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365体育投注 >政府公报 >2021年 >第3期

盐政办发〔2021〕24号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室
365滚球盘:印发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5-13 来源:市司法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5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市委办公室,365滚球盘:常委会办公室,365体育投注:办公室,市监委,

市法院,市检察院,盐城军分区。

365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516日印发

 

 

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

20215


 录

 

第一篇 “十三五”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发展思路 1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1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形势 4

      第一节  发展形势 4

      第二节  面临挑战 7

  第三章  “十四五”总体要求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总体定位 13

  第四节  主要目标 16

第二篇  打造现代绿色产业新集群 21

  第四章  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 21

  第一节  先进性能金属新材料制造与加工产业 21

  第二节  不锈钢产业 24

  第五章  建设华东最大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

基地 25

  第一节  再生纸产业 26

  第二节  纤维素纤维一体化产业 27

  第六章  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28

  第七章  建设东部沿海重要物流基地 33

      第一节  发展思路 33

      第二节  发展目标 36

      第三节  产业布局 37

  第八章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8

  第一节  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 38

  第二节  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产业 43

  第三节  装配式建筑及再制造产业 46

  第九章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47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 47

  第二节  旅游康养业 50

  第三节  新型特色农业 55

第三篇  构建开发协同创新体系 58

  第十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58

  第十一章  加快科创载体平台建设 59

  第一节  提升创新载体发展能级 59

  第二节  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59

  第三节  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60

第四篇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62

  第十二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62

  第一节  打造临港生态新城 62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4

  第三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机制 67

  第四节  推进区域城镇协同发展 69

  第五节  优化空间布局 70

第五篇  筑牢基础设施新支撑 78

  第十三章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78

  第一节  构建现代基础交通体系 78

  第二节  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81

  第三节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与港口协同发展 87

  第十四章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支撑 89

  第一节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89

  第二节  构建新型能源供应体系 90

  第三节  完善供热供气网络 92

  第四节  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93

  第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94

第六篇  塑造开放引领发展新优势 96

  第十五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96

  第一节  积极融接“一带一路”发展 96

  第二节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98

  第十六章  全面深化周边区域合作 99

  第一节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99

  第二节  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 100

  第十七章  加快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创新示范区建设 101

  第一节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02

  第二节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102

  第三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104

第七篇  构筑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105

  第十八章  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105

  第一节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05

  第二节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107

第三节  建设高效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109

第八篇  共建生态文明新家园 111

  第十九章  加大海陆环境综合治理 111

  第一节  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111

  第二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112

  第二十章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14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保护 114

  第二节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115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15

  第四节  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116

  第二十一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 117

  第一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117

  第二节  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118

  第三节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制度 119

第九篇  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120

  第二十二章  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 120

  第一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20

  第二节  提供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121

  第三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22

第十篇  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124

  第二十三章  强化保障确保落实 124

  第一节  组织保障,健全管理机制 124

  第二节  规划保障,完善目标体系 125

  第三节  安全保障,确保安全生产 126

  第四节  土地保障,合理利用资源 127

  第五节  人才保障,储备发展力量 128

  第六节  政策保障,扶持产业发展 129

  第七节  深化改革,拓展融资渠道 130

附表: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的“三重”

项目 133

 

 

 

 

 


第一篇  “十三五”发展回顾与

“十四五”发展思路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困难挑战,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大力实施“三市”战略,坚定走好“两海两绿”路径,聚焦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载体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园区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载体设施日臻完善,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滨海港工业园区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年均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7万元,年均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1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年均增长20.0%。园区经济竞相发展、活力增强,重大项目招引成效显著,产业发展新动能逐步显现,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规划系统基本建立按照打造国家级新区为标杆,以创建国家级园区为目标,系统开展规划编制。截止2020年底,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重点产业等18项战略规划,持续推进17项专项规划、57项专题研究工作,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规划体系。着眼陆域616平方公里、海域3800平方公里全域,将园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集疏运体系规划、生态红线规划和水电气等市政设施规划合并为“一张图”,并经市委常委会、市规委会研究通过,确定“两港两城四片区”的空间联动发展格局。

重点产业初具规模国电投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投产运营,陆上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国电投2000万吨储配煤项目建成投运,中海油一期300万吨LNG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德龙镍业一期已投产,德龙二期和200万吨不锈钢制品开工建设,金光纤维素纤维一体化项目、滨海港钢铁基地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宝武精品钢基地项目持续推进,滨海港综合能源基地、风电产业园、LNG一期扩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

承载功能日臻完善盐城港滨海港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20万吨级航道、滨淮高速即将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滨海港直连工程等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截至目前,滨海港区已建成10万吨级通用码头、专用码头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泊位7个,一类开放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国电投进口煤炭已经由滨海港进港,德龙镍业进口矿石已由滨海港进港转运。滨海港铁路支线、金光大道及路网工程、港城片区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开工建设,616平方公里范围内“整体规划、整体配套、整体招商、整体运行”的格局初步形成。

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管理办法》,成立滨海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在园区范围内实行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手续办理“三统一”管理办法,市领导对园区建设倾注了精力,并指导编制了多规合一“一张图”。2019年,园区与滨海县的港口、港城资产资源整合基本到位。目前,园区与滨海县、响水县分别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协调协商机制,用地指标、手续办理、征地搬迁、矛盾调处等得到了属地的全力支持,共同推进了园区融合发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园区成立政务服务中心,优化整合行政审批局职能窗口和滨海港经济区便民窗口,在新建的政务服务大厅合署办公。政务中心承接市场准入、项目立项、土地规划、工程建设等事项的办理职能,建立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与园区内部各部门联动审批机制,实现“一门进、一门出”、统一窗口收件、发件。同时,在政务中心设立“综合窗口”,提供“全程代办制”服务,将涉及多个层级、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办理的“一揽子事”,按照“一件事”模式集成办理,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201810月,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依托365体育投注:丰富的盐田土地资源和滨海港深水良港,建设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引领带动淮河沿线城市和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滨海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滨淮高速、滨海港铁路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进沿淮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9月,盐城港滨海港区一类开放口岸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市继大丰港、南洋国际机场之后第三个正式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园区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开放沿海、发展沿海,坚持以港口开发作龙头、产业发展增实力、港城建设强支撑,促进区域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园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区域产业协同及联动发展尚未全面形成互驱性合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细化、区域协调与特色化发展格局需要加快确立、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区位优势亟待进一步发挥等不足,需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面突破。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形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与全市一样,园区总体上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滨海港工业园区仍然大有可为。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形势的重大深刻变化,为滨海港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中国最大能源特色产业港和区域性智慧枢纽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也要求园区加快推动新兴技术产业化应用,从制造园区向智造园区转变,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抢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经济产业发展制高点,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滨海港作为淮河流域的出海门户,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淮河流域25个地级城市对打通入海通道、连接出海港口寄予厚望,加快滨海港建设是沿淮各市共同呼声,可以预见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对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将会有新的举措。

从省级层面看《全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推进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1941号)确定“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沿海区域,并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和空间资源,推动新一轮沿海高质量发展,加快将滨海港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滨海港工业园区将在江苏新一轮沿海发展中迎来新机遇。

从市级层面看市委、市政府规划“一主、一副、两翼、两轴、一极”的发展格局,把滨海港工业园区定为新兴增长极。“十四五”期间,滨海港铁路支线、滨海港与陈家港铁路连接线、滨淮高速陆续建成,集疏运体系的集散功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园区拥有3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0-30万吨级深水良港、相对丰沛的淡水资源、以及油气煤电等能源资源集聚优势,对承载重大项目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从园区自身看“十四五”期间,需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国家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为契机,持续突破重大项目,培育盐城北部隆起高质量发展产业带。加快滨海港20万吨航道、滨海港铁路支线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与长江、京杭运河、淮河、灌河等内河港口协作联动,放大河海联动优势,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全力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自然保护区北实验区调整,按照“治污、添绿、留白”的部署要求,全面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统筹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盐文化、古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建设宜居宜业新港城,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沿海旅游风光带。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建成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园区仍处于起步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从外部形势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挑战:

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调整的新变化据统计,我国钢铁总产能已突破10.5亿吨,由于钢铁工业长期高速发展导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国家发改委《365滚球盘: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2019号)精神:加快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发展质量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正在研究制定的钢铁项目备案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收紧钢铁产能置换办法。园区建设重大钢铁项目将迎来挑战。

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园区作为承接临港重化工业,具有能耗大、排放大、占地大的特点,对我们制约较大,加之总量立足市内平衡、争取省内平衡回旋余地不大。同时,区域内陆上23.92万亩、海上24.49万亩保护区实验区的生态红线调整仍需一个过程。

园区面临南北竞争的新形势北侧连云港徐圩港区30万吨航道已建成,徐圩新区64平方公里国家级石化基地已完成重大项目布局,盛虹1600万吨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于2021年下半年全面投产;南面的通州湾示范区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高度关注,中天钢铁等一批重大项目为其注入强劲动力。周边园区的发展态势,已给园区的项目招引、产业聚集带来挑战。

从园区内部形势看,也存在三个方面的挑战:

承载功能需要加快提升。相对而言,滨海港工业园区起步较晚,基础设施配套尚未建成,目前存在短板,还不能满足重大临港产业的发展需要,承载能力亟需大幅提升。

重大项目需要加快招引。相比来看,园区重特大项目仍然偏少,开工、投产、达产速度不快,重点产业尚未形成链式效应,项目负面清单尚未编制,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配套项目还需加快推进。

体制机制需要加快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处在完善阶段,政策支持要素难以争取落实,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才明显储备不足,整体布局、整体联动、整体招商、整体运营的良好格局需要加速构建,对照培育国家级园区的要求差距较大。

第三章  “十四五”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紧抓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江苏新一轮沿海高质量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双循环”发展新战略,积极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辐射转移,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与时俱进开辟“两海两绿”新路径,深入落实365体育投注:区“一主、一副、两翼、两轴、一极”发展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园区“两港两城四片区”空间联动格局,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全市未来发展新兴增长极,夯实赋“能”未来基础。全面对标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打造钢铁、能源、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物流“四大基地”,加快建设主导产业大而强、产城融合好又快、海港发展通与达、生态环境美且优的国家级园区。

聚焦一个目标以国家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为契机,集成最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以特钢与不锈钢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依托金光集团、金田纸业,打造华东最大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以中国宝武、国电投、中海油为主导,形成6000万吨级矿石、2000万吨级煤炭、2000万吨级LNG通过能力,建成国家级LNG、煤炭、矿石储备、电力等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全力将滨海港工业园区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兴增长极。

坚持三个方向以产业“强链”为发展方向,通过引进高精尖项目,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补齐和升级产业链条,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形成钢铁、能源、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物流4个高质量产业集群;以产业“补链”为发展方向,加快突破主导产业高端研发和关键性“卡脖子”技术,补足园区推进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提升产业价值链与效益链;以“延链”为发展方向,整合资源,精准把握招商方向,纵深推进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建设国家级园区以金光、宝武、德龙等龙头企业项目牵引,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支持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打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工贸易等产业特色,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园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园区品牌。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两港两城四片区”产城融合,提升和完善港城功能;重点打造盐城港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国际运输、物流仓储、区域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灌河沿线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推进产业耦合,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运行,重点建设古黄河森林公园、银杏岛、灵龙湖、灌河风光带和相关生态隔离区,打造全国首个碳中和示范工业园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动力以创建国家级园区为目标导向,充分利用和嫁接外部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和创新制度,全力推进滨海港工业园区创新生态建设,构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纵横互联的创新体系,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互动促进机制,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依托通道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构建耦合、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依靠全社会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工业园区发展韧性,明显提升竞争力。

坚持把协同发展作为借力提升园区地位的必要条件牢牢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深刻认识工业园区发展周期规律,在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接和服务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上双向发力,用借位发展思路构筑园区大平台,用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园区大转型,与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形成生产要素、现代产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四大循环,集中优势力量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利用交通通道、社会网络等各种有利条件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坚持把统筹发展作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的基本方向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提升港城空间格局,提高园区有效集聚能力,适当超前建设适应未来发展、覆盖城乡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港城治理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港城品质,建设规模适度、集约节约高效的现代化园区。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改造升级港城和区域内相临镇区,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大力开辟合作空间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牢固树立抓改革就是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优搞活营商环境,让改革成为激发社会主体创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构筑全方位开放大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国内重点区域,承接国内外新兴产业转移,大力提升海港建设水平,让开放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坚持把绿色转型作为持续改善园区环境的第一要义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以“治污、添绿、留白”为重点,汇聚各方优势力量,持续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保护和修复,把绿色价值观、生态美德观和环境正义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让绿色成为滨海港工业园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坚持把包容共享作为努力建设幸福园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作为奋斗目标,持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主动倾听民情民意,深入推进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问题,让人民群众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节  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承接长三角和沿江先进制造业辐射延伸与转移升级、推进河海联动发展、优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为己任,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主动服务淮河流域、上海、江苏省三个市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兴增长极;建成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两带交汇区域交通枢纽,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新区。

二、功能定位

滨海港工业园区核心功能定位包括“一门户、一区、四基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依据滨海港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以滨海港、响水港两港互驱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推进滨海港20-30万吨级航道码头、淮河出海二级航道、滨海港直连工程、滨淮高速、滨海港铁路支线、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集疏运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联盟,构建大通关体系,充分利用多式联运优势,建设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海运、内河航运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区域物流交通枢纽,引领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灌河流域快速发展,建成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同时整合提升现有信息网络终端,着力打造最便捷、最高效、国内知名的智慧枢纽港,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最便捷的出海门户。

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以滨海港工业园区为核心载体,以盐田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为示范主题,以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引领,推进滨海港20-30万吨码头航道、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滨海港直连工程、滨淮高速和疏港铁路支线建设,打通我国第三条千里黄金水道和盐城港口群西向市场通道,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临港型重特大海洋经济产业项目,将园区建设成为空间配置合理、产业体系现代、基础设施齐全、生态屏障稳固的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引领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快速发展。

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以江苏省钢铁产业布局调整、沿江及内陆钢铁产能向沿海转移为契机,结合园区建设千万吨级沿海大型精品钢生产基地的条件,瞄准“国内先进、世界一流”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级沿海精品钢铁基地,产业链向下游制造业延伸,建立与其它产业共生的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推进响水不锈钢适度扩能,以德龙镍业的不锈钢为龙头产品,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海工等领域高端耐蚀不锈钢产品,将园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东部沿海绿色精品钢基地。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按照产业港与能源港并驱发展定位,“十四五”期间重点依托国电投协鑫、国信4×100万千瓦火电,大唐、国电投、三峡、国信等总装机规模525万千瓦风电机组,中海油和国信千万吨/LNG能源项目(规划总规模2000万吨/年),探索火电、风电、天然气、光伏、气、氢、储能电站等多能融合发展,着重发挥火电支撑性电源作用和新能源快速调节能力,通过合理的容量配比和电网通道外送清洁能源,稳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有效提高全省清洁能源占比,向江苏省乃至“长三角”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供给,增强江苏省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国家沿海综合能源基地。

华东最大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积极承接浙江地区包装用纸产能转移,以国内废纸和进口木片、木浆板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以高得率化学机械木浆、包装用纸、白纸板、箱板纸和瓦楞原纸为重点的纸品产业和后续印刷包装产业,建设华东最大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以国外木片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溶解木浆和纤维素纤维,以及向非织造布、纺纱、机织坯布、针织坯布等领域延伸,通过高品质纤维原料带动盐城及周边区域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盐城纺织产业、产品、产值的提升,打造世界最大纤维素纤维一体化基地。

