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媒云圆桌会丨追“高”逐“新”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1-14 09:33 来源:盐城新闻网 字体:[ ]

对话嘉宾:

李建兵    365体育投注:委员,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加东    365滚球盘:代表,大丰区科技局局长

徐永和    365体育投注:委员,盐城新永佳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向东    365滚球盘:代表,盐城川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邢   蓉    365体育投注:委员,民建市委副主委,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刘怀平    365滚球盘: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张正东    365体育投注:委员,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乔冠华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薛   惠    365滚球盘:代表,亭湖区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

盐阜大众报众媒云记者   刘君健   周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两会期间,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推动产业链向高攀升、向智转型、向绿升级、向新发力,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良性互动,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主持人: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热点与关键词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在着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实现良性互动?

李建兵: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认为,要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形成新产业领先优势;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建立健全“域外创造孵化+盐城转化制造”机制,不断汇聚创新人才;要走培优育强路径,抓好股改上市、专精特新、高企培育“企业发展三件事”,推动企业在资本市场扬帆远航,练就专精特新独门绝技;要促进融合发展,高标准推动智能化改造,个性化推动数字化转型,以产兴城、以城聚产,更好助力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

刘加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就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一体推进“科技—产业—机制”创新,加快钢铁、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氢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更加突出“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持续开展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等攻坚举措,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探索“企业出题、平台院校解题、产业转化”的创新路径,加快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支撑,锻强平台驱动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主持人:坚定不移建设工业强市,离不开传统优势产业的巩固提升。如何让传统优势产业“新”起来,实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攀升,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徐永和:机械制造是盐城的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石油机械产业,已构筑起完备的生产与供应链体系,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新永佳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中石油、中石化一级网络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创办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走“科技兴企、人才强企”发展之路。新的一年,新永佳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主产品螺杆钻具为核心,继承与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提高工业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速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全面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为盐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刘向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们在农业机械研发和生产领域,聚焦“高精尖”,促进农业机械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转变,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我认为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可以有效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致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另一方面,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大力开发智能制造产品,推广应用节能和提升能效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促进制造业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更好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主持人:作为首批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在推进绿色制造、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我市将绿色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突破口的当下,新能源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实现与地方的双向奔赴、互利共赢?

邢蓉:盐城地处沿海,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同时,积极融入盐城绿色制造体系,与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参股、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此外,新能源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如发行绿色债券、申请绿色信贷等,在为自身发展注入活水的同时,也为盐城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刘怀平:我们企业专注于工商业新型储能和数字能源服务,与盐城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紧密契合。在工商业储能方面,我们将充分利用盐城的绿色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投身工商业储能电站建设,开发储能电池核心材料,打造示范项目并推向全国,有效解决能源并网稳定性问题,助力绿色能源推广与升级。在数字能源服务领域,深入调研盐城传统制造业能源利用情况,运用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策略定制节能降碳方案。借助智能设备和大数据精准控制关键用能设备,实施节能改造和工艺优化,降低企业能耗,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盐城碳达峰进程,实现企地协同发展。

更好发挥人才创新优势

主持人: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如何“引育人才”和“用好人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和地方发展优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市在推进工业强市的进程中,如何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创新和人才的驱动作用?

张正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市场化引才用才育才留才,加快构建紧密型人才发展共同体。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深感人才是推动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人才的主要使用主体,企业只有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真正重视人才工作,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人才强企和创新驱动发展。而人才创新活力的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等的共同作用,从而畅通从人才活、人才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持续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盐城创新创业,推动更多人才留在盐城、扎根盐城,让更多“千里马”在盐阜大地竞相奔腾。

薛惠: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关键要做好“引、培、留、用”。聚焦服务“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常态化赴各高校举办招才引智活动,让盐城成为优秀人才关注的焦点;充分发挥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强势专业优势,培育本土的适用人才。与院校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尽可能留住更多优秀毕业生,为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提供咨询、申报、受理一站式服务,保证人才“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趟腿”;给予人才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荣誉,让社会上尊重技能人才、产业人才的共识得以形成并蔚然成风,从而在更高的平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2024年,我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560家,新增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5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新增数均创历史新高。

新创成国家级5G工厂7家,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9家、省星级上云企业2184家、均列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全覆盖。

助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滨海中心主任葛知灵:新型工业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将以市两会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引入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为港口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技赋能,推动港航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切实提升港口航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与相关行业加强协同合作,拓展港航产业链条,助推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同时,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上下功夫,奋力打造一支高素养的基层港航人才团队,为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勇当重要阵地“碳路先锋”

江苏荣鸿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福广:我们企业锚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向高攀登、向新而行,通过建立数字化车间,引进全自动无缝经编机、全自动超细纤维裁剪拷边机等设备,产品至染色生产线仅需5分钟,基本实现数字化高效生产。传统纺织在用上“数字大脑”后,除了带来生产效率提升外,生产成本也得到了降低,企业竞争力明显加强。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市两会精神,进一步聚焦全产业链,做足低碳文章,构建绿色循环纺织产业体系,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