省级水管单位;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强化涉河事务管理,保证涉河项目办结率100%,湖泊巡查到位率95%以上,湖泊界桩保全率100%,涉湖案件查处率100%,启动退渔还湖工作;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两费”到位率力争达到100%;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大中型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配备率100%;强化工程确权定界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新建水利工程确权定界率100%,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效实施,年收益增长率10%。
  依法行政。通过“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水法规普及率达100%,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氛围,全面实现水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水行政执法网络进一步强化,基层队伍性质基本解决,人员素质明显提升;骨干河道巡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当年水事违法案件结案率达到98%以上。
  水利改革。按照“事企分离、人员分流、精简效能、垂直管理、财政保障”的改革思路,完成除响水外其他8个县(市、区)水利站改革工作,使全市乡镇水利站达到“经费有保障、发展有后劲、管理有制度、服务有水平”的“四有”标准,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起农村水利管理和服务重任。
  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服务保障等有效机制,人才总量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党政人才占系统人才总量比例稳定在25%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80%以上;水利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在系统人才总量比例达5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80%以上;水利经营管理人才占系统人才总量比例提升至1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0%以上;水利技能人才占系统人才总量达15%,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30%以上。
  水利科技。继续加大水利科技课题研究和新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全市水利科技工作水平。
  水利经济。抢抓机遇,发挥水土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水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实现水利经济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经济年增长率达15%。
  水利信息化。完善全市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力争建成工程、水质、地下水、水资源等数据库和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保证水利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同步。
  (三)主要任务
  以沿海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为中心,全面提高水利的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继续实施流域防洪工程,加快实施区域治理工程,推进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环境管理与保护;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突出流域区域治理,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流域防洪以堤防建设为重点,按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爬高的标准继续实施海堤、灌河堤达标工程,对侵蚀性海岸段进一步完善护岸保滩设施;按沿海开发和滩涂围垦、港城港区建设的需求,局部调整新的达标堤线,下移部分挡潮闸;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总渠南堤;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整治废黄河;配合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区域治理以江河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为重点,下迁新洋港闸,疏浚新洋港盐城电厂至大新河段干流,拓浚皮岔河、西冈河,联同新越河组成新洋港365体育投注:区段行洪通道,同时整治上游主要支流蟒蛇河中段;全线拓浚蔷薇河、戛粮河,疏浚射阳河永兴段干流,实施射阳河闸下港道整治三期工程;继续完成第一批中小河流,加快实施第二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拓浚黄沙港建湖城区越河(女儿河);拓浚斗龙港中段通榆河至陈家桑段,整治斗龙港闸上冲塘及闸下港道;实施“四港”闸下港道维护和“四港”沿岸封闭工程;加快川东港工程建设,全线拓浚丁溪河、何垛河、川东港;疏浚腹部地区汇水和调度河道;结合“上抽”工程建设,提高里下河腹部地区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沿海斗南垦区,结合港城和滩涂围垦供水工程建设,疏浚三仓河、东台河、疆界河、王港河等区域骨干河道,下迁方塘河闸、王港闸、三仓河闸等沿海垦区挡潮闸,斗南垦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加快沿海垦区洼地治理,运棉河、利民河、西潮河地区按圩区模式治理,实施干河整治,排涝标准提高到5~10年一遇。其它区域以中小河流治理为契机,通过内部河道整治及面上配套,夸套地区、渠北地区、淤黄河地区、翻身河地区、沂南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5~10年一遇。
  城市防洪以提高市区核心区防洪排涝标准、扩大防护范围为重点,按新一轮城市防洪规划布局,分十个防洪区,防护面积811平方公里,重点实施第三、第四防洪区防洪屏障和排涝工程,全面启动其他防洪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市区核心区(第三、第四防洪区)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其它防洪区达50~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10~20年一遇。各县(市)主城区及沿海五个港城完善防洪屏障和排涝设施建设,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重点集镇起步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形成防洪屏障,排涝有措施。
  2.突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以“增量为主、节水为先、治污为本、优化配置”为原则,构建水量保障、多源共济、水质良好、覆盖城乡、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重点实施里下河地区引江工程、斗南地区临海引江通道和总渠灌区水源调整工程,主要项目有泰东河拓浚工程,黄沙港南段拓浚工程,江海河与新港干河开通工程,阜宁泵站和北坍泵站工程等;结合里下河地区“五港”整治,实施蔷薇河、戛粮河拓浚等西线骨干水源工程;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三仓河、东台河、王港河、利民河、运棉河、串通河、西潮河、淤黄河、响水海堤河、民生河、南潮河等沿海供水支线工程;加快建设盐龙湖、月滩湖、明湖等平原水库工程。
  3.突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三条红线”控制的实施办法,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河湖水域纳污能力、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加强水利工程调度。
  建立健全以用水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体系。逐步开展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地区的动态监测,建设并完善供水计量在线监测系统,提高全市的用水总量考核水平。建立以纳污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体系。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水功能区达标率和通榆河等重点河道污染总量考核制度。继续推进以提高用水效率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加强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确保饮用水供水安全。实施跨流域、多工程联合调度机制,增加水量,增强水体流动,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生态修复能力。