东部沿海重要物流基地。以滨海港、响水港为核心依托,聚集钢铁、能源、纤维素纤维、再生纸、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优势,通过完善物流基础网络、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打造物流产业生态,重点服务园区、365体育投注: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仓储、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城乡物流、应急物流、电商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等物流产业体系,打造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商品出口通道。

第四节  主要目标

一、2025年发展目标

以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为标杆,到2025年,钢铁、能源、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物流4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达到26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港口吞吐量达到亿吨规模,税收收入达百亿,人口规模达到25万。顺利建成省级开发区,争取加快建成国家级园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园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365体育投注:平均水平。到2025年,园区生产总值达660亿元左右,占365体育投注:8.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年均增长15%左右。

主导产业持续变大变强。“十四五”末,钢铁、能源、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物流4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突破4600亿元。通过产能置换,建成千万吨级钢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千万吨级再生纸和100万吨级纤维素纤维一体化产业基地;203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深水码头等建成试投运,基本建成以滨海港深水航道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地位加快确立。

亿吨大港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充分依托和发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功能,加快建成国家级石油、煤炭、矿石商业储备基地,中转、加工、交易于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到2025年,基本形成亿吨级港口年吞吐能力,集国际运输、物流仓储、区域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助力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现代临港产业基地、现代生态滨海港湾。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联盟体系初步建立。

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港口、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迅速,“两港两城四片区”产业融合好、区域协调强、要素流动快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6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加快建成。

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初具雏形。坚持以“两港两城四片区”融合发展、一体联动为统领,以加快建设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依托,以“港产城与生态”并蒂共融、协同发展为理念,着重围绕钢铁、再生纸、纤维素纤维、煤电、LNG等产业,构建形成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全力推进现代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生态涵养、绿色保育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远景目标

2035年,园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社会更加繁荣,生态之美更加彰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盐城北部沿海经济带明显隆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兴增长极,基本建成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级园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计量单位

“十四五”

预测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60

2

人均GDP

万元

26

3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0

4

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

45

5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00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26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7

8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15

9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3

10

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

亿元/千公顷

2

改革

开放

11

营商环境指数

10

7

12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

13

实际利用外资额

亿美元

9

城乡

建设

1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

15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4

16

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覆盖率

%

80

17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

%

85

文化

建设

18

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3.3

生态

环境

19

资源集约利用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46

20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

9

21

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

公顷/亿元

0.076

22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0

23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生态

环境

24

自然环境保护

林木覆盖率

%

35

25

自然湿地保护率

%

100

26

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

%

95

27

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

%

100

人民

生活

2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669

2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3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3

31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100

32

城乡居民家庭住房面积达标率

%

100

33

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亿元

0.0001

 


第二篇  打造现代绿色产业新集群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先进性能金属材料、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能源等主导产业,以现代物流产业为支撑,以高端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及再制造、生物医药、旅游、健康养生、现代服务业、绿色农业等为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第四章  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

第一节  先进性能金属新材料制造与加工产业

一、钢铁及其新材料

在江苏省钢铁产业布局调整、沿江及内陆钢铁产能向沿海转移的大背景下,根据园区建设千万吨级沿海大型精品钢生产基地的条件,确定“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产业发展思路

按照新一代钢铁企业“新功能、新技术、新流程”的要求,在设计理念、关键工艺、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自动化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和集成优化,实现“先进产品制造、高效能源转换、资源再生利用”三大功能目标。

新滩片区千万吨级沿海绿色精品钢铁基地产品定位中高端精品板带材,重点开发高强工程机械板、高强船板、碳素结构钢、普冷卷、GA热镀锌卷等产品,满足机械、船舶、汽车等行业发展需求。

2025年,新滩片区沿海大型精品钢生产基地形成1600万吨产能规模,实现工业开票1300亿元以上。园区钢铁生产环保水平达到当代国际领先,吨钢颗粒物排放量小于0.3kg,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0.3kg,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小于 0.8kg

二、有色金属及其新材料

利用港口大物流优势,通过引进具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建设产品市场前景良好的氧化铝、再生铜、镁合金加工项目,构建有色金属工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提升以铝、铜、镁等为核心的有色金属产业规模。重点规划三条主导产品链:

1.铝产品链。利用港口大物流优势,与中国铝业、魏桥、信发等铝行业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将我国在东南亚、大洋洲、非洲、南美、加勒比海等地区投资的铝土矿资源从滨海港运入,建设200万吨级的氧化铝厂及配套设施,生产工艺选用技术成熟的拜耳法,产品为冶金级砂状氧化铝。

2.铜产品链。从硫酸消纳问题和环保等角度考虑,优先规划建设再生铜项目。利用外购废杂铜原料,采用先进的铜熔炼工艺(倾动炉、氧气底吹炉、NG炉),产品为高质量紫铜锭,规划年产量10万吨。

3.镁产品链。利用盐城接近上海等技术发达地区的优势,通过与上海交大、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合作,引进镁加工方面的先进技术,利用港口运输镁锭的优势,新建2万吨/年镁合金压铸项目,主要生产交通工具轻量化、消费类电子、五金工具、军工产品等四大类产品部件。项目产品将供给国内多家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着力打造镁合金军工产品制造。

2025年,氧化铝产能达200万吨级、再生铜产能10万吨、镁合金压铸项目产能2万吨,实现工业开票200亿元以上。

三、产业布局

园区先进性能金属新材料制造与加工板块最终形成“一体两翼”的钢铁产业发展格局。南部新滩片区以千万吨级精品钢基地为主体,北部灌东片区以不锈钢及下游深加工产业为主体。

 

专栏4-1  先进性能金属新材料制造与加工产业链发展重点

宝武盐城精品钢基地项目。规划总规模2000万吨级精品钢,总投资超千亿元。分三期建成,一期规模为640万吨,一期产品定位为全优钢(钢管+长材),其中长材约400万吨(包括232线,共7条生产线)。

200万吨/年氧化铝项目。建设年产200万吨氧化铝的氧化铝厂及配套设施,生产工艺为拜耳法。项目主要建设氧化铝生产系统,包括原高压溶出、赤泥沉降、蒸发、焙烧等,及热力车间、煤气车间、空压站、赤泥堆场、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辅助工程。

10万吨/年再生铜项目。利用外购废杂铜原料,采用先进的铜熔炼(倾动炉、氧气底吹炉、NG炉)→半连续铸锭→高质量紫铜锭,产品质量要求能满足下游铜加工企业需求及国家再生铜质量标准。

镁合金深加工产业项目。新建镁合金压铸项目2万吨/年,主要生产交通工具轻量化、消费类电子、五金工具、军工产品等四大类产品部件。

第二节  不锈钢产业

一、发展思路

按照“规模化、大型化、集约化、现代化”的规划理念,高起点、高定位推进产业梯次开发的原则,逐步形成不锈钢制造及制品精深加工优势产业集群。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大做强做长全品类产业链,扩大不锈钢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覆盖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不锈钢生产制造、品种钢精深加工、包装物流、市场交易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推进响水不锈钢适度扩能,以德龙镍业的不锈钢为龙头产品,重点发展304304L316316L304J1等不锈钢品种,满足能源、化工、海工等领域高端耐蚀产品需求,产品规格为(2.412mm×(10202550mm不锈钢热轧卷,填补国内宽幅不锈钢热轧卷空白,同时为满足深加工产品需求配套生产冷轧产品。

集聚各类人才计划,引进一批合金新材料、不锈钢、优特钢制品制造方面高端人才,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实施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形成年产不锈钢连铸板坯240万吨,实现工业开票突破12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不锈钢制造及制品精深加工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三、产业布局

园区不锈钢产业板块重点布局在响水不锈钢产业区。

专栏4-2  不锈钢产业发展重点

德龙不锈钢制品项目。总投资60亿元,新上200万吨不锈钢加工项目,主要年产50万吨拉丝、100万吨无缝钢管、50万吨法兰等。一期为年产50万吨拉丝不锈钢制品深加工项目。

德龙二炼钢项目。总投资30亿元,新建厂房车间52.6万平方米,投产后形成年产135万吨不锈钢连铸板坯能力。

腾凯不锈钢高线棒材项目。总投资12亿元,新建生产厂房2幢及配套附属设施16万平方米,年产30万吨不锈钢线材盘卷和70万吨不锈钢小棒材

龙尚冶金设备项目。总投资10亿元,新建厂房、配套用房等设施16.9万平方米,购置数控火切机、数控龙门镗铣、钻床、车床等设备,年产冶金及非标设备800台套。

 

第五章  建设华东最大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

 

按照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互动有序的发展原则,根据盐城滨市滨海港工业园区“大进大出、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以及结合占地面积大、能源需求量大、物流运量大、循环经济好的产业特征,依托园区区位、港口和土地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国外木材和木浆资源,按照“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原则,通过实践纤维素纤维一体化和废纸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提升纤维素纤维和再生纸产业价值链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建设华东最大再生纸及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

第一节  再生纸产业

积极承接浙江地区包装用纸产能转移,以国内废纸和进口木片、木浆板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以高得率化学机械木浆、包装用纸、白纸板、箱板纸和瓦楞原纸为重点的纸品产业和后续印刷包装产业,形成废纸—包装纸及纸板—包装印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建设华东最大再生纸生产基地。

2025年,再生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00亿元。新增年产白卡纸200万吨、白纸板200万吨、箱纸板500万吨、化学机械木浆100万吨。

再生纸及延伸印刷包装项目主要布局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内响水工业经济区。

专栏5-1  再生纸产业发展重点

金田纸业一期项目。总投资60亿元,年产250万吨再生包装纸。一期投资约20亿元,建设3条灰板纸生产线,年产90万吨灰板纸。

富勤纸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新上白板纸、扑克牌纸项目,建设一条年产30万吨涂布白纸板生产线和一条年产15万吨扑克牌原纸生产线。

金盈纸业项目。总投资70亿元,建设造纸车间、成品仓库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新上7条造纸生产线,全部选购国际先进的芬兰进口设备,形成年产250万吨再生包装纸能力。项目分二期建设,建设周期30个月。

金灏纸业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建厂房及附属设施,主要引进纸制品产业配套包装印刷项目,形成年加工复合包装纸30万吨能力。

第二节  纤维素纤维一体化产业

以国外木片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溶解木浆和纤维素纤维,以及向非织造布、纺纱、机织坯布、针织坯布等领域延伸。通过高品质纤维原料带动盐城及周边区域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盐城纺织产业、产品、产值的提升。打造世界最大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

绿色化:加工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回用,废物进行减量处理和达标排放。

循环化:由木片制成干度45%的湿态溶解木浆直接进入浸渍工序用于纺丝,采用一步法连续化生产粘胶纤维,实现木片—木浆—纤维—制品的循环化利用发展模式。

智能化:在设备自动化基础上实现生产运营和安全监控智能化,打造纤维素纤维一体化智能工厂和包装纸板智能工厂,融入园区管控系统共建智慧园区。

依托地方化工产业基础,增强纤维素纤维一体化项目及再生纸项目所需化学品的地方配套能力。

2025年,纤维素纤维一体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00亿元。新增年产溶解木浆100万吨、差别化纤维素纤维100万吨;配套化学品年新增烧碱(NaOH,浓度32%计)200万吨、硫酸(H2SO4,浓度98%76万吨、二硫化碳(CS26.5万吨、过氧化氢(100%10万吨、淀粉45万吨、胶乳15万吨。

纤维素纤维一体化项目及下游延伸项目主要布局在临近滨海港的金光大道周边区域。配套化学品项目布局在滨海沿海工业园。

专栏5-2  纤维素纤维一体化产业发展重点

金光盐城纤维素纤维一体化项目。年产差别化纤维素纤维100万吨(一期建设)。主要建设工艺装置、生产车间及仓库、配套能源中心、公用工程、办公设施、散货码头、液货码头、木片输送廊道等。

非织造布项目。年产20万吨粘胶纤维基非织造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工艺设备、生产车间及仓库、配套公用工程和办公设施。总投资估算15亿元,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

纺纱项目。年产200万锭粘胶纤维纯纺/混纺纱;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工艺设备、生产车间及仓库、配套公用工程和办公设施。采用环锭纺100万锭/气流纺6万头/涡流纺4万头。总投资估算80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4亿元。

机织坯布项目。年产1亿米窄幅、宽幅机织坯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工艺设备、生产车间及仓库、配套公用工程和办公设施。采用窄幅、宽幅喷气织机。总投资估算8亿元,实现产值15亿元,利税1亿元。

 

第六章  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带动能源产业升级,打通能源改革快车道,促进长三角、淮河流域等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保障中东部地区和江苏省供能安全,江苏省国信集团积极发挥在电力、天燃气和新能源等方面积累的优势,携手相关行业龙头企业,与365体育投注:深度合作,结合园区资源和产业条件,建设“火电、风、光、气、氢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基地将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以能源体制革命为保障,通过集成创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解决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建设现代能源经济体系贡献“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

一、推动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建设

根据国家、省能源发展布局和沿海开发规划,结合滨海港工业园区新增用电需求,发挥各方优势,加快与国电投协鑫协商,共同推进基地新建2台百万千瓦清洁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项目采用新型发电技术和超低排放环保技术,兼具深度调峰和供热能力,为宝武精品钢、金光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等产业项目及周边用户提供热能支持,提供稳定电力与蒸汽资源。同步推进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的燃气调峰发电机组建设。

二、推进滨海港LNG国家储备基地建设

海港LNG国家储备基地规划总规模2000万吨,一期300万吨于2018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2021年初启动一期扩建工程,拟新建627万方储罐及配套设施,规模达600万吨。综合利用LNG冷能资源,对园区大中型企业集中供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在基地内规划建设智慧园区,新建1座大数据中心,以数字化、电气化、标准化高标准建设智慧综合能源基地,促进基地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三区”(能源转型示范区、科技产业引领区、开发共享合作区)战略发展高地。

综合利用LNG冷能资源:冷能空分,充分利用LNG气化时所释放出的巨大冷量,把氮气冷却液化成液氮,液氮再冷却液化净化后的空气;规划建设液氮400/天、液氧400/天、液氩13/天,占地50亩。空调冷水,建设冷能交换站和冷能交换系统,对园区大中型企业、以及园区综合楼、行政楼、宿舍及门卫等建筑集中供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冰雪旅游,建设冰雪室内旅游场地,包括冰上运动馆、滑雪馆等设施。利用LNG冷能生产液化二氧化碳/干冰,可应用在焊接、消防、冷冻食品、软饮料等方面,利用园区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低温冷冻冷藏库与冷能制冰,利用LNG冷能建设低温冷藏库和冷冻库,与园区渔业结合,以低温冷冻冷藏库与冷能制冰为依托,建议设立冷链物流产业园。利用LNG冷能建设大数据中心,积极引入和培育大数据行业核心企业,促进产业、政务、民生等数据向园区汇集,探索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国家与区域两级大数据汇聚中心。冷能发电,LNG冷能低温发电是一种新兴的节能环保的发电方式,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且产业链最短,所发电量可以供LNG接收站自用或者上网,可采用低温朗肯循环发电技术,其优点是设备数量少,装置占地小,设备尺寸小,流程简单。探索LNG冷能建设粮食储备基地等模式。

三、推动盐城北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结合365体育投注:海上风电产业规划及“十四五”期间盐城推动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海上三峡”。根据国家竞价上网等政策要求,坚持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高质量合作建设盐城北部海上风电基地。依托响水工业经济区风电装备产业园及滨海、响水港口码头优势,强链补链,着力打造盐城海上风电内生支撑、外向辐射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桩基、海缆等大型海工装备研发制造。

