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滚球盘: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6-28 11:50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教育局,开发区社事局、盐南高新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

现将《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365体育投注:教育局        

2022年6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365滚球盘: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365滚球盘: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365滚球盘: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全面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多方参与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劳动教育工作格局,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锻炼意志品格,体会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 体现时代特征。明确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劳动素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的新变化,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新形式、新方法。

3. 强化综合实施。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落实劳动教育中家庭基础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和社会支撑作用,规范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4.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状况、学校育人特色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统筹区域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常态化、师资专业化、资源多元化、评价科学化。

三、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机制健全、课程完备、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广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责任担当,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到2025年,建立2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100所劳动教育优秀(示范)学校,遴选100个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培养500名劳动教育优秀指导教师,实现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生生有项目、校校有特色、县县有基地”的良好局面,形成学校普遍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积极支持、社会广泛关注的劳动教育浓厚氛围。

四、主要任务

(一)科学建构课程体系

1. 规范设置劳动课程。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6个必修学分。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学校每学年要设立劳动周(或每月设立劳动日),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以校内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兼顾校内外,合理安排和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集体劳动为主。

2. 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中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要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劳动价值观培育;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技术等学科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劳动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动手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要在专业课中强化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

3. 开发开设校本课程。义务教育学校要充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校本课程。普通高中要普遍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有效组织学生参加学农、学工等实践。职业学校要发挥职业体验中心资源优势,在形成校本特色课程的基础上,积极为中小学校提供职业技能类实践服务。各地要鼓励学校、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体现劳动安全要求的课程资源,形成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或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

(二)分段实施课程方案

4. 小学劳动教育。小学阶段要注重劳动习惯和观念培养。低年级要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围绕劳动意识启蒙,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开展简单手工制作,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指导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参与家庭清洁、校园保洁、社区环保、手工制作等劳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5. 中学劳动教育。中学阶段要注重劳动能力和品质培养。初中要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家政学习、社区服务、职业体验、适当的校内外生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围绕职业启蒙,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勤劳俭朴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普通高中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现场生产劳动体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适当接受职业训练,参加创新实践,熟练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6.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职业学校要注重劳动技能和精神培养。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现场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坚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

(三)统筹用好课程资源

7.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学校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班级环境美化、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岗位。尝试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及农作物,让学生认领“责任田”,倡导有条件的学校适当开展养殖实践。学校要大力发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活动。学校要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8. 拓展整合校外资源。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搭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教育平台。探索研学旅行与劳动实践教育有机融合途径,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开发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统筹全市各类优质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建立“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企业+”校外基地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一个规模适度、运行规范、品质高端、学生认可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认定一批市级学工、学农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9. 配齐配足劳动教育教师。各地各学校要建立满足需求、专兼结合并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普通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总量内按需要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职业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际需要配备劳动教育师资。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鼓励聘请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探索建立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教职员工作用,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0. 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各地各学校要明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96学时全员培训内容,开展实操性培训,增强全体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实施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大赛内容。探索建立德育、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师与劳动教育教师融合培养培训新机制。

11. 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各地各学校要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职称评定办法,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开展劳动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评审,保障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晋升权利。

(五)落实协同共育机制

12. 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当好子女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通过自身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子女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13. 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要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教育项目,注重开展探究式、项目化、综合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14. 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城乡社区、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开放劳动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支持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并且建立劳动清单。学校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共场所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和实践教育。

(六)全面开展督导评价

15. 实施劳动教育督导制度。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把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规范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

16. 开展劳动教育监测评价。制定劳动教育监测评价标准,支持各地建设数字化监测平台,开展过程监测与评价,定期发布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报告。探索实施劳动教育学分制,研究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相关办法。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五、保障措施

17.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校)制宜出台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统筹规划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以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等。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至少向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劳动教育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18. 健全投入机制。以县为主加大政府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健全器材、耗材补充机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

19. 注重安全管理。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劳动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劳动教育实践岗位过程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要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及时排除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隐患。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安全应急制度,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安全。

20. 强化宣传引导。广泛深入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优秀(示范)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范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