  4.突出农村水利,提升改善民生支撑能力
  进一步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重点实施小型灌排泵站、灌区渠系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涵闸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65.03万人。继续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1.14亿方,达到全面疏浚一遍的目标。改善农村水环境,建立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高农村河道引排能力。
  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继续实施东台和大丰堤东、阜宁渠南、射阳五岸以及滨海三层等四个大型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改造面积155万亩。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灌区自动化控制和灌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效率。
  5.突出防汛防旱,提高防洪保安能力
  完善决策支持系统。扩展水情、雨情等防汛信息自动测报点布设范围,建设水利信息数据中心和盐城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完善365体育投注:区城市防洪三维信息系统,增设市防办至市区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处、市开发区、沿海五港的通信网络,集成共享市、县(市、区)已建防汛指挥系统,提升决策支持水平。
  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开展河、湖、城市高风险区洪水风险图编制,为洪水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防汛防旱预案建设,细化洪涝、干旱、台风、暴雨等灾害的预警信息发布、传递、接收和人员撤离、转移、安置等应急响应措施。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防汛防旱组织机构,完善市、县、乡三级防汛防旱组织体系;提高防汛物资储备管理水平,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逐年增加物资储备数量;加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在防汛重点县(市、区)建立符合地区防汛特点的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伍,定期组织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抢险实战能力;强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源调度措施,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力。
  加强社会化管理。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责任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防指成员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推动建立里下河滞洪圩管理、建立运用补偿机制;加强防汛防旱工作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避险能力;健全社会动员机制,依靠法律落实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公民的防汛防旱权利和义务。
  6.突出改革创新,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注重规划及前期工作。完善规划体系内容,开展规划资料库建设,修订和完善市域水系规划、相关区域治理规划,修编城市防洪规划,推进县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规范规划行政许可,依法执行规划同意书制度。加强洪水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排污口设置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制度的规划符合性监督。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稳步推进勘测设计招标工作。
  注重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利重点项目审查审批程序,严格履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要求,规范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逐步推进建设代理制。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水利部门内部审计和工程稽察,强化水利工程验收工作。
  注重工程管理。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开展水利工程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和确权定界工作,保证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推动落实“河长制”和湖泊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河湖管理工作机制,规范、高效开展涉河开发利用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完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开发利用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出率。
  注重依法行政。加强水行政执法,规范水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提高依法管理能力;完善水利法制建设投入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发布,强化社会监督,推进水利政务公开。
  注重水利改革。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提高“两费”到位率,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进维修养护市场建立。建立河道长效管护制度,规划期末农村河道基本达到河面清洁,无影响水生态的植物、无漂浮物、无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坡整洁,无生产生活垃圾、无乱建乱堆、无乱种乱垦;河道畅通,无行洪、排涝、输水障碍物,无阻水高杆作物,无圈圩、筑坝的要求。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完成除响水县外所有个水利站改革工作,作为县(市、区)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注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掌握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制度,不断拓宽紧缺专业引才渠道;加强水利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规模、结构与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机制。
  注重水利科技。开展科技课题研究项目总数不少于15项,确保有10项列入省水利科技重点项目,科研课题总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继续加大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确保不少于5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用于水利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水利科技工作水平。
  注重水利经济。充分发挥水利系统人才和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壮大行业实力,稳定水利队伍。继续重点发展城镇供水、水利旅游、水利渔业、水利设计、监理、建筑施工和技术咨询等优势产业。不断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步伐。
  注重水利信息化。全面完善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建成体系完整、内容齐全的综合信息采集系统。以市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为重点,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利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方位提升水利综合服务能力。
  (四)项目安排及投资估算
  1.项目安排
  按计划安排,统筹流域防洪、区域治理、供水工程、农村水利建设。根据先急后缓、上下游兼顾、年度建设项目均衡的原则,优先实施川东港整治、中小河流治理、里下河地区引江工程和总渠灌区水源调整、农村水利、城市防洪等工程。结合港城建设、滩涂围垦进程,适时实施沿海挡潮闸下移和海堤外移工程。