四、积极引领光伏低价平价上网

多措并举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土地、并网等光伏开发非技术成本,建立市场化竞争的项目配置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加快先进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促进光伏发电站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引领光伏低价平价上网。双方推动低价平价光伏发电项目,布局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实施BIPV绿色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

五、加强天燃气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江苏省沿海输气管道专项规划(2018-2022年)》,规划南北干线江苏沿海输气管道如东—盐城—滨海段、支干线淮安—建湖—盐城段为骨干线,连接基地天燃气、氢气等气源,打造总长度超过450公里、年输气量超过150亿方、覆盖365体育投注:全境的高压天燃气(氢气)输气网络。双方共同推进天燃气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六、全面推进电化学等新型储能设施建设

力推进储能项目建设,探索储能多样化应用方式;积极开展电化学等新型储能设施建设,探索大规模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各类新型出风技术创新应用。逐步扩大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示范规模,提高新能源发电稳定性。积极开展电网侧储能试点,探索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机制创新。

七、推动国家储备煤基地建设

海港国家储备煤基地规划总规模3000万吨,重点服务长江下游及盐城附近区域。项目分期建设,一期工程20159月开工建设,新建17万吨级和110万吨级海港接卸泊位,新建煤炭堆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年卸船1200万吨,堆场存煤100万吨。

八、探索示范氢能绿色开发利用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强合作攻关,以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制氢技术研发为重点,探索氢能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打造“盐城绿氢”品牌。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研究,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配送车试点和配套加氢站建设。加快氢气储运网络建设,推进槽车、管道等运输方式试点。研发氢能多元利用技术,探索氢能与光伏、储能等协同发展模式。

专栏6-1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产业发展重点

中海油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项目设计规模300万吨/年,其中气态外输规模200万吨/年,液态外输能力100万吨/年,建设422万方LNG储罐及配套气化实施,1座可停靠26.6万方LNG运输船专用码头泊位。一期扩建工程。项目扩建新增能力300万吨/年,扩建完成后和一期的总规模达到年周转量600万吨/年,其中气态外输规模420万吨/年,液态外输能力180万吨/年,新建627万方LNG储罐及配套气化设施。

国信滨海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一期工程设计规模500万吨/年,建设420万方LNG储罐和配套工艺设备、以及辅助公用工程设施。一期工程建成后,接收站总罐容为80万方,装车能力为100万吨/年。

国信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该工程拟利用一期工程部分公用、 辅助设施,新建2100万千瓦新型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项目估算总投资80亿元。

冷能空分项目。LNG冷能用于空分即充分利用LNG气化时所释放出的巨大冷量,把氮气冷却液化成液氮,液氮再去冷却液化净化后的空气。规划建设液氮400/天、液氧400/天、液氩13/天。

第七章  建设东部沿海重要物流基地

第一节  发展思路

物流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网络布局为支撑、业态创新为驱动、政企合力为保障,科学有序快速推进,以河海联动为抓手,建设东部沿海重要物流基地,畅通国内国外市场双循环。

一、基础网络强化

完善物流运输通道。构建铁路、公路和航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综合运输通道,其中铁路主要建设盐城港疏港铁路滨海港支线、响水港铁路专用线,促进海铁联运和港口联动;公路主要为对接S326S327等省级道路,打通疏港公路、景观大道等;航道建设主要对滨海港疏港航道进行升级改造,贯通黄海至淮河并接连长江,实现通江达海的连通功能。

建设物流节点体系。加快推进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晰的物流节点体系,形成以港口枢纽核心,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为重要支撑的物流节点布局。近期主要服务于园区重点产业及农业发展,中远期服务半径将辐射到整个365体育投注:、江苏省大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物流模式创新

大力推动多式联运。以滨海港和响水港为枢纽站点,通过南北集疏运航道、灌河航道、疏港铁路开展海河陆多式联运,实现海铁、河海、公铁海等多种方式的无缝衔接。鼓励运输、港口、站场等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培育合格的多式联运承运人,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多式联运设施设备,强化不同运输方式经营主体联合协作

开展甩挂运输试点。选取大中型、网络化运输的物流企业,在货源稳定的线路上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支持运输企业建设适合甩挂运输的专用站场和装卸搬运设备;鼓励运输企业按运输需要购置和更新牵引车和挂车,调整和优化货源、线路,配备运输装备,开展甩挂运输,提高效率,减低排放。

三、智慧港口建设

加快推进港口新基建,建设以“一站式”通关、港口生产作业智慧运营、多式联运、智慧安全、协同办公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实现港口各类资源的无缝衔接和协同联动,进一步整合港口供应链上下游关联资源,实现港口的智能、高效、安全、便捷、绿色的发展。

建设完善的滨海港和响水港全面智能感知体系,促进港口物流服务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和自动化。通过信息集成和共享,实现港口与船公司、铁路、公路、场站、货代、仓储等港口物流服务企业的无缝连接,与海关、海事、商检等口岸单位的信息一体化,加快智慧口岸工程建设,全力构建大通关体系。依托智能监管、智能服务、自动装卸,优化港口物流流程和生产组织,全面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四、智慧物流升级

加快推进新基建新网络。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形成物畅其流的一体化智慧物流载体网络。加强对物流通道的智慧化升级,打造智慧航道、智慧公路、智慧铁路,实现车路协同、实时可视、动态监管。

打造智慧物流园区示范。加快重点物流基地的物流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园区。鼓励物流企业推广使用标准化物流管理软件和企业ERP接口软件,推进与智能运输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鼓励物流企业建设自动分拣系统、智能化仓储和运输管理系统,提高物流的可视化、可控化等智能化水平。

五、专业物流提升

优化电商物流。积极构建与滨海工业园区配套的电商物流体系,支持商贸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供应、采购、销售环节,建立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物流模式,实现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融合及供应链一体化物流配送服务。鼓励、吸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企业在滨海工业园区落户,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中,增加相应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物流。构筑城乡配送网络,兼顾城市工业品下行和乡村农产品上行物流需求,建设与农产品产地和城市消费地相衔接的物流设施,优化城市配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物流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城乡物流发展新模式以及末端配送新方式,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配送模式,积极发展同城配、落地配、入宅配。

发展冷链物流。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冷藏设施,满足生鲜食品和医药品的物流需求。鼓励运输鲜活农产品的企业购置冷藏车,尽可能减少鲜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满足冷链物流的需求。根据情况,可在冷库建设、购置和更新冷藏车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完善应急物流。加强应急物流联动协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运输协调机制,制定应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构建公路、铁路、水路立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立交通管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布信息,保障应急物流运输渠道畅通。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机制。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滨海港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物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物流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将极大地吸引社会投资,有效支持并推动滨海工业园区重点产业发展。

物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钢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支撑。

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铁路、公路、航道等网络密度进一步提高,干支衔接通畅,物流通道通达能力明显提升,物流枢纽节点层级分明,集疏运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物流组织效率大幅提升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河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迅速,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迈入新的阶段,物流园区智慧化运作程度高。

第三节  产业布局

滨海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将核心依托滨海港、响水港以及四大产业片区进行布局,形成“南北两核多极点”发展新格局。物流产业布局如图7-1所示。

 

 

 

 

 

 

 

7-1  滨海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布局

“南北两核”:以滨海港和响水港为核心依托,立足港口,聚集临港物流产业园,以港口聚物流,以物流兴产业,滨海港和响水港成为驱动物流产业发展核心引擎。滨海港近期主要为临港工业开发服务,成为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的基础平台,逐步拓展为淮河流域腹地物资运输以及物流服务功能,发展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化港区。盐城港响水港区以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在灌河流域港口开发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多极点”:依托公铁水主要交通手段的物流集疏运通道,分布于产业聚集区、港城生活和生态农业区的多个物流节点,满足包括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服务民生需求,以及各大产业板块物流需求。重点布局3个物流园,5个物流中心,主要包括响水港现代物流园、灌东工贸综合物流园、滨海港航综合物流园、港城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农产品集配中心、滨海化工材料物流中心、新滩金光产业园物流中心、新滩综合保税物流中心。

 

第八章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节  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

一、发展思路

(一)生物医药

遵循“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开放循环”的基本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立足园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新医药、功能性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适度发展相关配套基础原料产业,改造提升现有重点精细化工企业,淘汰规模小、效益差的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两大产业先进、高端、绿色化发展。根据滨海港工业园区宝武、金光等重大项目需求,盐海化工、吉华化工等企业做好烧碱、硫酸等原料配套,将离子膜烧碱项目规模提升到30万吨/年。

延伸新医药产业链条,完善医药产业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鼓励园区原料药企业与成品药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加快发展特色高附加值原料药产业,加快引导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联合,以制剂生产带动原料药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园区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做好化工新材料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入园企业在投资、产能、技术、环保、装备及产品的准入标准,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和高端化产品特色,在滨海县内及周边形成产业链群,促进企业、园区、产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产业基地。

(二)基础化工原料

根据滨海港工业园区目前重大项目进展及规划情况,园区钢铁、造纸、纤维素纤素、能源等产业化工原料主要需求如表8-1所示。


8-1  主要化工原料需求表

序号

原辅料

单位

2025年消耗量

1

烧碱(32%计)

万吨

150

2

双氧水(35%计)

万吨

4.0

3

硫酸(98%

万吨

112

4

二硫化碳

万吨

7.0

5

次氯酸钠

万吨

5.0

6

双氧水(27.5%

万吨

4.0

7

重油

万吨

6.8

根据滨海港工业园区钢铁、造纸、纤维素纤素、能源等重大项目需求,盐海化工、吉华化工等企业做好烧碱、硫酸等原料配套,将离子膜烧碱项目规模提升到30万吨/年,并将硫酸和烧碱项目改扩建。同时,开展二硫化碳、双氧水、次氯酸钠等新项目建设,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三)化工新材料

依托周边连云港石化基地原材料资源,或以外购甲醇、丙烷等资源建设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等装置,生产乙烯和丙烯等园区发展化工新材料所需原料。

依托乙烯、丙烯等原料,向下游延伸发展一系列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重点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和高性能涂覆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包括高端通用合成树脂专用料进口替代牌号、合成橡胶新产品进口替代牌号、合成纤维新产品进口替代牌号;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包括透明减薄膜用茂金属聚烯烃树脂和可注塑加工的新能聚烯烃弹性体(POE弹性体,OBCTPUTPEE等)。生产高性能涂料与粘合剂、塑料与橡胶加工助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等产品。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生产功能化、高性能、绿色环保型产品。

同时,对园区现有精细化工及基础化工企业实施分类整治,通过淘汰关闭、异地转移、升级改造、重组提升四类方式,以及创新化、智慧化、循环化、绿色化四大升级路径进行园区规范化改造升级。

二、发展目标

建设绿色生态、智慧先导的现代产业园区。通过整治提升,加快向绿色生态、智慧先导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园区整治提升全面通过验收,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业链完整、配套设施健全、项目层次高端的安全绿色园区。

打造特色突出、关联紧密的高端产业体系。医药产业依托新兴际华等大型央企,整合沿海工业园、医药产业园资源,形成“原料药+成品药”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原料药产值达到200亿元,成品药产值突破100亿元;新材料产业推动单体向成型材料延伸,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突破200亿元;基础化工加快推进吉华40万吨硫酸、盐海化工20万吨烧碱等扩能项目,建成全市沿海开发重要的原料配套供应基地。

培植行业领先、创新驱动的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到2025年保留企业进一步优化整合,并培植5-8家行业龙头企业。质态明显提升,到2025年,创建市三星级以上企业30家、本土上市企业3家,具有市场定价话语权的企业20家,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研发中心6家,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

三、产业布局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项目。

(一)产业链重点延伸项目选择

专栏8-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

江苏远大仙乐药业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建设年产3吨丙酸氯倍他索、2吨丙酸倍氯米松、3吨戊酸倍他米松、3吨二丙酸倍他米松、1吨奥贝胆酸、5吨醋酸环丙孕酮、1吨地米棕榈酸酯、2000吨发泡微球、10吨曲安西龙。

江苏科利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建设年产6万吨改性氯化橡胶、8万吨氯化聚乙烯橡胶、500吨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AIC KB-1)技改项目。

江苏盐海化工有限公司。主要新建年产2万吨三氯化铝、6000吨次氯酸钠等。

配套基础原料项目。主要建设年产20万吨烧碱(32%),联产17.7万吨氯气和5000吨氢气等。

特种橡胶类项目。主要建设特种橡胶类项目。主要建设年产26万吨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

特种聚酯等降解材料项目。主要建设年产26万吨PBATPEF和聚己内酯等。

(二)产业布局

园区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板块重点布局在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充分利用化工园区现有空间,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紧邻中山河北部地块做好化工园区扩区预留空间,与现有园区连片发展。同时为化工产业发展预留好岸线资源。

第二节  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产业

一、发展思路

(一)新能源装备

以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以一批新能源产业示范项目为带动,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依托天能海洋重工、长江风力发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实施一批研究和产业化项目,重点开展兆瓦级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电机组、新型高性能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组、风能转换装置研发与应用等。加强与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配套,加大招商选资补链力度,重点延伸风力发电装备产业链,将灌东片区建设成以风电装备为主、太阳能光伏等其他新能源装备为辅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基地。

(二)轨道交通装备

依托滨海港口优势,整合利用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资源,面向全球招商,创建滨海港工业园区外向型轨道交通整车集成及服务升级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国际业务运作中心,打造独具核心竞争优势的滨海港工业园区外向型临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围绕中后端产业链,致力于设备制造、运营、增值服务三部分,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服务三大业务,形成以整车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的产业链。

整车制造。依托轨道交通装备骨干企业,着重发展地铁、轻轨、低地板有轨电车、空中轨道列车和磁悬浮车辆等多系列城轨车辆,提升整车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核心零部件。围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重载铁路货车和新型城轨车辆等整车制造需求,重点发展系统集成、转向架、车体、牵引变电器、牵引和辅助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制动系统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九大关键系统以及受电弓、空调、车钩、车门、车内电器、内饰、卫生集便、车窗、座椅和风挡等十大主要部件,大幅度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

现代服务。利用整车制造企业维修技术、设备、资质优势,在园区内集中配置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维修资源,同时承担海外轨道车辆升级改造业务。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国际业务运作中心,提供现代物流服务,重点开展国际采购、转口贸易、中转仓储等业务。

(三)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发展环境保护专业设备仪器与工业固体废物/废气/废液等回收利用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装备制造,构建集咨询服务、技术装备制造及其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设施运维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环保产业发展格局,提高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

二、发展目标

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培养1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建设独具特色的外向型临港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引入整车及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以水治理及大气治理方面为重点,建设节能环保专用设备(器械)制造、研发以及相关工程建设与运维服务一体化基地;适时引入品牌企业,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

三、产业布局

(一)产业链重点延伸项目选择

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产业板块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项目。

专栏8-2  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产业发展重点

新能源装备产业。依托天能海洋重工、长江风力发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天能海洋重工建设海上风电610MW大机组塔筒及海工装备制造项目,形成年产大型海工配套钢结构20万吨。

环保设备产业。加快发展环境保护专业设备仪器、工业固体废物/废气/废液等回收利用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装备制造,构建集咨询服务、装备制造及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设施运维等于一体的环保产业链。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依托港口优势,着重发展地铁、轻轨、空中轨道列车和磁悬浮车辆等多系列车辆,提升关键系统、主要部件、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打造外向型轨道交通整车集成及服务升级基地、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际业务运作中心。

(二)产业布局

新能源装备项目重点布局在灌东新能源产业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项目重点布局在灌东高端装备产业区。

第三节  装配式建筑及再制造产业

一、发展思路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市场需求,逐渐提高全社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建设以钢结构建筑为主体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形成集装配式建筑设计制造、新型建材及部品配件、仓储物流为一体、配套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建立以钢结构为主体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探索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产业。

2025年,装配式建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形成年生产500万平米装配式建筑及配套墙体、保温、隔声、密封等新型建筑材料的能力。同时依托365体育投注: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引进一批再制造企业,将园区打造成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设备再制造示范基地。

三、产业布局

(一)产业链重点延伸项目选择

规划以钢结构为主体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包括钢结构建筑整体设计、主体结构制造、新型建材生产和装饰装修一体化等。

主体结构。包括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和钢筋桁架楼承板。

新型墙体材料。包括石膏板、金属面夹芯板和铝塑复合板等。

保温隔热材料。包括泡沫型保温材料、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玻璃棉及其制品、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和聚氨酯泡沫塑料板等。

节能建筑玻璃。包括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高强度LOW-E防火玻璃等。

防水密封材料。包括JS复合防水涂料、丙凝防水材料、聚氨酯防水涂料、建筑密封材料等。

(二)产业布局

装配式建筑及再制造产业主要布局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响水片区建材交易中心。

 

第九章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

一、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锈钢市场交易中心:建设商务商贸、金融科技服务业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发展不锈钢现货交易、加工、结算、信息、质检、仓储、物流等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商务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孵化中心:加快发展不锈钢生产及制品精深加工等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重点突破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过程网络化、质量检测在线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智能装备、智能车间、智慧工厂发展与应用,加快推进高端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力争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

渔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构建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集渔业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科技源头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载体,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水产种苗繁育、鱼类营养与饲料、水质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及渔业科技信息和推广型人才培养、渔民技术培训等系列化技术服务。加快建设水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利用互联网,打造集展示功能、交易功能、期货交易、网上购物、支付结算功能、信用保障功能、物流配送功能、食品溯源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等于一体的国际化、信息化的水产品交易综合服务平台。

旅游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和旅游业产品结构升级,通过资源整合、特色营造、创新开发和宣传促销,打造度假旅游、商务会展、节事节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系列品牌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渔村旅游商务网站,将渔村内旅游企业、渔家乐、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信息全部录入,并提供在线咨询、预订和购买功能。利用园区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旅游资讯、节庆活动、旅游信息,实现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功能,实时播报相关旅游信息,让游客提前感受景点的风情风貌,感受全方位“智慧旅游”带来的便捷与快乐。

金融服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发展支持。开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完善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三农”提供精细化服务。加大金融改革创新,鼓励保险机构争取更多的保险资金投入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通过投贷联动、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等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运用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加快建设公共研发及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坚持以“科技孵化”为核心,充分利用园区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的区位优势,争取国家和省部级支持的产业孵化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东北大学治金研究院为重点推广平台,深入开展合作孵化、自行转化、共同转化和技术引进等多种科研孵化和成果转化模式,全力打造新兴产业技术服务业集群。

近期主要围绕主导产业定位和宝武、金光、德龙等龙头项目牵引,对接和研究产业配套、产业链条延伸、成品生产和工艺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主动对接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详细排定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同时利用“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园区的叠加优势,争取“淮河生态经济带科技孵化基地”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吸引国家或省级科研机构入驻以及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着力增强产业孵化基地的吸引力和创新层次,大力激发园区发展的创新活力。

二、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不锈钢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渔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向专业化、网络化、虚拟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服务化进程,实现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产业布局

现代服务业结合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和宝武、金光、德龙等龙头项目需求,重点布局在滨海港城和响水港城内;围绕现代物流服务的项目重点布局在临港物流园区。

第二节  旅游康养业

一、发展思路

利用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坚持精品化、品质化方向,依托“环黄海生态圈”,挖掘滨海和地方特色,结合滨海湿地、“盐文化”、“渔文化”和工业产业等资源,进一步拓展内容,适应人口结构变化,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实施“游憩体验+休闲康养”的旅游康养发展模式,壮大旅游康养服务产业,将游客留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引导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突出沿海精品特色康养,建设一批精品旅游康养项目,创建古黄河出海口旅游度假区灌河生态景观旅游区、旅游特色小镇等特色旅游区,建成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区域联动,构建环黄海旅游框架。加强滨海港工业园区与盐城、连云港在旅游发展中的联系并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在空间上,整合渔港、渔村、海盐等沿黄海旅游资源,向北衔接连云港市重点旅游资源,南联365体育投注:重点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滨海港工业园的海盐、渔文化和工业产业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向东延伸至韩国和日本,提供大众休闲度假、小众精品康养的差异化特色旅游服务。构建“两区一带多点”的旅游康养业布局。“两区”:古黄河出海口旅游度假区、灌河生态景观旅游区;“一带”:沿黄海湿地休闲旅游带;“多点”:工业旅游特色小镇、首乌养生小镇等。

创新共荣,发展特色游憩体验产业经济。创建特色品牌项目,以月亮湾、古黄河、灌河、古法晒盐、滨海冰雪世界等重点片区旅游品牌的塑造推动滨海港工业园区旅游发展。深度挖掘生态、海盐制造、渔港、渔村等地方特色资源,以及盐业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组团发展,形成融合生态、特色文化的旅游康养产业体系。以项目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申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等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重点旅游企业,重点打造“一园”(古黄河生态公园)、“一馆”(古黄河博物馆)、“一村”(黄海渔村)、“一区”(古法晒盐体验区)、“一乡”(何首乌之乡)、“一镇”(森林康养小镇)、“一带”(灌河生态景观带)等文旅产业基地。建设滨海冰雪世界、海滨天然浴场,举办冰雪运动会、泥滩足球赛、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提升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新的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增长点。

延伸产业链,促进休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融合渠道,实现传统产业与旅游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康养业与农业融合,使农业基地变身休闲景区,培育渔港和渔村休闲旅游,打造沿海特色康养品牌,提升农业附加值。推动旅游康养业与工业融合,加速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海盐制造旅游、海盐康养旅游,形成特色产业,打造盐文化、钢文化等工业旅游品牌。旅游康养业与服务业融合,培育旅游康养产业新业态,加快休闲康养、健康护理、体育赛事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打造“黄海之滨”、“绿色工业”、“古法盐艺”旅游形象定位,突出游憩体验、精品康养、生态旅游等,完善旅游康养产业布局,丰富旅游康养产业内容,打造核心产品,形成特色产品体系,提升滨海港工业园区旅游康养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占据旅游发展新高地。

2025年,将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成滨海港工业园区重点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将滨海港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具有影响力的沿海特色精品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多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三、着力打造重点旅游项目

积极主动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引领产业发展、助推转型升级,奠定旅游康养产业未来发展新格局。

古黄河出海口旅游度假区。加强临海资源联动发展,以“淮河门户,养心滨海”为主题,融合渔港、渔村、湿地、温泉等元素,突出地块的古黄河、淮河文化,重点建设海滨浴场、古黄河博物馆、黄海渔村、古黄河生态公园、森林小镇等,将滨海、黄海和淮河等文化元素与休闲娱乐相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业配套设施,突出运动、养生、休闲、娱乐、田园等氛围,打造集滨海度假、温泉养生、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滨海精品旅游景区集群。

滨海冰雪世界。促进滨海港工业园区及滨海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冰雪运动基地、极地欢乐谷、极地雪橇主体街区等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创新带动滨海新型服务业的集聚,建成长江三角洲区域全季旅游和冰雪运动体验的新热点。

海滨天然浴场。利用园区滨海优势,加快建设月亮湾滨海天然浴场,从游客休闲体验的角度出发,建设观景设施、隐蔽设施、标识标牌等人性化设施,休闲业态与商业业态相结合,形成以沙滩浴场、主题乐园为核心的休闲娱乐目的地。

首乌养生小镇。结合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以生态养生小镇、何首乌之乡为特色,充分利用“滨海白首乌”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高白首乌种植养生基地的建设水平,构建深加工产业链,挖掘白首乌的食、药、妆等功效,延伸产品产业链,提供特色精品康养服务,重点打造滨海首乌之乡文化,整合首乌、梨园、水浒、书法资源,开发建设以生态康养为核心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打造国家级特色小镇。

工业旅游特色小镇。“工业文化、绿色生产”为主题,以“盐文化”和“体验式旅游”为核心主线,利用滨海港工业园区古法晒盐、钢铁产业等特色资源,重点建设古法晒盐体验区、钢铁主题文化园区等,培育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赋予文化内涵的盐产品品牌,串联盐山、复晒区、盐景雕堡等,打造盐浴中心,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的海盐制造产业体验观光特色小镇,保留与海盐有关的历史建筑,通过现场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展示采盐、煮盐和收盐的全过程,体现滨海海盐特色。以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为载体,建设集钢铁工业生产、钢铁文化体验、钢铁主题游憩、钢铁研学课堂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园区。

黄海海滨旅游康养示范区。以滨海港工业园区沿海原生湿地资源、海滨文化,以及翻身河渔港、六合庄渔村等为特色,在黄海海岸线进行布局,结合现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围绕“生态、健康”等主题,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对渔港和渔村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策划渔港和渔村特色休闲体验旅游活动,打造特色精品康养产业,举办泥滩足球赛、自行车赛、马拉松赛等赛事,建设以滨海生活体验、赛事服务等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康养产业区,形成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新增长极,带动旅游康养业发展。

第三节  新型特色农业

一、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将现代渔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作为重点支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围绕海淡水养殖、白首乌种植等,打造从加工到销售的高附加值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渔业为核心,做大做强渔业产业链条,健全提升现代渔业设施装备体系、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越、规模特色鲜明、产品质量优质的现代渔业园区和特色基地。

二、发展目标

构建高效水产养殖渔业。推广循环水工业化养殖新模式,重点发展集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争创现代渔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梭鱼等优质淡水产品连片高效养殖区;推进海淡水池塘标准化建设,提高水面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升滨海现代渔业园区功能,扩大海苑省级龙头企业和海翔市级龙头企业规模,建设翻身河国家一级渔港。

打造独具特色生态农业。以首乌种植与生产为基础进行高效整合,高附加值发展首乌产业,结合旅游服务业发展特色养生美食、首乌产品加工制作等体验式环节,增加旅游纪念产品销售量;结合农产品加工业,以首乌产品为特色元素发展多元化工业产品,如日化用品,养生药物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把首乌产业打造成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首乌种植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高效有机肥产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循环链接,形成无废高效的跨企业、跨农户循环经济联合体,构建粮、畜、渔、加工、物流、旅游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园。

壮大滨淮农场农垦经济。依托滨淮农场现有产业基础,在稳定稻麦生产和淡水养殖的基础上,探索建设为滨海港工业园区服务的仓储物流服务区和综合生活服务区,在滨海港城建设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利用一类开放口岸的平台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内,滨淮农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推广,开展高产增效创建、绿色增产创建活动,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在保障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农业产业特点,鼓励多元农业经营,打造农业特色空间,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建设仓储物流服务区和综合生活服务区等。

三、产业布局

新型农业产业板块重点发展现代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项目。主要布局在滨海港工业园区现代渔业养殖区和农业区内,以及周边滨淮农场、淮海农场内。

 


第三篇  构建开发协同创新体系

 

第十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实现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优质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通过自建、与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市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向省级、国家级研发机构升级。支持园区企业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活跃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开展不锈钢、合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并将研发成果带回园区实行中试和产业化推进。

引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攻关,积极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强原始创新和知识产出。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积极推进“小升高”“规升高”,引导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推荐优质企业进入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第十一章  加快科创载体平台建设

第一节  提升创新载体发展能级

培育打造高端科创载体。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企业创建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平台。

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园区每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技术创新联盟、一个引导基金,支持园区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积极招引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创新创业团队在园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产业研发总部。

提升“双创”平台建设质量。推动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向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构建“研发—孵化—加速—专业育成”全流程创新服务链条。鼓励双创空间从比拼硬件条件向竞争配套功能、开放制度转变,加速应用普适技术转化。引导园区盘活闲置土地、低效厂房等存量资源建设孵化器,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

第二节  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推动政府、园区、企业深化拓展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式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注重发挥本土高校科研力量,推动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产学研平台,组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促进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支持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国内外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以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需求为导向,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健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良性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高校院所全面合作。

第三节  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夯实创新人才支撑。用足用好省、市各类人才政策,从园区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出发,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5年内力争引进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5名以上,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盐城对园区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对引进的外籍高端人才,提供入境、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与企业、办学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和优势互补,形成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队伍。制定专项激励机制,每年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试点工作。

促进现代企业家能力提升。尊重企业家创新创造,加强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新时代“盐商”品牌。加快建立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实施青年企业家接力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盐城情缘、全球视野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立企业家培训制度,组织优秀企业家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及标杆企业培训学习,拓宽企业家队伍全球化视野。

 

 


第四篇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十二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  打造临港生态新城

一、优化新城各组团发展定位

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园区“两港两城”组团建设,到“十四五”末,人口力争突破25万,园区各功能组团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国家级工业园区初具雏形。

加快发展新滩片区。高标准建设能源集散基地、河海联运基地、云仓物流基地、科技孵化基地;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门户港城为目标,建设滨海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滨淮高速滨海段、滨海港20万吨级航道,完善滨海港港城配套功能,服务人口15万人;推进一体化发展,为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大工业项目集聚提供优越条件,推进产业循环、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绿色发展新城。

提升响水工业经济区。依托响水港和灌河岸线资源,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海工装备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千亿级合金新材料产业链,以响水不锈钢产业区、灌东高端装备产业区为重要抓手,建成东部沿海重要的现代工业经济区;以建设东部沿海产城一体化海滨新城为目标,规划建设盐城港响水港区5万吨级航道、响水港铁路专用线,完善响水港港城配套功能,打造辐射灌河口周边区域的海滨港城,服务人口10万人。响水港城按照“响水县城副中心”和“滨海港工业园区北翼港城”发展定位,整合要素资源,建设临港新城。

建设滨海活力港城。突出以“月亮湾、新外滩”为主题创意,发挥海域条件优越、海岸线型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体现“月亮湾”特色、打造“新外滩”名片。重点强化“三城一平台”建设。强化月亮湾新港城在建设滨海港工业园区中的支撑作用,建设港口行政服务中心、“一关两检”、旅游集散中心等服务功能项目,成为淮河经济带接轨海外的蓝色商务窗口。建设绿色生态的宜居之城。重点建设古黄河博物馆、灵龙湖生态主题公园、新外滩风情街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承接产业工人生活居住,强化港城社会承载功能。建设亲海临海的宜游之城。重点建设海滨天然浴场和海鲜美食街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江苏沿海品味独特的蓝色旅游带,融入盐城沿海旅游产业集群。

打造响水临港新城。优化响水港城“一城、两轴、三片”的布局结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建设服务滨海港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中心、金融商贸中心和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建成淮河下游地区沿海新兴工贸城市、港口城市,形成沿海城镇轴的次级中心。“十四五”末港城建成区域达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力争达到15万人。

二、建设美丽、文明新城

精细改善城市容貌。持续组织开展街景容貌整治出新。对园区部分主要道路和商业街区实施临街建筑立面、广告牌、店招标牌、围墙等载体项目的沿街景观综合整治改造建设,提升城市整体街景形象。打造特色夜景亮化。为扮靓园区夜景,丰富市民晚间生活,对园区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周边建筑亮化实行集成控制,秉承“节约化运行、人性化调试”的管理理念,按照季节变化和晚间时段控制亮化的开启时段,调节灯光亮度和色温,提升城市景观的辨识度和舒适度。