  2.投资估算
  根据“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考虑当前水利投入的水平和适当加大水利投入的可能性,对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初步测算全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总投资约185.33亿元。
  投资结构:防洪(潮)工程投资37.04亿元,占20.0%;治涝工程投资10.0亿元,占5.4%;水资源供给工程投资49.78亿元,占26.8%;城市防洪工程投资7.5亿元,占4.1%;农村水利工程投资74.81亿元,占40.3%;水利信息化和基础能力建设投资6.2亿元,占3.4%。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领导,并将水利发展规划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解落实水利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分别纳入各级政府以及包括水利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互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根据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及时做好计划下达工作,协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水利建设地方配套和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经费,加强资金调度和管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水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健全体系,依法行政
  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围绕推进民生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河湖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完善地方配套水行政措施;加强水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将社会主体的水事行为和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管理、公共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建立起水事矛盾预警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和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广泛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着力营造有利于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拓宽涉水法制的宣传面和受众率。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
 (三)拓展渠道,加大投入
  完成本规划确定的水利任务,加大投入是关键。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融资、群众投资多种形式并举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按照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同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落实当年可用财力的2-4%和土地出让金部分收益用于水利建设的有关政策。继续征收水利建设基金,加大水资源费、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等水利规费计收力度,重点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整合资源资产,积极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多方筹集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托“一事一议”筹资政策,引导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受益范围内的水利建设,发挥群众在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向水利投入,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利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全市水利工作的支持,缓解地方投入的压力。
  (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针对全市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着力加快推进水利各项改革,保障水利事业良性发展。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总结水务改革的经验,逐步理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不断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强化行政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逐步实行水务管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行、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加强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管,全面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定经费渠道,足额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解决好管养分离、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落实等问题;加强水利工程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类工程管理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全面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筹水量、水质、水能、水域的管理和节约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水源地建设、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工作。深化水价改革,执行行业用水定额,改革水费计收方式,逐步推进终端水价制、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水价、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等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完善和建立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理顺基层水利管理体制,落实经费,加强政策扶持,激活运行机制。探索完善水利工程移民管理机制,研究水利工程移民拆迁安置补偿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管理制度。
  (五)科技服务,人才支撑
  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围绕盐城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增加水利科技投入。继续在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节约、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信息化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关键研究,加速技术攻关,推进水利应用技术研发和水利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在水利建设管理中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科技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力争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围绕水利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以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水利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构建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现有职工队伍的继续教育,提高水利队伍的综合素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改善人才结构,稳步增加人才总量,建设一支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