精细配建便民设施。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牵头负责全园区公厕新建、改造、社会公厕托底管理和农村公厕等建设任务。建设遮阳挡雨棚,开展园区主要道路交汇处遮阳挡雨棚建设。实施车辆停放秩序“序化”工程。综合运用“宣传、规范、处罚、清拖”等手段,重拳出击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劝导停车人员将车辆入线停放,并主动帮助车辆“归位”,清拖违规停放车辆。

精细治理城乡垃圾。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全力服务“清洁乡村”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把滨海港工业园区打造成全域垃圾分类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构建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倡导“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理念,划定城市边界,优化城市结构,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产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突出生产功能,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层次、多样化产业空间载体,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和土地投入产出率。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强化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混合。

推动城镇绿色化改造。瞄准盐城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双城”同创目标,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绿化会战和全园区绿化行动,助力实施全市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积极推动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和美丽乡村建设,集聚优质生态资源,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应用支撑优化行动,启动园区信息资源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新建人口、法人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增加数据治理、数据开放模块。政务云中心,推动滨海港工业园区财政预算部门系统云化部署,到2025年底,实现100%园区财政预算部门非涉密系统上云。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汇聚全市公共服务资源的城市级智能门户“我的滨海港”城市服务;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综合交通数据采集系统,建成交通全息感知网络,实现对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港口及城市交通多维度的综合交通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等。建设人社阳光监管系统,实现精确化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设园区健康信息平台,对所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完整性、有效性与及时性校验分析、标化。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施园区体育场馆服务“E卡通”工程,实现查询预定、经营管理、特约商户等功能,并逐步覆盖全园区的健身场所和体育场馆。

城市治理能力创新行动。智慧城管。推动数字化城管系统改造升级,构建智慧城管视频分析系统,建设沿街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无人机巡查,建设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及智能垃圾分类运行管理系统。智慧警务。全面完成升级版技防城建设,形成“点上覆盖、面上成网、外围成圈、城乡一体”的科技防控网络,实现人、车(船)、物、网、地等对象多维感知、实时管控。智慧水利。建成智慧水利云服务中心,建设水利工程远程监控、水政执法及河湖采砂管理等系统。智慧应急。建设园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接入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高危、涉危企业的安全监测数据、运行状态数据和自然资源、水利、气象、林业、地震等部门的灾害风险监测数据。智慧环保。建设水气一体化监测系统,增强对全园域水、气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连续监测的能力,对园区环境进行实时的全网覆盖监测。

信息安全保障提升行动。网络安全强化。构建符合新型智慧园区保护要求的安全体系结构,建设智慧滨海港安全保障平台。容灾备份中心。依托园区各类数据中心资源,建立覆盖全园区各重点领域的容灾备份中心。重点设施防护。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建设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管理平台,提升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和能力。工控网络审计。通过建设工控网络审计和监测平台,多维度发现、排查、分析工控系统安全隐患,切实保障重点行业企业工控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三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机制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园区水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等,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编制园区城乡互联互通的交通物流设施规划,统筹农村公共交通、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交通物流设施,积极谋划大交通、大物流项目,建成城乡互联互通的交通物流设施。扎实推进园区5G网络宽带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步伐,实现农村地区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全覆盖,建设面向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健康滨海港工业园区”“创业滨海港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城镇教育、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拓展;探索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人事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及劳动力就业体制。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加快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等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夯实基层服务基础。整合相关资源,持续改善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依托政府综合服务大厅完善相关经办服务设施,推动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和共建共享。简化基层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明确办理时限,推行一站式办理、上门办理、预约办理等服务方式。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和转化基地。建立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鼓励发展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等业务。

 

第四节  推进区域城镇协同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园区产业发展为牵引,补港城城镇化建设短板,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推进城镇化发展趋于同步,形成产业与城镇协调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推进产业社区建设。打造产业社区。通过搭建产业主体和社区融合的社群平台,打造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的生活工作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对标苏州工业园区和南京江北新区,以建设产业与港城融合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两港城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促进科技研发能力有所突破和服务体系完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企业,融合、一体化发展,集成产业生态群。将地下综合管廊与区块成片开发、重要道路建设紧密结合,继续推动干线、支线、缆线三种类型的综合管廊建设,构建层次分明、系统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体系。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涵盖生产、工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载体,城市综合体经济转型。

着力补齐城镇化建设短板。大力推进响水、滨海港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以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发展空间为重点,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为目标,全面完成高标准港城建设。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补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方面短板。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补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港城公共厕所等方面短板。推进港城公用设施提档升级,补港城交通基础设施、管网、配送投递等方面短板。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补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农贸市场水平等短板。聚焦重点领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继续开展卫生港城、文明港城、森林港城等创建活动,提升港城管理水平,推动港城面貌持续改观,不断提高港城的美誉度。

第五节  优化空间布局

一、空间结构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辐射带动、优势互补”的思路,全面统筹滨海港工业园区各类用地,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智慧互联、绿色低碳的新型产业社区。

按照产业相对集中、港产城融合布局原则,滨海港工业园区形成“两港、两城、四片区、多廊道”的空间结构。

两港:滨海港、响水港。

两城:滨海港城、陈家港城。

四片区:绿色精品钢基地、滨海新医药产业区、灌东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区、不锈钢产业基地。

多廊道:隔离各功能组团的多条生态走廊,如:中山河生态廊道、灌河生态廊道、翻身河生态廊道等。充分利用既有河道、湿地、海堤和G228国道构建园区外围环形防护林带和内部多条绿色廊道。

二、功能区布局

(一)产业布局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意兼顾现有产业与新规划产业融合发展,同类产业集中布置。启动区、预留发展区划与规划产业发展时序和产业特征相匹配,既考虑近期项目实施需要,更兼顾中远期产业发展,合理预留空间。产业项目布局与物流通道尽量无缝对接。各产业区、重大项目布局以既有行政区、开发区的法定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基准,注重已有交通、排水体系的整体完整性,确有必要调整,需经严格论证再统筹调整。

严守法规,安全环保。在产业区设置和项目布局时,充分考虑周边自然地理、交通特点和环境敏感性,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在安全设防、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严格执行防火、防爆、防各种自然灾害的最高标准。产业区内强调本质安全、本质环保。区域内外实行三级应急防护体系。处理好产业区与其它功能区间的关系,设置必要生态屏障。

节约用地,集约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集约利用土地。龙头骨干项目及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的项目,积极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化工新材料、钢铁等流程工业项目,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物料联系紧密的特点,按照输送路线径直短捷、外部干扰少的原则择优配置地块。公共服务性的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功能设施共建共享。

合理布局,减少损耗。产业区选址和用地面积,按同类产业集聚及集群发展原则确定。合理组织物流,有上下游物料供应关系片区靠近布置,减少能耗损失。产业区内部及各分园区内部,要体现产品链群一体化、公用及辅助设施一体化、物流输送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热、电、水、工业气体等公用工程设施按照“公用工程岛模式”集中布置。充分利用园区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减少产业园区内部储运占地,统筹规划水路、铁路、公路、管廊等对外运输通道。

(二)功能区布局

2025年,根据滨海港工业园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总体可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为产业区、港口物流区、生态新城区、现代农业区。

按照功能分区示意图方案,各功能区面积见表12-1

12-1  各功能区面积

功能区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产业区

352

含产业预留用地100平方公里

港口物流区

23


生态新城区

48

含城市预留用地15平方公里

现代农业区

109


合计

532


注:暂未统计道路、河道及水域等面积。

 

 

 

 

 

 

1.产业区

绿色精品钢基地。绿色精品钢基地位于新滩片区,毗邻滨海港区地块,规划面积约6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对海运要求高的大型钢铁转移项目,以及氧化铝和再生铜等金属冶炼项目。

不锈钢产业基地。不锈钢产业基地位于灌东片区灌河以南地块,规划面积约9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不锈钢、镁合金、铝合金等金属新材料和金属制品加工等项目。

滨海新医药产业区。滨海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分布于新滩片区,总规划面积约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医药为主线的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两大主导产业,适度发展相关配套基础原料产业。相应地,一批对储运能力要求高的大宗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项目,全部安排在此地块。

灌东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区。高端装备制造及服务片区布局在灌东片区,集中设置一个总面积约58平方公里的专业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集成与核心部件制备项目及建设国际运作服务中心,以及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与研发、服务一体化项目,形成系统配套齐全的专业化高端装备制造和研发、服务示范区。

金光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金光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布局在新滩片区,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纤维素纤维一体化产业。

其它产业区。考虑在灌东片区保留盐业生产区,占地约7平方公里。在不破坏实验区生态情况下,开展现代渔业养殖。

2.港口物流区

园区依托“海江河陆空”多式联运交通枢纽,除支撑自身产业发展外,还承担着服务淮河生态经济带腹地经济发展之需,规划发展物流产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要结合滨海深水大港建设,设置港口物流区。在灌东片区和新滩片区分别设置一个物流仓储园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中,与滨海港口作业区一体化布局的物流仓储占地13平方公里;与响水港区港口作业区一体化布局的物流仓储占地10平方公里。

3.生态新城(含特色小镇)

按照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构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滨海生态新城。

规划将S327省道与北八滩河之间区域作为滨海生态新城发展用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含月亮湾海滨风情小镇),主要为港区及产业区提供行政、金融、居住、商业、教育、旅游等服务功能。

规划将G228国道与灌河以东区域作为陈家港生态新城发展用地,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陈家港生态新城重点服务响水工业经济区及陈家港港口需要,不断完善陈家港港城配套功能,整合要素资源,打造辐射灌河口周边区域的海滨港城。

4.现代农业区

基于园区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利用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整合农业产业链需求,提升种植品牌,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加强流通、销售交易功能,重点建设稳定的、过程可追溯的现代化种植、养殖基地,深挖农产附加值,打造集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物流商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区。规划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包括3个区块,其中滨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南农业区38平方公里,翻身河以与S327省道之间农业区36平方公里,北八滩河以南农业区35平方公里。

三、预留和通道管制

1.保证滨海港港区集疏运体系顺畅

根据滨海港港区的功能区划,港区北部主要以生产性企业为主,集疏运要求量较高,交通运输主要是为企业的生产作业服务。港区还承担着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物流服务功能,新滩片区集疏运体系规划需考虑预留港区与金光项目之间的通道,保证滨海港区集疏运体系顺畅。

2.统一优化港口岸线使用与配置

统筹考虑化工、钢铁、纤维素纤维等对港口、岸线的需求。化工产业发展在港口重点布置好储运罐区,预留好相应的岸线资源,为滨海沿海工业园的发展和扩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公共资源。滨海港工业园区要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减少产业园区内部储运占地,统筹规划水路、铁路、公路、管廊等对外运输通道。

3.兼顾现有化工产业与新规划产业融合发展,同类产业集中布置。

化工项目布局重点考虑规划产业发展时序和产业特征相匹配,既考虑近期项目实施需要,也兼顾中远期产业发展,合理预留空间。利用化工园区现有空间,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公共服务性的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功能设施共建共享。硫酸、烧碱项目重点依托沿海化工园现有吉华化工及盐海化工等企业现有装置改扩建,二硫化碳、双氧水、次氯酸钠等项目选址根据沿海化工园产业总体布局规划确定。

4.根据发展需求完善规划

围绕滨海沿海工业园现有保留企业和布局情况,即时开展产业布局规划的完善提升工作,适当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为支撑园区和自身发展提供保障。滨海港工业园区根据总体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研究确定公共管廊规划方案,加强公用空间的通道预留与管制。


 

 

 

 

 

 

 

 

 

12-1  滨海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图


第五篇  筑牢基础设施新支撑

 

第十三章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第一节  构建现代基础交通体系

一、对外联通网络

滨海港工业园区对外联通网络主要由2条高速公路、3条航道以及2条铁路线构成,并积极拓展国际通道,如图13-1所示。

 

 

 

 

 

 

 

 

 

 

13-1  滨海工业园区对外联通网络

(一)高速公路

规划建设响水疏港高速、建成滨淮高速。滨淮高速西至淮安涟水,接入G25长深高速,向东接入滨海港区,与G228交汇于翻身河以南,S327以北,沿途经过滨海县城,并连接G15沈海高速,是滨海港工业园区未来对外交通主要通道;响水高速公路连接线是响水港核心疏港高速。

(二)铁路

规划建设滨海港铁路支线和响水港铁路专用线,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动沿淮铁路选线论证等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枢纽门户地位,实现滨海港和陈家港铁路专用线连通。

(三)内河航道

内河航道包括滨海港北疏港航道——中山河、南疏港航道以及灌河。建成北疏港航道以及海河联运区,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与滨海港直连工程建设。

滨海港北疏港航道:起点为通榆河(连申线)古黄河地涵,途经古黄河、中山河,终点为滨海港内河港池,服务于新滩核心区以及滨海港北港区的水路集疏运,向西通过中山河、连申线、淮河等航道可接入全省干线航道网,与苏北、苏南、皖北腹地之间直接连通。

滨海港直连工程(滨海港南疏港航道):南疏港航道起自滨海港南港区L”字型港池南翼,穿越翻身河,从滨海港城与月亮湾景区中间穿过,沿滨海大道的现状水道直通淮河入海水道。南疏港航道直接连通了滨海港区与淮河水道,直通淮安及中西部地区,打通港口后方腹地与海外的水路运输通道,为港口提供河海的联运服务。

灌河:向西连接响水县主城区,通往内陆地区;向东入海,连接海路,实现陆河海联运。

二、骨干交通网络

滨海工业园区骨干交通网络核心面向产业发展和生活交通需求,主要由“三横七纵六射”主干线组成。如图13-2所示。

 

 

 

 

 

 

 

 

 

 

13-2  滨海工业园区骨干交通网络

三横。包括G228、金光大道和滨海大道。

七纵。包括海城路、海乡路、海旺路、海盐路、黄海北路、灌东大道、浦港大道。

六射。包括S326S337、海港大道、S226S327S328

第二节  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一、港口建设发展规划

(一)港口发展定位

1.滨海港定位

根据江苏省对盐城港滨海港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滨海港规划定位为:盐城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构建江苏沿海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载体;是365体育投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是带动苏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口岸。滨海港区近期主要为临港工业开发服务,成为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的基础平台,逐步拓展为淮河流域腹地物资运输以及物流服务功能,发展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化港区。

“十四五”期间,滨海港三大定位: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即通过承接淮河生态经济带腹地产业物流进出海需求,打造河海联动桥头堡;365体育投注:经济产业对外开发的重要依托,即通过港口聚集产业发展,以产业激发城市活力,依托港口天然的桥梁作用,促进365体育投注:对内对外经济双循环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口岸,即以港口为支撑点、集散点,打造区域物资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促进地区商贸打破区域限制,积极发挥滨海港口岸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力。

2.响水港定位

盐城港响水港区作为江苏沿海重要作业区之一,是响水县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响水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灌河流域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物资中转运输的重要口岸;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海河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以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在灌河流域港口开发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二)港口建设内容

1.滨海港

重点建成2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码头、LNG专用码头和各类通用码头。港区由北向南依次形成三个作业区:北港池作业区、主港池作业区和南港池作业区,分别通过向海侧建设防波堤形成环抱式布置形式。

 

 

 

 

 

 

 

 

13-3  滨海港作业区

各作业区功能定位如下:

北港池作业区:主要服务盐城钢铁产业发展,逐步拓展为滨海港工业园区其他产业发展服务,以散货、杂货运输为主。

主港池作业区:主要服务后方临港产业发展和淮河流域经济产业发展,以煤炭等干散货、液体散货、杂货运输为主,兼顾集装箱运输。

南港池作业区:主要服务腹地天然气进口,以LNG运输为主。

2.响水港

盐城港响水港区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重点建成灌河5万吨航道及相应码头泊位,主要建设港口作业功能区、港口物流功能区、临港工业功能区、综合配套功能区。

 

 

 

 

 

 

 

 

13-4  盐城港响水港区功能区

港口作业功能区包括通用泊位区、件杂货泊位区、专业化散货泊位区、海河联运区和多用途泊位区,总面积约4200亩。

港口物流功能区在原有传统运输的装卸基础上,逐步拓展专业化、特色化物流服务,集成保税、仓储、包装、销售、批发、展览、航运交易等功能。主要包括综合物流仓储区、特色物流区、保税仓储区、配载配送区、公铁水联运区,总面积约3500亩。

临港工业功能区在继承原有工业布局的基础上,主要引导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质态好的加工产业进驻,发展木材、钢材、粮食、农副产品等加工型临港工业。打造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基地,总面积约2070亩。

综合配套功能区主要完成生活配套、管理、信息、综合服务等功能,包括口岸、公用服务平台、停车场、行政办公楼、商贸服务、餐饮住宿、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的建筑与设施,总面积约225亩。

二、滨海港集疏运网络

滨海港港集疏运网络将由“三横三纵一联”疏港公路、“一南一北”疏港航道以及滨海港铁路支线和响水港铁路专用线构成。如图13-5所示。

 

 

 

 

 

 

 

 

 

 

13-5  滨海港集疏运网络

疏港公路。未来滨海港区对外货运通道将形成“三横三纵一联”,“三横”即金光大道、滨海大道、滨兴路,“三纵”即海盐路、海宝路、海旺路(滨兴路北侧),“一联”即滨港路。

疏港航道。根据滨海港区近远期的港口发展规划以及港区对外水上集疏运的需求,未来滨海港区将规划“一南一北”两条疏港航道,形成分工明确的疏港航道体系。北疏港航道服务产业为主,兼顾南、北港区的集疏运需求;南疏港航道以服务港口物流为主,打造淮河多式联运综合区。“十四五”初期迅速启动北疏港航道三级航道研究,对疏港航道进行提档升级,力争“十四五”末滨海港疏港航道具备千吨级船舶通行能力;南疏港航道规划为二级航道,利用海堤西侧的水道穿过港城,直接连通滨海港南港区的海港港池,形成河海联运通道。

疏港铁路。滨海港区疏港铁路支线接自连盐铁路滨海港站,滨淮高速南侧跨越G228、观海大道、翻身河后进入港区。规划在滨兴路南侧设综合作业站,国电投以西、滨港路以南设装卸站,同时预留宝武用地西侧装卸站。

三、响水港集疏运网络

响水港集疏运网络将由“五横九纵”疏港公路、灌河疏港航道以及铁路支线构成,如图13-6所示。

 

 

 

 

 

 

 

 

 

13-6  盐城港响水港区集疏运网络

疏港公路。形成“五横九纵”的主干公路网体系。“五横”是指大桥一路、大桥二路、黄海大道、黄海一路、S326;“九纵”是指观潮二路、观潮三路、灌河一路、灌河三路、港电大道、灌河六路、S226G228、灌河七路。

疏港航道。灌河西起盐河盐灌船闸,东至燕尾港,全长80.9公里,其中,灌河从一帆河口至盐灌船闸上游远调站里程共计34.4公里,一帆河口至五灌河挡潮闸里程共46.5公里,规划三级航道。将通榆运河、盐河及京杭运河连通,全线达到三级航道,与苏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各城市航线贯通,并充分发挥港口内河辐射带动功能。

疏港铁路。响水港铁路支线由滨海港铁路支线接出,规划里程约40公里。

第三节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与港口协同发展

一、打造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智慧公路。推动5G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提升滨海工业园区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

智能铁路。运用信息化现代控制技术提升港口铁路专用线列车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铁路智能检测监测设施,实现机车、车辆等载运装备和轨道、站点等关键设施服役状态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维护。

智慧航道。建设航道地理信息测绘和航行水域气象、水文监测等基础设施,完善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支撑全天候复杂环境下的船舶智能辅助航行。

智慧港口。引导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库场改造,推动港口建设养护运行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加快港站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智能安防预警和港区自动驾驶等综合应用。

二、推进港口合作协同发展

促进两港协同联动。推进滨海港、响水港深度融合,形成组合港。响水港依托河海联动优势,承接淮河生态经济带腹地物资集散;滨海港作为国家一类通关口岸,依托深水大港优势,对接国际航运市场。两港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港口基础设施联通,建设疏港铁路、疏港公路,促进两港共同开展多式联运;共建港口信息平台,实现两港数据协同,业务联动。探索一港两关模式,实现监管协同一体化通关。

积极推进区域港口合作。充分发挥淮河出海门户港、区域产业枢纽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淮河上游蚌埠、周口等内河港口的深度合作,推动内河航道向西辐射到安徽、河南,积极发展区域港口联盟,形成抱团作战格局。推动区域港口在航线资源、舱位资源、空箱资源、船舶运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实现合作共享。滨海港、响水港积极参与和推动港口联盟建设,促进形成河海联运中转集散中心,加快与淮河经济带腹地经济的联动发展。滨海港成为区域枢纽港,其他内河港口作为支线港。淮河经济带内河港口群依托滨海港,提升国际服务水平。加快滨海港区联检中心和现场查验设施建设,加快滨海港一类开放口岸建设,促进淮河沿线城市在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等方面开展跨区域口岸合作,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构建大通关体系。

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充分发挥滨海港地缘优势,在对接国内大市场尤其是淮河经济带腹地市场的同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拓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港口合作,拓展国际班轮航线。

 

第十四章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支撑

第一节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一、给水工程

预计2025年,园区公共用水量约为17万立方米/日,大型耗水企业生产自用水量约为90-100万立方米/日。

水源。陈家港片区,扩建沿海自来水厂,水源直取中山河;新建临港产业区水厂,水源取自海堤河。灌东片区,由新滩水厂供给生活用水,由新建的灌东工业水厂供给工业用水。沿海工业园区片区由扩建的中山河水厂和苏震水厂供给工业用水。新滩片区,由新滩水厂供给工业用水;宝武、金光用水由新滩水源厂提供,规模均为30万吨/天。港口港城片区,由新滩水厂供给生活用水。

管网。各片区管网进行互连互备,片区间管网连通,片区内进行环状管网建设,提高供水障能力。区域供水干网主要沿金光大道布置。

二、排水工程

预计2025年,滨海港工业园区公共污水产生量约为10万立方米/日。大型耗水企业(不包括金光、宝武)污水产生量约为11万立方米/日。

污水处理设施。响水陈家港片区,新建陈北污水厂,新建响水港城污水厂,扩建华清污水厂,扩建浦港污水厂。灌东产业区片区,新建灌东污水厂。滨海沿海工业园区片区,保留滨海沿海工业园污水厂。新滩产业园、港口功能区、港城功能区,金光和宝武的生活及工业污水自行处理,港城污水厂改造为污水提升泵站。乡镇区域,镇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余区域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就近排放。养殖区域,养殖污水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原位建设人工湿地。尾水采用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提高水质标准,避免尾水直接排海。

第二节  构建新型能源供应体系

一、优化提升传统能源

推进国电投协鑫滨海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建设。以陈家港国华电厂和滨海协鑫电厂为主要电源,对区域进行供电。依托滨海港港口优势开展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中转储运业务,加快建成中海油滨海港LNG接收站一期、滨海港国电投储配煤中心等项目。

建成500千伏变电站2座:滨响变(现状),海潮变(规划);规划线路沿G228S326架设。

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3座:曙东变(现状),恒久变(现状)、隆兴变(现状)、清新变(现状)、德丰变(现状)、碧华变(规划)、仁和变(规划)、新滩变(规划)、海堤变(规划)、港城变(规划)、二罾变(规划)、宝武变(规划用户变)、金光变(规划用户变);规划线路沿G228S326、渤海大街、灌河二路、浦港大道、海盐路、海宝路、海乡路、滨兴路、滨海大道、滨港路、S327、兴港路架设。

二、加快发展新能源

加快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科学统筹空间布局,完善开发体制机制。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加强与省国信集团合作,根据国家竞价上网等政策要求,坚持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高质量合作全力打造盐城北部海上风电基地。加快建设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推动低价平价光伏发电项目,布局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实施BIPV绿色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

推广“新能源+”模式。积极探索新能源综合利用模式,推进“风光渔”“风电水”等应用示范项目。拓展新能源在大数据等用户侧应用,在风、光、电、储和微电网方面探索打造全过程零排放绿色产业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

 

第三节  完善供热供气网络

一、供热工程

园区供热对象主要为区内工业企业的生产需求和部分商业用地采暖需求,2025年预计总热负荷为1800/时。

热源点。规划灌东功能区由区外陈家港联谊热电厂、森达陈家港热电厂和国华火电厂(扩建供热机组)供热,新滩核心区、港口功能区和港城功能区主要由国电投协鑫火电厂扩建供热机组供热,另有新建区域供热中心备用。外围滨海沿海工业园仍由森达沿海热电厂供热。

供热管道。以热源厂为中心合理划分供热分区,各分区内供热管网自成体系,主要采用枝状结构。相邻供热分区的供热管道可考虑连通为环网,互为备用,提高供热可靠性。

二、燃气工程

根据园区内天然气用户主要分为居民用户、商业(集团)用户、工业用户三类用气量预测,考虑不可见用气量取总用气量的10%,预测2025年天然气年用气量为0.55亿标立方米。

气源。气源主要引自中海油LNG接收站,另外灌东片区由连云港通裕天然气从灌云县燕尾港分输阀室引入中石油西气东输气源。另有中石化青宁线和中石油中俄东线气源可供接入。管道天然气普及不到地区以瓶装液化石油气做为补充。

中海油LNG接收站。2021年建成投产后作为稳定供气点,一期规模300万吨/年(约47亿方供气量);二期规模达800万吨/年(约125亿方/年)。

中石油西气东输灌东通裕天然气门站。2020年底投产,供气规模4.4亿方/年,2035年供气规模20亿方/年。

燃气设施及燃气管道。滨海港工业园区内有4条主要的高压燃气管道,一条为中海油LNG的长输管道,从滨海中海油LNG接收站往西南方向通榆分输站敷设,规划范围内主要沿翻身河敷设,设计压力10兆帕;一条主要沿翻身河路和海产路敷设,管径DN300,接入新滩高中压调压站;另有一条连云港通裕天然气从灌云县燕尾港分输阀室至灌东天然气场站的高压管道;还有一条从灌东高中压调压站至新滩高中压调压站,在区内主要沿G228S226和海产路敷设。

第四节  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一、防洪工程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确定工程等别和设计标准,参考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若干技术要点》(苏水计〔2014121号),按上限确定滨海港工业园区防洪工程等别及设计标准。

灌东片区:防洪治涝等级为Ⅲ等,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10级风浪。

新滩及港区片区:规划防洪治涝等级为Ⅱ等,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潮标准为100+10级风浪。

港城片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潮标准为100+10级风浪。

二、堤防分级

园区外围防洪规划以中山河为界,分为中山河南、中山河北两大防洪片区,其中园区外围海堤、中山河堤、灌河堤、翻身河堤、淤黄河堤、宋公堤、港城城北外河堤防级别均为Ⅱ等,相应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

灌东片区洪港河堤、运盐河堤、新东河堤、银都河堤防级别均为Ⅲ等,相应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

三、排涝工程

治涝标准。2025年:10年一遇;2035年:20年一遇。

在外围流域堤防达标建设基础上,根据各片区水系、排涝特点、产业布局等划分具体涝片,形成灌东、新滩及港区、港城三片分区的总体规划布局,规划在涝片外加高培厚堤防进一步提高各区防洪治涝标准,分区治理。

第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光网乡村”工程,不断完善园区高速无线网络接入安全性和便捷性。建成园区社区100%公共服务信息覆盖、医疗服务信息90%共享率、社区公共服务事项90%一口式受理、校园数字资源100%覆盖率的民生服务应用,建成社会信用体系社会成员覆盖率90%、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向公安整合率90%、污染源、饮用水源、森林等重点领域生态监控服务体系覆盖率100%的社会治理应用。

2025年,基本形成融合、泛在、高速、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光网城市接入能力提升至120Mbps以上,IPv6实现商用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80%,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转换率90%,主要场所视频监控覆盖率100%,初步建成5G商用基础网络环境。

 

 

 


第六篇  塑造开放引领发展新优势

 

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抓住沿海发展历史机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引领作用,立足江苏沿海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努力构建沿海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示范。

 

第十五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节  积极融接“一带一路”发展

打造海空联动立体基础设施网络。依托国家一类口岸优势基础,推动滨海港纳入上海港物流体系,进一步拓展至日韩、东南亚国家外贸直航航线,至烟台港、营口港、广州港等内贸航线,以及至淮安、徐州等内河集装箱航线,实现沿海、内河相关港口互联互通,不断提升滨海港向东开放和向西辐射水平。加快建成南洋机场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开通釜山、大阪、台北等东亚地区重点城市货运航线,打造电商货物进口综合物流服务基地。结合内陆高速路网和铁路网建设,努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中部沿海重要交通枢纽。

鼓励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围绕海上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加快推进以“风电水一体化”为主的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鼓励优势企业和产品加快“走出去”。积极探索推动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工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资合作;推动纺织、化工、钢铁、新能源等领域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金光盐城循环经济高科技产业园建设,依托德龙不锈钢、金光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等龙头项目,一方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携手“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吸引外资落户园区,全面融入全球供应链大循环,努力形成一批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积极探索打造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依托中韩贸易产业园基础,探索推动滨海港工业园区申报建设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发挥滨海港区位优势,利用制度创新,争取更多赋权,全面提升园区价值与能级。基于宝武钢铁、金光纤维素纤维一体化、德龙不锈钢等龙头项目带动,努力将滨海港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以规模化、集约化主导产业为引领的开放创新型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发挥联动创新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展江苏中部出海大通道。打造便利化国际贸易环境,构建大通关体系,促进贸易便利化,大幅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更好服务沿淮和中部内陆地区开放合作,加快建成国际生态湿地保护示范城市、开放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世界绿色智慧能源先行区。

第二节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健全通江达海的立体航道交通网络。加强与365体育投注:区及淮河、灌河沿线等内河港口协作联动,探索建立内河港口快速联动机制。加强淮河流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推进连申线航道整治和淮河、灌河二级航道建设,配套推进通榆河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发挥通榆河、新洋港、黄沙港等干线航道功能。推进滨海港直连工程、疏港铁路支线、滨淮高速、滨海通用机场,以及金光大道、滨海大道、海乡路、海旺路等重大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水水联运,将滨海港建设成为远洋运输转换至长江水网的重要节点,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灌河流域的物流集散与转运中心。发挥淮河出海门户港和区域产业枢纽港的龙头作用,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联盟,联动沿淮城市组建综合运输联合体。

建设形成淮河流域重要产业发展高地。结合园区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和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依托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合作共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点,面向东北亚,引领淮河流域发展,实施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快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现代临港产业基地、现代生态滨海港湾,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河海联动发展和区域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示范、打造新平台。

营造优良产业发展和营商服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园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争取国家试点放开农产品加工及流通服务领域外资准入、放宽试点航运金融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发展国际港航保险业态,搭建港航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物流服务平台。支持滨海港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基地创建省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集装箱堆场、多式联运中心、危化品仓库、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平台,积极推进临港物流园区提挡升级。建设综合保税仓库(B型),建成综合保税区。依托滨海港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滨海港综合保税仓库(B型),包括综合服务中心、口岸查验区、保税仓储、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场所等。

 

第十六章  全面深化周边区域合作

第一节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长三角重大产业承载区。围绕上海“一区三基地”和“三高”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园区在土地、生态等方面优势,深化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大产业龙头企业和园区平台合作,引入更多以创新为导向的生产要素。打造钢铁产业世界级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四新”重点接轨产业,加强智慧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五项”领域的配套服务能力,吸引一批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领军企业和具有创新成长潜力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大项目,打造具有千亿规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全面融入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主动接轨融入长三角大交通体系,带动园区内城际交通体系发展和完善,构筑纵贯南北、内联外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加快构筑园区至上海1小时通勤圈。全力打造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以飞地经济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深度对接上海城市功能、产业体系、科创资源、开放平台,承接各类溢出资源,不断创新合作共建机制,努力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典范和示范样板。

第二节  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

积极促进城市组团发展。以产业和交通联动发展为重点,增强与淮安、泰州、扬州等周边城市及下辖园区协同发展,探索建立园区高层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旅游一体化、产业协调发展、合作机制保障与创新,共同打造长三角北翼都市圈和产业圈,与周边市县形成全市域半小时生活圈和商务圈。进一步发挥淮河连接东部中部地区桥梁作用,带动淮河流域沿线淮安、蚌埠、淮南、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有效融入全球航运体系和供应链。

构建市县间产业大循环。深化淮河流域协同发展。推动利用盐城丰富的盐田土地资源建设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主动承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转移。鼓励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区和市域内各县市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沿淮城市在示范区设立“园中园”“区中园”,在土地指标、减排指标、统计核算、财税分配等方面形成有利于跨区域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以钢铁、纤维素纤维、不锈钢等滨海港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牵引,打造上下游互补的产业循环链条,并与周边县市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协作,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打造沿淮高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分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十七章  加快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创新示范区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365滚球盘: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陆海统筹、突出向海发展,以先进产业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常州、盐城两地积极性,加快推进滨海港片区建设,以先进性能金属材料制造为主导产业定位,促进集约集聚发展、守牢安全和绿色发展底线,加快建成全省南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争创全省河海联动产业合作样板区。

第一节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先进性能金属材料制造加工主导产业。依托滨海港工业园区现有龙头企业,向下游延伸发展绿色精品钢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打造先进性能金属材料制造加工产业集群。

着力招引重大项目。紧紧围绕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发挥共建优势,创新共享机制,合力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做强基础。立足园区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一批细分行业领域内的“单打冠军”做强链条。坚持常州、盐城产业联动,突出面向常州招商,融入常州市工业明星制造城市行动,探索“公司+基地”发展模式,推动河海联动,更好融入省内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引导沿江先进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向沿海升级转移。

全面提升招商水平。高起点编制常盐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设置项目准入门槛,制定产业招商目录。加大两地合作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常州资源优势,持续开展招商信息和资源共享,全力拓宽项目招引渠道。将园区作为两市重点招商载体,优先安排园区参加两市对外推介宣传,定期组织项目对接活动。

第二节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争创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家,园区企业发明专利总数达到30个以上。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中资源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出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加强分类服务,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线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低于50%。制定上市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常州盐城两地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成立实体化研发中心。联手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争取更多创新和孵化成果在园区企业转化。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联动融合路径,两市合作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重大产业转移项目收益分享协商机制和投资开发公司收益分配机制,两市共同协商分配办法。双方商定共建园区(现有和在谈项目除外)产生的地方财力留在园区用于滚动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招引、技改贷款贴息、新兴产业引导和高端人才激励。共建园区的土地出让收益除上缴国家和省之外的全部留在园区发展。完善监测考核,在政府内部考核时,共建园区相关指标按照规定纳入两地有关考核指标计算范围。

第三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努力承接沿江、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创新转化、产业转移、功能配套。发挥园区常州盐城合作共建“桥头堡”的作用,加快探索从共建合作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为两地资源要素联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平台、搭建新桥梁。加强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和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的交流合作,创新打造合作园区的“盐城样板”。

广泛参与对外经贸合作。充分利用园区毗邻盐城机场、滨海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有利条件,以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积极招引外资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园区。鼓励园区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合作,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充分发挥滨海港产业港和能源港作用,鼓励园区有条件企业将优势产品销往海外。

加快完善滨海港片区功能配套。充分依托滨海港片区现有生产、生活配套功能,加快启动区建设,完善项目落户基础条件。针对对外交通联络短板,加快金光大道、滨海港铁路专用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滨海港片区与滨海港、陈家港的连接,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第七篇  构筑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海洋局《365滚球盘: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62702号)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365滚球盘: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1712号)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自然资源厅365滚球盘:印发江苏省365体育投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苏发改区域发〔20191007号)要求,着力探索滨海湿地、滩涂等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模式,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滨海港工业园区将全面加快推进365体育投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滨海片区建设。

 

第十八章  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渔业。加强海水鱼、虾、蟹、贝、藻、海蜇等水产主导产品良种培育和原种保护,积极推进盐城沿海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区、水产品加工集群区、外向型渔业经济聚集区、渔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加快低效盐田改造,推进绿色渔业发展,打造国家级绿色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依托响水工业经济区风电装备产业园及滨海、响水港口码头优势,强链补链,着力打造盐城海上风电内生支撑、外向辐射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桩基、海缆等大型海工装备研发制造,打造盐城北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统筹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巩固提升物流贸易业,做精做优海洋旅游业,培育发展涉海金融业,强化海洋服务业对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物流贸易业。重点发展能源及大宗散货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业务,拓展流通加工、商贸、交易、口岸物流等功能,打造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涉海金融业。重点发展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海洋产业风投、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等涉海金融产品,培育涉海融资担保机构,探索设立海洋融资担保基金和海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

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鼓励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绿色食品等产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促进海洋渔业、滩涂农林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涉海制造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积极推进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废旧工业产品再制造利用。

探索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模式。引进央企及民营龙头企业参与沿海农业资源开发,不断提升沿海农业开发形态,推进“全产业链”“新能源+”“旅游+”等滩涂综合保护与利用模式,加快一二三产联动发展。重点突破海洋鱼贝、微藻类等大宗低值水产品的精深加工,积极开发鲜活、冷鲜等水产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形成深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之间的稳定协作关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亮绿色品牌,打造全国海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第二节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海域空间管控。实施最严格的海域空间管控,优化海洋产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引导海洋产业发展向滨海示范片区集聚。认真执行现有海洋功能区划,严格管控围填海。严格落实国家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有关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科学编制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规划,统筹资源环境管理,科学规划海域空间资源,节约集约用海。

建设沿海蓝色生态走廊。强化生态文明、绿色能源、平安渔业等国家级品牌创建,加强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加快推进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以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为基础,加快沿海成片林、防护林、道路绿网、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山河、金光大道、翻身河、滨海大道等重大生态廊道建设。

加大滨海岸线保护修复。开展人工岸线生态化修复工程与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提高岸线生态功能。实施岸线综合整治工程,对海洋岸线进行整治和修复,切实维护滨海岸线的自然属性,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强度,确保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高于50%。加强未利用岸线资源管理,治理修复已受损岸线,充分考虑海域自然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及周边生态环境特殊性,针对不同岸线受损原因和当地生态环境敏感要素,采取环境友好型措施,修复与保护自然岸线资源。

加强滨海滩涂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湿工程,逐步修复滨海退化湿地。大力实施滩涂生态整治,实施以滨海港为重点的滩涂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示范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海草床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

提升陆源污染防治水平。强化沿海重点开发节点的污染防治,落实省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计划,强化生活污染防治,加快滨海港城的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和污水管网完善工程,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和污水管网覆盖率。有效防治工业污染,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确保陆源直排口废水100%达标排放。探索开展淮河流域地区入河污染联防联治行动,从根源上减少淮河入海污染,确保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达73%

探索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优先开展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补偿。落实国家和省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红线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建设转移支付的承接工作。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

第三节  建设高效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加快现有滨海海洋环境监测站功能性改造,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进一步科学布局验潮站、浮标、地波雷达等观测站点,开展近岸精细化预报预警,加强地震、风暴潮等重大灾害监测和预警。积极申报和推进海洋气象与灾害天气预报实验室、预报台和预警中心建设,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参与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专项建设,建立共同应对海洋灾害的工作机制。

完善海上船舶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海上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设集船位自动监控、安全通信、救助指挥、电子签证、移动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提高渔业船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健全水上交通救助体系。完善海上110系统,提高公安海警装备和保障能力,加强公安海警巡逻舰艇和执法基地建设。推进与连云港、南通市在海上交通、安全生产和海上救助等方面的合作,畅通船舶安全信息渠道,提高海上船舶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海洋基础信息服务。建立健全海洋基础数据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重点加强海洋开发基础数据、海区环境状况、区域海洋气象和海洋科技研究等信息发布和服务,加快滩涂、海岸带和近海海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推进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制度改革,建立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为海洋保护开发、海洋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第八篇  共建生态文明新家园

 

第十九章  加大海陆环境综合治理

第一节  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构建“三核、五廊、十带”生态网络骨架。严格保护并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显著增加林地、湿地等绿地总量。形成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生态绿地等为基底,以防护绿地、带状湿地等生态走廊为纽带的网状生态空间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形成“三核、五廊、十带”生态网络骨架。三核。古黄河生态公园生态核、水库生态核、陈家港片区生态核。三廊。滨海景观防护廊、G228生态防护廊、钢铁厂隔离护廊。十带。灌河滨水绿带、浦港河滨水绿带、三圩河滨水绿带、中山河滨水绿带、北疏港航道滨水绿带、翻身河滨水绿带、古黄河滨水绿带、北八滩滨水绿带、中八滩河道绿带、南八滩河道绿带。

严守生态空间,守住生态底色。分功能区提出相应的建设与管控措施,建立生态空间管控、建设项目分类引导等管理制度,逐步清退重点生态功能区内不符合规定的开发项目,坚持生态为底色,有序推进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陆域生态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推进沿海生态走廊、灌河生态走廊和中山河生态走廊等建设。在优化居住环境方面,推进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小微湿地等建设,重点打造镜湖公园、河口公园、灵龙湖公园、月堤海景公园等,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创造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到2025年港城功能区绿地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4平方米,达到国家及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加强河流和滩涂湿地生态修复,保障海洋生态安全。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措施,开展河海共治、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修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自我持续、沿海滩涂湿地基底稳定,逐步修复海岸湿地生态环境。在翻身河、古黄河等入海河流的入海处设置梯级湿地净化水体,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结合园区的自然、工业条件,建设标志性湿地生态景观,改善园区形象。

第二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河长制”,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严禁向入海河道排放未达标污水、倾倒可能危害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或固体废弃物。强化直接排海工业点源控制,削减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提高钢铁、浆纤纸等高耗水产业的重复用水率,加强生产废水的回用水处理,探索建设尾水处理人工湿地。开展人工处理湿地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流和沿海水质。到2025年,实现工业园区入住企业循环水利用比例不低于97%,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40%,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9万吨/日。翻身河、古黄河两条主要的入海河道及灵龙湖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其它河道不低于Ⅳ类水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空气行动,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专项实施方案,加强燃煤烟气、有机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工地扬尘等“五气共治”。实施集中供热,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强港口、码头、露天仓库等地装卸作业及物料堆场扬尘防治,完成码头货物作业系统改造,落实货物全封闭传送要求。推行“绿色施工”,强化行业监管,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管理力度,控制施工现场扬尘。园区内大气质量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0%

土壤污染防治。推进清洁土壤行动,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深化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综合防治,建立危险废弃物、污泥和渣土产生、贮存、转运及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坚持源头管治,预防为主。加强对生物医药、钢铁等园区,垃圾处理设施等重点污染源的土壤环境监管。排查并划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程度、土地用途等,实施分类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提高防治效果。以被污染地块为重点,逐步推进污染企业原址的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启动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解决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

噪声污染防治。合理布局各类产业,避免噪声污染。高噪声车间或设备宜远离工厂边界,工厂与居民区建设防护林带减声降噪。引导道路两侧建设绿化隔离带,减少噪声污染。对工业园区噪声污染超标的工业厂房、服务业场所限期整改。严格声环境准入,新建敏感项目应进行声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施工噪声管理。

固体废物处理。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控制系统,加强对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原则上由企业自行处理。有害固体废弃物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再填埋,加强综合处理工程设施的配套。各类危险固体废物经预处理后,分类收集,由专用运输工具运至具备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理。到2025年,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率达10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到85%

 

第二十章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保护

节约集约用地。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利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推广“弹性出让、先租后让”模式,进一步节约集约用地。

能源高效利用。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扩大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广集中供热,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高效利用。

第二节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降耗、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推进上下游企业“互供互用、无缝对接”,建设新滩钢铁和循环经济及再利用产业区。推动园区液化天然气(LNG)冷能的利用,开展发电、冷库、滨海冰雪世界等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循环利用,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经济制度设计,健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监督考核制度,推行激励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营造低碳发展良好环境,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探索低碳发展机制,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发挥政府在宣传动员、环保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团体之间协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和普及。建立宣传教育联动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设置宣传牌、组织网络宣传活动,积极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城市节水周、“熄灯一小时”等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唤起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相关部门积极作为,优化绿色生活和消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活和消费环境,为绿色生活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设施。通过将自行车慢行系统纳入工业园区交通规划、建立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舒适度等措施,提高公众的公交出行比例和绿色出行率。完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为废旧手机、电动车电池等废物的回收利用创造便利条件。

第四节  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滨海港工业园区全面推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园区虽然面临着迅速推进能源低碳化转型和工业绿色发展的双重压力,但园区具有企业集聚性、规模性优势和创新转型动力,产业共生效益的潜力十分显著,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高,行政管理体系相对独立高效,低碳经济势必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科学核算园区碳排放,摸清家底。充分认识和立足园区发展阶段和目标特点,坚持系统观,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科学编制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框架与实施细则,解决核算方法的可行性、核算范围的一致性、核算结果的可比性等问题,科学支撑园区碳达峰决策,为后续全面深化园区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基础、路径选择和主要手段。

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应用。园区碳减排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艺改造和碳捕集六个方面。园区钢铁产业应用氢冶金、碳捕集等突破性低碳技术。改善园区企业用能结构,最大限度提高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比例。充分利用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挖掘园区内部和园区间的产业共生潜力,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及废弃物等回收利用,从源头削减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园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焚烧产能利用,以及沿海工业园化学反应余热再利用等。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构建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

积极争创碳达峰示范试点园区。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等创建活动,坚持绿色发展,从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核算、制定碳达峰路径规划等方面开展示范试点,争取国家、江苏省给予专项预算资金及绿色金融支持,争创碳达峰示范试点园区。

 

第二十一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

第一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明确乡镇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权责明晰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分工体系。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履行分管行业(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消除盲区盲点,明确责任。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制度。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实行定期检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建设完善污染源实时自动监控体系。大力推进非现场监管执法,加快建设完善污染源实时自动监控体系,依托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用,打造监管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监管”,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第二节  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健全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以及绿色考评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保护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制定滨海港工业园区统一的限制、禁止、淘汰类产业目录。

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责任。鼓励开展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政策工具的应用并建立相应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和单位与生态保护地区开展横向补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行环境服务政府购买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加强生态保护365体育投注和社会监督。加强生态保护365体育投注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和企业排污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第三节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强化绿色发展鲜明导向,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等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

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实施分类考评机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和指标,根据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结果为依据的奖惩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运用考评结果改进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九篇  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积极引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在园区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持续优化港城市容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可靠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强化园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增强区内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获得感,更好服务园区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十二章  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

第一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推动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布局基本公共教育设施资源,普及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引入365体育投注:内外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到园区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并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延伸开展城乡校际间交流、集团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等方式补齐教育短板,适度稳定乡村生源,解决城乡生源结构性矛盾。

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在园区内设立分校或研究机构,鼓励驻区高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家体制改革试点,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引进建设服务蓝色经济的职业院校,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自有人才培育基础。

完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搭建教育云资源、教育管理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建设数字智慧校园和智慧未来教室,创建教育信息化试验区。规划建设社区教育学院,不断完善园区教育网络,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节  提供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园区医疗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基础设施达标、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强院、区内医联体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促进等五项行动。参照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在园区内中心乡镇建设农村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中心,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社区医院。培育增强基层中医药诊疗技术特色和健康服务能力,健全完善中医药健康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构建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园区内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传染病救治、妇幼健康、精神卫生、采供血和院前急救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园区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处置能力与水平。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协作,实现功能互补、防治结合。

第三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以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重大节庆为结点,积极向园区和农村提供符合群众需求、体现盐城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引入市区文化资源向园区输送,用“以城带乡”的方式,力求改善农村文化资源短缺、人才不足的现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统筹推进园区内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着力补齐短板,引导文化资源向园区中心区基层和农村倾斜,合理配置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落实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化、标准化设备配置。管好、用好文化场所,在园区内积极创建和培育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增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与园区旅游、农业、盐业等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各类资本创设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提升体育数字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带动传统体育制造业和关联产业升级改造。探索打造健康运动休闲小镇,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规模化集聚发展。

 

 


第十篇  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进入创新和内生增长驱动的新时代,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作为365体育投注:产业集聚、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功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人民消费升级需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突出园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组织的专业属性和创新成果的价值导向,创建持续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高效组织领导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制度,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运用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挖掘企业资源禀赋,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协调发展格局。

 

第二十三章  强化保障确保落实

第一节  组织保障,健全管理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盐城滨海港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在园区设立派出机构,形成保障园区发展的联动协同机制,有效配置各类行政资源、要素和空间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落实责任分工。深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滨海港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面统筹作用,协调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落实具体工作。各相关部门依据行动计划制定相关事项落实推进方案,细化年度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加强资金保障。鼓励政策性专项资金申请,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省、市共建。梳理园区内具有经营属性、半经营属性的项目资产,探索采用PPP模式与专业运营公司合作开发。鼓励外部企业参股海兴集团,提升其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升人员、物资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及重大灾害风险防治、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工作机制。

第二节  规划保障,完善目标体系

提高规划执行力。重视专项规划编制,细化相关领域和区域的具体目标指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措施;逐年分解规划重点任务和措施,按任务分解财政预算列支、制定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切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推进落实重大项目。梳理规划中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所涉及的项目资金和土地指标,加强资源统筹,优先安排涉及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准入行业建设。

以考核推动规划落地。强化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与年度目标管理挂钩。依据市相关绩效考核办法,引领园区经济提质增效。引入第三方,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及时发现并解决新问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

第三节  安全保障,确保安全生产

全面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园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主体责任,通过开展政务督查等形式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着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一线班组的责任落实和要素保障;抓好风险识别、隐患排查治理及事故问责的具体执行和实际效果;加强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问责和执法,倒逼企业知责履责尽责。

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严格落实国家、省和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着力抓好化工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推动化工行业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查清各类生产、使用、存储危化品的“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进行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严肃问责。

加强应急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事故灾害风险预防控制标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以及预警、响应、处置等应急管理分级标准,统一发布灾害信息和指导应急处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事故灾害具体响应措施,确保应急响应规范有序。强化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需求,构建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升人员、物资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及重大灾害风险防治、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工作机制。

第四节  土地保障,合理利用资源

加强规划统筹,构建高效土地供给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园区土地产出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转化土地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优势的载体。

突出规划先导性。充分挖掘现状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按照规划调控土地利用方向、布局,引导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产业升级和产城联动协调发展格局。

探索弹性用地机制。探索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依据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开展用地评价考核。对项目的产业政策、投资强度、土地使用标准、亩产税收、规划条件、投资带动效应等进行综合评估,核定项目及用地规模,提高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五节  人才保障,储备发展力量

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措施,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机制优先创新、人才工程优先配套、人才环境优先改善,加速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积极引进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围绕园区产业升级核心技术需求,对重点项目引进的产业化领军人才、企业博士后人才、创新团队和高级管理人才、入选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在专项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鼓励购买智力服务等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方式,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需求。

加快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强化本土培育方式,加快培养匹配园区产业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精通企业管理运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稳定园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平台、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充分激发和发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园区建设的动力和潜力。引导和扶持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围绕园区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大规模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常态化。以各类政策吸引产业工人在园区扎根落户。

第六节  政策保障,扶持产业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财政、税收、金融有关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在园区先行先试、复制推广。

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争取省级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支持园区能耗指标实行单列考核。引导项目、资金、土地指标等向园区集中,积极创新园区和项目建设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实行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利益各方共享。

优化关键要素供给。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推进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搭建人才引进培养平台。探索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和共享机制,聚集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行业领军人才,打造专业领域人才小高地。推进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充分利用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提供优质、低价、稳定的电力保障。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政府服务高效、公共服务优质、有市场竞争力的营商示范区。精简企业办事环节,实现清单事项“一网通办”和网上行政审批事项无缝衔接。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降低入园企业运营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优化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优化人才服务举措。

加强产业培育引导。设立滨海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到2025年力争达到100亿元,主要投向产业发展、园区投融资和开发建设。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一带一路”投资基金、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等,市级产业引导基金按11的比例跟进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融资租赁、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第七节  深化改革,拓展融资渠道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和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争取江苏省建立“国家一类港口建设发展基金”,对滨海港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财力补助进行融资支持。设立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奖补政策,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地方债、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创新金融供给方式,推荐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推动园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重点项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支持重点项目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产业投资基金,批准园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创新发展金融业,统筹推进绿色金融等试验区申报,推介更多优质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发展新型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设立第三方支付、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及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机构。依托365体育投注:和“一园三区”投融资平台,组建风投公司、担保公司及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母基金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推动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有效对接。

加大股权融资。积极搭建上市对接平台,促进企业与中介机构深度对接,帮助企业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做大自身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加快上市步伐。鼓励已上市挂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质量层次,提升企业资本市场竞争力。

加强对外金融合作交流。践行“两海两绿”新路径,加快开展接轨上海、盐港合作。发挥好现有项目优势,积极开展人才、项目等合作交流,深度对接各类外部优质金融资源,主动承接上海、香港等金融中心辐射,加强与上交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机构对接沟通,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附件1

365体育投注:滨海港工业园区“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的“三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估算

(亿元)

一、重大项目

精品钢基地

1

宝武绿色精品钢基地

建设千万吨级优特钢、优质精品钢产业基地

1000

2

德龙不锈钢加工

项目规划用地约4000亩,主要为年产100万吨无缝钢管、50万吨拉丝、50万吨法兰等。其中一期年产50万吨,总投资约16亿元,用地约2500亩,建设厂房约60万平方米

60

3

腾凯不锈钢高线棒材

一期新建生产厂房2幢及配套附属设施16万平方米,建设年产30万吨不锈钢线材盘卷和70万吨不锈钢小棒材

12

再生纸和纤维素纤维一体化

4

金光盐城纤维素纤维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建设年产100万吨纤维素纤维一体化项目和配套能源中心。建设工艺装置、生产车间及仓库、配套能源中心、公用工程、办公设施、散货码头、液货码头、木片输送廊道等

300

5

江苏响水金田包装用纸

项目占地2643亩,一期占地987亩,投资15.02亿元,年产90万吨灰板纸;二期年产60万吨白板纸;三期年产90万吨灰板纸、10万吨纱管纸

80

6

理文再生纸

占地4300亩,拟建设600万吨再生纸项目

400

7

江苏金盈纸业

占地面积2000亩,新上7条造纸生产线,全部选购国际先进的芬兰进口设备,形成年产250万吨再生包装纸能力。项目分二期建设

62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8

中海油滨海LNG接收站

一期工程设计规模300万吨/年,建设422 万方LNG 储罐及配套气化实施,18~26.5万方LNG船泊位;一期扩建工程设计规模300万吨/年,建设627万方LNG储罐及配套气化设施

130

9

国信滨海LNG接收站

建设420万方LNG储罐及配套气化设施,一期500万吨每年

63

10

中石油LPG

建设13万方LPG罐区(设计34万方储罐,33500方储罐)、1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及配套设施

11

11

国信集团2×100万火电项目

新建2×100万千瓦清洁火电项目

87

12

中盛实业9H级燃机发电机组

占地350亩,主要建设49H级燃机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增量配电网主要建设110KV变电所,250MW主变等,总投资2亿元

92

13

冷能综合利用

规划建设气化能力150-180/小时的冷能换冷站。充分利用LNG气化时所释放出的巨大冷量,把氮气冷却液化成液氮,液氮再去冷却液化净化后的空气;规划建设液氮400/天、液氧400/天、液氩13/天,用地面积50

10

14

风电装备产业园

规划建设年产180台套 6-10 MW主机设备制造,180套的塔筒和导管架制造,180套的钢管桩和套笼制造,海上升压站制造

75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估算(亿元)

建设依据

二、重点工程

15

盐城港滨海港区20万吨级航道工程

新开挖45公里长的20万吨级航道,并新建9.1公里防波挡沙堤

50.3

《盐城港滨海港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

16

盐城港滨海港区精品钢基地配套码头工程

建设基地一期配套的30万吨级泊位1,3.5万吨级辅料泊位1个,5万吨级成品泊位1个,5000吨级成品泊位5

27.2

《盐城港滨海港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

17

滨海港疏港铁路专用线

由青盐铁路滨海港站引出,沿线设4个场站,其中园区内2个站,全线长50.8公里,是单线电气化铁路,按货运专线设计,预留客运条件

43

落实国家发改委《365滚球盘: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

18

滨淮高速公路盐城段

新建高速长6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km/h

102

落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19

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

建设总长50公里,西至通榆河,东至淮河入海口

50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20

滨海港直连工程

建设总长20公里,南至淮河入海口,北至滨海港

18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原由及目标

三、重要事项

21

国家东部沿海综合能源基地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滨海港按照能源港和产业港并驱发展定位,利用2000万吨级LNG储备规模和4×10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总规模525万千瓦风电机组、以及光、气、储能电站的快速调节能力,并通过需求响应发挥负荷侧的调节能力,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同时发挥火电支撑性电源作用,将其与储能、光伏、风电等多种能源相互补充,通过合理的容量配比和电网通道外送清洁能源,稳妥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着力建成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有效提高全省的清洁能源占比,向“长三角”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供给

建设滨海港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实践和举措,是推进长三角和淮河流域加快实现工业现代化、江苏能源安全供给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加快建成综合能源基地,可以加快推进煤电行业全面优化升级、高效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国际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方向

22

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依据滨海港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以滨海港、陈家港两港互驱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推进滨海港2030万吨级航道码头、淮河出海二级航道、滨海港直连工程、滨淮高速、滨海港铁路支线、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集疏运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联盟,构建大通关体系,充分利用多式联运优势,建设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海运、内河航运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区域物流交通枢纽,引领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灌河流域快速发展,建设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同时整合提升现有信息网络终端,着力打造最便捷、最高效、国内知名的智慧枢纽港,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最便捷的出海门户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依托365体育投注:丰富的盐田土地资源和滨海港深水良港,建设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引领带动淮河沿线城市和地区高质量发展

23

江苏东部沿海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依托风电产业园和天能海洋重工等重点产业园区与骨干企业,重点开展兆瓦级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电机组、新型高性能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组、风能转换装置研发与应用等,打造以风电装备为主、太阳能光伏等其他新能源装备为辅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基地。依托滨海港口优势,整合利用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资源,面向全球招商,创建滨海港工业园区外向型轨道交通整车集成及服务升级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国际业务运作中心,打造独具核心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临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助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转型。轨道交通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我国正在强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战略吹响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号角。依托滨海港工业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创新发展外向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打造江苏东部沿海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24

申报建设综合保税仓库(B),建成综合保税区

依托滨海港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滨海港综合保税仓库(B),包括综合服务中心、口岸查验区、保税仓储、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场所等。远期延伸发展保税商品展示展销中心、跨境电商示范区、国际生活体验区等保税拓展功能,引入滨海港工业园区钢铁、轻工、能源等主导产业下游关联产业开展保税加工,逐步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

滨海港工业园区地处黄海之滨,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节点,是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门户,承担服务沿淮和中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桥头堡地位。当前滨海港铁路支线、滨淮高速和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灌河、通榆河、中山河、北疏港等航道等级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实施,即将形成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具有良好建设条件。推动建设综合保税仓库(B),逐步发展建设综合保税区,有助于强化园区河海联动发展门户定位,带动园区钢铁、轻工、海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更好拉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5

黄海渔村国家一级渔港

建设年鱼货卸港量在4万吨以上,满足6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水、陆域面积分别达到35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以上,渔用岸线长度800米以上,码头岸线长度不少于400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365滚球盘:征求“十四五”沿海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项目名单意见的函》(2020农渔(行发)便字)已明确翻身河建成国家沿海一级渔港。扩建。黄海渔村国家一级渔港建设,符合365体育投注:向海而行、依海兴渔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滨海现代渔业园区功能,有利于渔港渔业渔镇融合发展,为沿海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6

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

依托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合作共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点,面向东北亚,引领淮河流域发展,实施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快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现代临港产业基地、现代生态滨海港湾,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河海联动发展和区域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示范、打造新平台

《淮河生态经带发展规划》明确盐城作为国家河海联动示范区。滨海港工业园区作为盐城国家河海联动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机制改革、区域合作、财政金融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为全国河海联动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27

海洋经济示范区

建成国家沿海绿色精品钢基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滨海港30万吨码头航道、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滨海港直连工程、滨淮高速和疏港铁路支线建设,打通我国第三条千里黄金水道和盐城港口群西向市场通道,加速构建淮河通海门户枢纽体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临港型重特大海洋经济产业项目,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龙头,引领带动沿淮地区加快发展

《365滚球盘: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1712号)明确盐城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滨海港工业园区作为盐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要片区,进一步突出海洋资源优势,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探索滩涂、盐田等沿海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模式,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将园区建成聚集高端要素、参与高端竞争的开放引领区,打造沿海开发开放新平台

28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胜地

着力打造古黄河出海口旅游度假区、滨海冰雪世界、首乌养生小镇、工业旅游特色示范区、黄海海滨旅游康养示范区等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一园”(古黄河生态公园)、“一馆”(古黄河博物馆)、“一村”(黄海渔村)、“一区”(古法晒盐体验区)、“一乡”(何首乌之乡)、“一镇”(森林康养小镇)、“一带”(灌河生态景观带)等文旅产业基地,建设滨海冰雪乐园,举办冰雪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推动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融合发展,使农业基地变身休闲景区,打造盐文化、钢文化等工业旅游品牌,加快休闲康养、健康护理、体育赛事等服务业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滨海工业园区处于市域北部黄河故道生态风情旅游轴上,海盐历史文化风景区、滨海月亮湾等众多项目纳入《365体育投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滨海工业园区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地处黄海之滨,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古黄河入海口,历史文化底蕴厚积,海盐文化悠远,现存有新滩等古法盐场,入住的大型企业工业文化浓厚;白首乌为滨海县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地理位置优越,外部交通环境完善,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具备辐射全省与联动长三角经济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潜能。依托滨海湿地、“盐文化”、“渔文化”和工业产业等资源,实施“游憩体验+休闲康养”的旅游康养发展模式,完善旅游康养产业布局,壮大旅游康养服务产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